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为什么5.2万个商标被撤销,导致大批卖家遭受严重损失

一张800页的制裁令, 撕开了多少卖家的遮羞布

USPTO那份长达800多页的到头来裁决,像一把烧红的刀,直接戳进了跨境电商圈的心窝子。680页全是密密麻麻的商标名单, 剩下的文字写着冰冷的事实:超过5.2万个商标被强制终止注册,理由是“无法补正的实质性缺陷”。说白了这些商标从根子上就是假的,是用违规手段堆出来的空中楼阁。

“看到名单的那一刻,脑子嗡的一声。”一位做了5年亚马逊家居的卖家在朋友圈里写道。他的3个商标全在名单里其中1个已经用了4年,品牌备案带来的流量红利刚尝到甜头,转眼就成了泡影。更讽刺的是 上个月他还主要原因是商标侵权警告,把跟卖的店铺投诉到下架,现在自己反倒成了“侵权方”——毕竟一个被USPTO撤销的商标,在平台眼里和没注册没区别。

5.2万个商标被撤!大批卖家被坑惨了......
5.2万个商标被撤!大批卖家被坑惨了......

“不用出面、 包下证”的谎言,代价是5.2万个商标归零

翻看事件脉络,会发现这根本不是突然暴雷,而是早就埋下的雷。2022年9月, USPTO第一次点名13131件涉案商标,当时不少代理机构还在安抚客户“小问题,补材料就行”。到了2023年11月,追加说明来了涉案商标量级翻倍。再到2025年2月, 拟重新审查的通知发出去,真正着急的卖家开始找讼师申诉,但大部分人等来的后来啊是“异议驳回”。

为什么这么惨?根源在于那些年被卖家们趋之若鹜的“低价包过”服务。深圳某头部知识产权公司, 2023年代理的1.3万商标暴雷一次2025年直接带着5.2万个商标一起栽了。他们的操作模式很简单:告诉卖家“不用你本人出面 不用美国讼师,我们搞定所有流程”,实际却是伪造美国讼师的电子签名,提交根本没使用过的商品样本,甚至用同一个USPTO账户批量操作几百个商标。

“2021年一口气买了5个商标,当时图便宜,说不用我出面、包下证。后来啊现在5个商标全中枪。跟谁说理去?”卖3C配件的李姐苦笑着把聊天记录甩出来。她当时付了8000块, 每个商标1600,比市场价便宜了一半,现在不仅钱打水漂,店铺主要原因是品牌备案失效,流量直接掉了60%。

当商标在旺季前爆雷, 卖家的血泪账单怎么算

对跨境电商卖家商标从来不是一张纸,是生存的护城河。亚马逊平台规定,只有R标才能做品牌备案,备案后才能用A+页面、品牌旗舰店、透明计划这些核心工具。更重要的是备案能有效防止跟卖和恶意投诉——这也是为什么卖家宁愿多花钱也要拿商标的原因。

但商标一旦被撤销,这些优势全没了。更致命的是平台会立刻把相关店铺标记为“品牌滥用”。有卖家反映, 自己商标被撤销后不仅无法创建新的品牌计划,连之前的listing都被限制编辑,广告账户直接停审,眼看着Prime Day备货期一天天逼近,库存堆在仓库动弹不得。

“五万多个标,不是小数目,身边卖家或多或少都中招了。”深圳一位做亚马逊服装的运营说他们公司有8个商标在这批被撤销的名单里其中2个还是去年刚下证的。“最惨的是那些把商标印在包装、吊牌上的,现在仓库里全是库存,扔了心疼,卖出去侵权,进退两难。”

USPTO的制裁令里还有一条更扎心:程序终止后申请费一律不退。这意味着卖家不仅商标没了前期投入的钱也打了水漂。有机构做过统计, 这类暴雷事件中,卖家平均损失超过3万美元,包括商标费、品牌备案费、包装印刷费,以及因流量下降导致的销售额缩水——对中小卖家这几乎是灭顶之灾。

那些铤而走险的代理,把多少卖家拖进了深渊

为什么总有人前赴后继地踩坑?核心原因还是利益链条。跨境卖家为了省钱,代理机构为了冲业绩,一拍即合走了“捷径”。市场上确实存在大量“超低价”商标代理, 有的甚至喊出“1000块包美国商标下证”,比正常价格低一半以上。

“他们根本不在乎商标能不能用,只在乎能不能下证。”某美国执业讼师透露,这些代理机构会找一些刚通过讼师资格但没实际执业的人合作,甚至直接冒用讼师身份。“USPTO初期对电子签名的审核比较松,只要文件格式对就行,这就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更离谱的是有些代理机构为了批量操作,连申请材料里的使用凭据都造假。比如卖电子产品的, 提交的使用样本可能是从其他网站扒下来的图片;做服装的,提供的销售证明是P过的流水单。“这些材料USPTO后期抽查时很容易露馅, 但那时候商标已经下证了卖家也以为万事大吉,根本没想过会被追溯。”

说实在的,这不是第一次大规模商标暴雷。2023年, USPTO就曾处罚过一家无执照机构,该机构盗用讼师签名提交了3000多件专利申请,到头来导致所有程序终止。2025年的这次规模直接扩大到5.2万,相当于把过去几年的“老账”一次性算清了。

别等商标作废了才想起合规, 这3条保命法则得记牢

面对频发的商标风波,跨境电商卖家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规避风险。结合行业内的真实案例,出几条实操性强的建议:

第一,立刻自查商标状态。登录USPTO官网的TESS系统,输入商标申请号或注册号,查看案件状态。如果显示“Abandoned”或“Canceled”,说明商标已经失效。一边, 仔细核对申请文件上的签名是否为本人或授权讼师所签,有没有“未授权代理”的备注——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第二,谨慎选择代理机构。不要只看价格,一定要核查代理机构的USPTO注册编号,确认是否有执业资质。警惕那些承诺“100%包过”“无需本人出面”的服务, 正规流程中,申请人必须提供真实的使用凭据,甚至可能需要配合讼师进行宣誓。

第三,提前布局备用方案。如果发现商标存在风险,不要等到被撤销才行动。可以在其他类目或国家注册相似商标, 或者重新提交申请——但要,建议提前做好查询。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注册新店铺重新备品牌,但这耗时耗力,远不如提前防范。

USPTO的镰刀越挥越狠, 跨境人的出路在哪

从5.2万商标被撤销,到严惩虚假小微实体,USPTO整治知识产权违规的决心越来越明显。这背后反映的是全球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也是跨境电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经营的必然趋势。

“以前总觉得‘差不多就行’,现在才明白,合规才是长久之计。”一位在商标暴雷事件中损失惨重的卖家感慨道。他已经重新找了有资质的代理, 准备在新商标上投入更多成本,一边开始布局品牌专利和版权,“不能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对整个行业这次事件也是一次大浪淘沙。那些依赖低价、违规操作的代理机构会逐渐被淘汰,而真正注重专业和合规的服务商会迎来机会。对卖家而言, 与其纠结眼前的成本,不如把眼光放长远——毕竟在跨境出海的赛道上,只有活下去,才能谈发展。

USPTO的制裁令已经落下但留给跨境人的思考才刚刚开始。那些被撤销的商标, 不仅是5.2万个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训:在海外市场,任何试图绕过规则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