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电商竞争激烈,TikTok用户量一年翻四倍

东南亚电商江湖:老牌守擂者与新杀手的对决

东南亚这片土地,从来就不缺故事。7亿人口, 一半

这场仗打得有多乱?老玩家忙着加固护城河,新玩家拿着流量大刀猛砍,连当地政府都坐不住了今天叫停这个,明天限制那个。整个东南亚电商市场,就像一锅煮开了的粥,泡沫翻滚,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溅出什么水花。

东南亚电商乱斗:TikTok一年翻4倍,Shopee和Lazada前二
东南亚电商乱斗:TikTok一年翻4倍,Shopee和Lazada前二

TikTok Shop的闪电战:用户量翻倍背后的流量密码

TikTok Shop能杀出来 靠的从来不是什么“电商经验”,而是短视频平台积累的流量红利。在电商业务上线前, TikTok在东南亚的月活用户就已经冲到3.25亿,年轻人刷短视频刷到停不下来顺便看看直播、买买货,这买卖比传统电商“人找货”省事多了。有做跨境的商家说 在TikTok上,只要视频拍得够魔性,直播够热闹,价格比Shopee贵个10%也有人抢,这就是“货找人”的威力——用户沉浸在内容里购物变成了下意识的动作。

短视频基因:从“刷视频”到“剁手”的无缝衔接

国内抖音对数字人直播小心翼翼, 生怕出乱子,可TikTok Shop在东南亚直接放开手脚,商家能提前录好声音,让AI数字人24小时轮播带货,这操作把本地商家都看傻了。墨腾创投的CEO李江玕说TikTok已经是东南亚“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这话不假。2023年, TikTok Shop的GMV跟2022年比翻了四倍,直接成了东南亚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按这速度,超过Lazada只是时间问题。

更绝的是TikTok没走Shopee和Lazada的老路。那两个平台搞的是传统货架电商,商品分类、搜索优化、物流体系一套套的,成熟但也死板。TikTok偏不它学国内抖音的路子,主打“兴趣电商”,用户刷着刷着视频就下单了根本不用刻意搜索。这种“错位竞争”打乱了老牌玩家的节奏,就像一个练拳击的,突然遇到个会散打的,规则都不一样了。

错位竞争:不按常理出牌的“货找人”

东南亚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有多高?Milieu Insight的报告里有个数据:82%的受访者进过直播间, 每周至少逛一次的占48%,63%的人曾在直播间买过东西。这数字背后是年轻人把直播当成了“逛街新方式”。Shopee和Lazada虽然也跟进直播, 但毕竟起步晚,TikTok靠着短视频的天然流量池,直播观看量直接碾压。去年双十一, Shopee Live的累计观看量67亿,听着不少,可TikTok Shop的直播数据早就悄悄追上来了而且转化率更高——毕竟用户本来就在刷视频,顺手下单的门槛太低了。

老玩家的反击:Shopee与Lazada的本土化防守战

Shopee和Lazada也不是吃素的。这两个平台在东南亚混了这么多年,对本地商业政策的把握,比TikTok这个“外来户”熟多了。Shopee成立于2015年, 靠着腾讯的投资,四年就做到东南亚第一,巅峰时期母公司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这底子厚实。Lazada虽然被Shopee压一头, 但阿里每年给它注资超百亿,物流、支付、商家资源一样没落下稳坐第二的位置不是没有道理。

先发优势:深耕多年的本地化网络

举个例子, 东南亚各国政策千差万别,印尼要求电商平台必须本地化运营,马来西亚对跨境物流卡得严,Shopee和Lazada这些年早就摸透了这些“潜规则”,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利,什么时候该合规。反观TikTok, 2023年下半年刚在印尼被叫停电商业务,马来西亚也跟着收紧政策,就是吃了“不了解本地”的亏。后来TikTok急急忙忙和GoTo集团合作, 花8.4亿美元买下Tokopedia的股份,才算拿到“本地户口”,这代价可不小。

老玩家们也在拼命补短板。Shopee去年8月宣布加大投资, 重点打造直播生态圈,还帮商家联系当地网红,在10.10大促搞了“直播马拉松”,把直播时长拉到极限。Lazada更狠, 直接升级跨境物流系统,实现3天送达,还推出“全托管服务”频道Choice,让商家不用操心运营,专心供货。这些操作, 说白了就是想用“魔法打败魔法”——既然你TikTok会玩直播,那我就比你更懂本地直播;你要靠流量,我就靠供应链。

直播反击:从“货架”到“内容”的艰难转身

有意思的是 Shopee和Lazada虽然学直播,但骨子里还是“电商思维”,总想着怎么把货架搬到直播间。TikTok却不一样, 它的直播更像是“内容延伸”,主播和粉丝聊着聊着就卖货了氛围轻松,转化反而更高。有商家对比过 同样卖美妆,TikTok直播的客单价比Shopee高15%,复购率也高10%,这差距就出来了——用户在TikTok是“主要原因是喜欢而买”,在Shopee是“主要原因是需要而买”,心态完全不同。

新玩家的软肋:TikTok Shop的本地化困局

TikTok Shop的闪电战打得漂亮,但也暴露了致命问题:对东南亚的“水土不服”。短视频能带来流量,但做电商光有流量不够,本地化、合规性、供应链,这些硬骨头TikTok还没啃下来。印尼政府叫停电商业务那会儿, TikTok手忙脚乱,后来靠收购Tokopedia才缓过劲,但这说明一个问题:外来者再有钱,也得学会“入乡随俗”。

合规危机:当“外来者”遭遇“规则墙”

东南亚各国对电商的监管越来越严, 印尼要求电商平台必须注册本地公司,马来西亚对数据跨境传输有严格限制,这些都是TikTok没预料到的坑。Shopee和Lazada作为本土化玩家, 早就和政府、物流商、支付平台绑死了TikTok想插进来就得重新打通这些环节,成本高,风险大。2023年, TikTok在东南亚的合规成本比预期高出30%,这笔钱本该用来补贴商家,后来啊全交了“学费”。

更麻烦的是用户习惯。东南亚消费者虽然爱刷短视频,但对电商的信任度还没起来。贝恩公司的数据显示,东南亚电商零售额只占零售总额的10%,远低于全球平均的19%。很多用户还是喜欢线下购物,或者只在Shopee、Lazada这类“老牌子”上买东西,觉得靠谱。TikTok想改变这种认知,需要时间,可资本市场不会给太多时间——一旦增长放缓,投资人的信心就没了。

流量瓶颈:短视频狂欢后的增长焦虑

2023年, TikTok在东南亚的月活用户增速明显放缓,从之前的翻倍增长降到30%左右。这说明短视频的流量红利快到头了接下来得靠“留存”和“转化”。为此,TikTok去年补全了“人找货”的货架电商,想把短视频用户和电商用户打通。可这一步, Shopee和Lazada早就走过了TikTok相当于在别人的赛道上重新开始,优势大打折扣。

未来战场:直播电商还是融合生态?

东南亚电商的战局,远没有到定输赢的时候。TikTok有流量,老牌玩家有根基,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直播电商肯定是未来几年的大趋势,但怎么玩,谁也没想清楚。Milieu Insight的报告说 东南亚直播电商的渗透率才20%,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可谁能抓住这个机会,得看谁更懂本地用户。

直播狂潮:东南亚用户的“新购物瘾”

生成式AI的出现,让直播门槛更低了。商家用AI生成数字人主播,提前录好话术,24小时不停播,成本比真人低一半。TikTok已经在东南亚试点数字人直播, 效果不错——有商家用数字人卖手机,单场GMV突破百万人民币,比真人主播还稳定。但Shopee和Lazada也不甘示弱, 它们在直播中加入更多本地元素,比如泰语主播带货榴莲,马来主播卖咖啡,用“文化共鸣”吸引用户。

物流是另一个关键点。东南亚物流成本高,时效慢,很多用户下单后等一周才收到货,体验极差。Lazada去年推出的3天跨境送达服务, 直接把物流体验拉到新高度,TikTok只能跟着升级仓储和配送网络,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刚盈利的TikTok来说是个压力。

AI入局:数字人直播能否成为破局点?

更长远看,东南亚电商可能会走向“内容+货架”的融合模式。TikTok有内容优势,Shopee有货架优势,双方都在往对方的地盘渗透。TikTok Shop上线“商城”频道, Shopee也在首页加短视频推荐,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再说说拼的还是生态能力——谁能把用户、商家、物流、支付整合得更好,谁就能笑到再说说。

墨腾创投的报告预测, 到2025年,东南亚电商GMV将达到2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7%。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玩家的生死博弈。TikTok想靠流量登顶, Shopee想靠本土化守擂,Lazada想靠阿里系资源逆袭,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东南亚电商的棋局,才刚刚开始落子,变数还多着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