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直播带货是否已快速扭转实体店销量下跌45%的局面
实体店销量暴跌45%:东南亚家电零售的寒冬
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家经营了15年的家电实体店老板林建国最近愁得睡不着觉嗯。他的店铺里堆满了滞销的电磁炉和电饭煲, 员工从12人裁到只剩3人,上个月销售额同比暴跌45%,这个数字和他所在行业的平均跌幅惊人地一致。马来西亚家电商总会署理总会长陈万利最近提到, 直播带货和短视频营销在各社媒平台火起来后当地家电实体店的销售额直接往下掉了一大截。更让他头疼的是 店铺每月的租金和产业税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而那些曾经习惯来店里摸一摸再下单的老顾客,现在几乎全跑到TikTok直播间里抢便宜货去了。
林建国的遭遇不是个例。东南亚实体零售业正经历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危机。疫情加速了消费者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而直播带货这把火直接把剩下的水温烧到了沸腾。越南《西贡解放报》的数据显示, 目前越南每月直播带货活动超过250万场,平均每分钟就有近17场直播在一边进行。这些直播像磁石一样吸走了原本属于实体店的客流, 特别是像搅拌器、钢锅这类200到300令吉的小家电,在直播间里被“秒杀”的速度比实体店导购员介绍产品功能还快。

从线下到线上:消费者行为的不可逆转变
东南亚的年轻消费者正在用手机投票。马来西亚通信和数字部的数据显示, 当地社媒渗透率高达91.7%,这意味着每10个马来西亚人里就有9个每天刷社媒。更关键的是 23%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直接被社媒平台的推荐“种草”,还有84%的人在下单前至少会通过一个社媒平台查看产品评价。这种“先看直播再下单”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就像十年前中国人习惯去淘宝比价一样自然。
曼谷一位25岁的白领阿雅坦言,她现在买家电几乎全靠TikTok直播。“实体店的产品标价太高,而且导购总想推销我不需要的功能。”她在手机里翻出最近购买的一台电风扇, 价格比实体店便宜150泰铢,还附赠三个刀头,“直播间的主播演示得很清楚,下单后三天就送到家,省时又省钱。”这种“所见即所得”的购物体验, 加上主播们“限量秒杀”“前100名送赠品”的套路,让实体店的传统优势——能亲身体验产品——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直播带货的狂飙:GMV年增306%的神话背后
东南亚直播电商的数据确实亮眼。今年6月, 泰国在线支付网关Omise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东南亚直播电商行业的商品交易总额年增长率达306%,订单量年度激增115%。这意味着去年整个东南亚的直播带货销售额还只有100亿美金,今年直接冲到了400亿美金以上。Shopee和Lazada这些老牌电商平台也纷纷在App内嵌入了直播功能,生怕错过这波流量红利。
TikTok无疑是这场狂欢的领头羊。墨腾咨询在印尼的团队观察到, 2024年前十个月,TikTok在东南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80%,其中印尼市场增速最快,达到300%。在菲律宾, 一场头部主播的直播带货活动能吸引超过50万观众一边在线,卖出的手机数量相当于一家大型电器店一个月的销量。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卖家涌入直播赛道的故事。马来西亚一位做小家电的卖家小李, 去年还在实体店门口发传单,现在每天晚上8点准时开播,一场直播的销售额就能抵得上过去一周的实体店流水。
低价与冲动:直播带货的流量密码
直播带货的核心竞争力就两个字:便宜。马来西亚政府原计划向500令吉以下的海外低价值商品征收10%的税, 这一政策虽未实施,但已经让直播卖家们提前感受到了压力。为了抢在政策落地前清库存, 不少主播开始疯狂打折,一台标价400令吉的空气炸锅在直播间里卖到250令吉,还号称“厂家补贴”。这种“骨折价”对实体店是降维打击,主要原因是实体店还要承担租金、水电和人工成本,根本没法跟直播卖家比价格。
更厉害的是直播带货的“冲动消费”机制。主播们用“再说说10单”“3、 2、1,上链接”的倒计时制造紧迫感,用“买一送三”“前50名送烤箱”的赠品刺激下单。曼谷的一位消费者透露, 她曾经在一场直播里一口气买了三台咖啡机,主要原因是主播说“限量100台,抢完就没有了”,后来啊收到货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直播间里的氛围太容易让人上头了主播一直在喊‘家人们冲啊’,你不买好像就亏了。”这种群体性的购物狂欢,让实体店安静的销售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扭转还是替代?直播带货与实体店的博弈真相
那么直播带货真的扭转了实体店销量下跌45%的局面吗?答案可能并不乐观。陈万利会长的话里藏着关键信息:实体店销量下跌45%,但直播带货的增长更多是“分流”而非“扭转”。换句话说 消费者并没有主要原因是直播带货而增加在家电上的总支出,他们只是把原本要在实体店花的钱,挪到了直播间里。
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直播带货的流量红利正在见顶。Omise的数据显示, 今年7月东南亚直播带货的GMV相比6月下跌了40%,从135亿美金骤降到80亿美金。头部主播占据了大部分流量,中小卖家的直播间门可罗雀。这意味着, 实体店的销量下跌45%可能只是开始,因为直播赛道越来越卷,实体店的生存空间还会被进一步挤压。
“扭转”的假象:GMV增长≠实体经济复苏
把直播带货的GMV增长等同于实体经济复苏,是一个凶险的误区。东南亚的直播电商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供应链,很多低价家电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这些产品虽然便宜, 但存在不少问题:马来西亚的电压和插座标准与中国不同,很多直播卖家电没有经过SIRIM-ST认证,存在平安隐患。马来西亚能源委员会早就通知Shopee和Lazada禁止销售无认证的电器, 但实际施行效果甚微,消费者买到问题产品后往往找不到售后渠道。
实体店的价值恰恰在于这些直播带货缺失的部分。林建国的实体店虽然销量下滑,但他坚持为顾客提供一年保修、上门安装的服务。有位老顾客主要原因是直播间买的电水壶坏了找不到售后再说说还是跑到林建国的店里花多买了台新的。“直播的价格是便宜,但出了问题没人管,我们实体店至少能让人放心。”这种信任优势,是直播带货短期内难以取代的。
实体店的“救命稻草”:直播化转型尝试
面对直播带货的冲击,一些实体店开始尝试“自救”。马来西亚一家连锁家电品牌在实体店里搭建了小型直播间, 让导购员边演示产品边直播,线下顾客可以同步看到线上价格。这种“线上线下同价”的模式吸引了不少客流, 该品牌负责人透露,转型后的第一个月,实体店客流量回升了20%,但销售额还是没能回到从前。
更现实的可能是“差异化竞争”。新加坡的家电零售品牌Harvey Norman已经开始转型, 把店铺改过成“体验中心”,顾客可以在现场试用高端家电,由专业人员讲解功能,然后通过线上下单。这种模式虽然价格更高,但吸引了注重品质的中产消费者。Harvey Norman的CEO表示:“我们不会和直播拼价格, 我们要拼体验和服务,这是实体店的核心竞争力。”
政策与隐忧:直播带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东南亚各国政府已经注意到直播带货带来的冲击。马来西亚通信和数字部长Fahmi Fadzil在今年10月表示, 将参考印尼禁止TikTok电商的做法,在本国制定适当的监管措施。印尼政府今年9月突然宣布禁止TikTok电商, 理由是“保护本地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权益”,这一举动让不少跨境卖家措手不及。
税收政策也可能成为直播带货的“紧箍咒”。马来西亚政府计划对500令吉以下的海外低价值商品征收10%的税, 虽然还未实施,但已经让很多直播卖家开始调整策略。一些卖家开始把产品价格提到500令吉以上,拆分订单避税,或者转向本地供应链。这些措施短期内会增加成本,长期来看可能让直播带货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平安与信任:直播带货的隐形门槛
信任危机正在成为直播带货的最大隐患。越南消费者保护协会的数据显示, 2023年上半年收到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超过2万起,其中产品质量问题占比60%,虚假宣传占25%。一位河内消费者抱怨:“主播说吹风机是负离子技术的,收到后发现是普通塑料外壳,找客服直接不理人。”
马来西亚能源委员会官员透露, 他们近期收到了大量关于无认证电器的举报,但查处难度很大。“很多直播卖家用的是境外账号,我们很难追溯源头。”这种监管的滞后性,让直播带货的野蛮生长埋下了不少隐患。一旦发生平安事故,比如电器短路引发火灾,整个行业都可能面临信任崩塌。
未来已来:东南亚零售生态的多元共存
直播带货和实体店的关系, 可能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生共荣”。墨腾咨询在印尼的调研发现, 有65%的消费者会一边使用线上和线下渠道购物:先在直播间看低价产品,再去实体店体验,或者在线下体验后通过直播间找同款更便宜的选项。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或许才是零售业的未来。
实体店的转型需要更彻底的思路。与其和直播拼价格,不如发挥自身优势。比如泰国的一家家电零售品牌推出了“直播+体验店”模式:顾客可以在店里试用产品, 通过扫码进入专属直播间,享受线下专属折扣,一边获得专业售后保障。该品牌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让他们的复购率提升了30%,客单价也提高了20%。
从“对抗”到“融合”:实体店的直播化生存
实体店的直播化转型不是简单开个直播间就行,而是要重构整个供应链和运营模式。马来西亚的家电品牌“电器之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建立了本地仓储, 实现24小时发货;培养专业主播,讲解产品时注重技术参数而非单纯低价;推出“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服务,让顾客既能摸到产品,又能享受直播间的优惠。“电器之家”的CEO说:“我们不是在和直播对抗,我们是在成为直播的一部分。”
对直播卖家未来的竞争也会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一些头部主播已经开始注重售后体系建设, 比如建立本地客服团队,提供上门维修服务,甚至推出“以旧换新”活动。这些措施虽然会增加成本,但能提升用户粘性,让直播带货从“一次性买卖”变成“长期生意”。
直播带货的“下半场”:从流量到留量
东南亚直播电商的“上半场”靠的是流量红利,而“下半场”拼的是运营能力。因为用户增长放缓, 直播卖家需要更精细化的运营:比如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用户需求,优化直播间的场景和话术,建立私域流量池沉淀老客户。印尼的一位头部主播透露,她现在60%的销量来自老复购客户,这些客户都是通过社群运营维护起来的。
实体店的未来则在于“体验升级”。新加坡的家电零售品牌Best Denki已经把门店改过成“科技体验馆”, 顾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最新的智能家居产品,参加烹饪课程,甚至参加家电维修 workshop。Best Denki的CEO表示:“实体店不能只卖产品,要卖生活方式,这才是直播无法替代的价值。”
东南亚零售业的变革才刚刚开始。直播带货和实体店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效率”与“体验”的较量。短期内, 实体店的销量可能还会继续下跌,但长期来看,那些能够适应变化、找到自身价值的实体店,依然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直播带货也需要在野蛮生长后回归商业的本质——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到头来受益的或许是消费者,他们将拥有更多元、更便捷的购物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