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est Buy开放第三方平台卖家入驻
百思买突然放开第三方入驻,卖家们真的能捡漏吗?
最近跨境电商圈炸了锅, 美国零售巨头百思买突然宣布重新开放第三方平台入驻,消息一出,不少卖家的手机直接被中介
从“自营为王”到“欢迎邻居”,百思买这次真急了?
翻开百思买的财报, 2024年一季度数据有点扎眼:营收88亿美元,同比下滑0.9%,净利润更是缩水18%到2.02亿美元,这已经是连续14个季度销售额往下走了。更麻烦的是 5月他们直接把全年营收预期砍到了411-419亿美元,对比2022年518亿美元的高点,简直像坐了过山车。关税压力、门店成本、电商冲击……老牌零售巨头的日子,明摆着不如表面光鲜。

但奇怪的是 就在业绩下滑的一边,百思买的线上反而在增长——今年一季度线上销售额逆势涨了2.1%。这个反差让管理层突然想通:与其自己死磕所有品类,不如把平台打开,让全球卖家来帮着补短板。首席平台与电商官这话说的很实在:“当我们审视具有增长潜力且公司愿意积极投资的领域时第三方平台不用多说是重点之一。”
品类扩张像开了倍速, 这些空白市场被盯上了
打开现在的百思买官网,你会发现东西比以前多太多了。手机配件直接翻倍, 保护壳、充电器摆得满满当当;家具类更是夸张,电视柜、户外凉亭这些以前很少见的,现在规模扩到了三倍;连停了好几年的蓝光、DVD都重新上架了甚至还搞了Fanics授权的体育周边——这操作,明显是想把亚马逊没覆盖到的细分市场全啃下来。
最让卖家眼馋的是那些“空白地带”。比如汽车电子, 以前百思买门店根本不碰,现在第三方平台直接招商;季节装饰品也是感恩节、圣诞树的周边,往年自营根本来不及备货,现在全交给卖家灵活补位。据内部人士透露, 现在引入一个新品牌,从谈判到上线只要几周,比以前快了十倍——效率这东西,一旦提上来真不是盖的。
首批卖家已出单, 有人一天几十单,有人几小时爆单
消息刚出来那几天跨境圈里全是晒后台的。深圳做电子家电的李老板, 入驻第三天就接到订单,日均稳定在几十单,他给的产品定价不算低,但转化率意外地好:“百思买的用户就是愿意为品质买单,比亚马逊那帮薅羊毛的强多了。”更夸张的是杭州做运动装备的张女士, 一款售价350美元的智能健身器材,上线不到五小时就成交了她连夜追物流:“平台流量给的太狠了感觉不备货都对不起这波红利。”
官方数据显示, 目前平台已经涌进500多个卖家,覆盖家电、电脑、健身、玩具等20多个大类。有意思的是 头部品牌反应最快——安克的充电器、Eufy的扫地机器人,页面都打着“Sold By Best Buy”的标签,明摆着是提前跟平台签了排他协议。中小卖家虽然起步晚,但靠着差异化选品,照样能找到缝隙。
亚马逊垄断被打破?卖家们的“二选一”困境
百思买这次开放,最让卖家兴奋的可能是“打破垄断”。美国电商市场这些年基本被亚马逊按在地上摩擦,佣金越收越高,规则越来越严,不少卖家苦不堪言。有入驻申请者直接放话:“若百思买能避免亚马逊对卖家的不尊重,有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这话听着解气,但现实可能没那么简单。
亚马逊的优势太明显了——物流网络、用户基数、算法推荐,这些都是百思买短期内追不上的。而且别忘了2016年百思买第一次搞第三方平台,就是主要原因是产品跟自营打架、利润太薄才关的。现在重新来过能不能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还真不好说。
零售关店潮下 传统巨头的“再说说一搏”
把百思买放到行业大背景里看,会发现它的动作不是孤例。2024年美国零售业关店7327家, 同比暴涨57.8%,有人预测2025年这个数字可能冲到1.5万家。实体店不行了 电商就成了救命稻草——Lowe’s去年推第三方平台,Nordstrom紧随其后Ulta Beauty也说要跟上,Target Plus的GMV更是同比涨超20%,目标2030年做到50亿美元。
这波转型潮背后是零售生态的彻底重构。消费者越来越习惯线上购物,传统零售商再不拥抱数字化,可能真的要被时代淘汰。百思买作为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虽然门店还在但年轻一代谁还专门跑电器城买充电器呢?开放第三方平台与其说是战略选择,不如说是不得不为的生存之战。
历史会重演吗?那些年百思买踩过的坑
聊到这儿,必须得提提百思买的“黑历史”。2011年它就搞过第三方平台,后来啊呢?自营卖家的产品跟第三方打架,价格战打得鸡飞狗跳,再说说利润薄得像纸,2016年只能含泪关停。现在重操旧业,老问题没解决,新挑战又来了——怎么平衡自营和第三方的利益?怎么避免内部恶性竞争?
百思买这次学聪明了 在品类上做了严格区隔:自营主打3C数码,第三方就做家具、运动、玩具这些互补品类。但卖家们还是担心,万一平台哪天想不开,又把热门品类放开,之前的努力可能白费。有资深卖家直言:“百思买能不能成,就看它能不能管住自己的手,别跟卖家抢饭吃。”
流量密码藏在哪儿?移动端用户才是真金白银
百思买的流量数据确实能打——2亿客户, 年访问量超100亿,每周交易超100万笔。但最让卖家心跳加速的是移动端:1490万用户,年浏览量37亿。要知道,美国电商的增量基本都来自手机,谁抓住了移动端,谁就抢到了未来。
现在打开百思买APP, 首页最显眼的就是第三方平台的宣传海报,“最大化您的在线销售”几个大字加粗突出,下面直接跟着入驻入口。这种流量倾斜力度,在传统零售商里很少见。有做过平台运营的卖家分析:“百思买是想把APP变成超级入口, 把逛店的用户直接转化成下单客户,这招挺狠的。”
中小卖家的机会:别跟亚马逊硬刚, 找差异化赛道
对中小卖家百思买现在就像一片蓝海,但也不能盲目冲。亚马逊玩剩下的内卷打法,在这里未必适用。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找“亚马逊不重视, 但百思买需要”的品类——比如高端户外家具、智能厨房小工具、复古音响设备这些,既能避开竞争,又能利用百思买的用户画像。
深圳一家做手工皮革手机壳的卖家, 在亚马逊月销不过百,入驻百思买后主打“北美定制款”,价格翻了一倍还供不应求。他的经验很简单:“亚马逊要的是低价走量,百思买要的是品质和独特性,你得知道平台要什么给什么。”
关税阴影下的变通术:卖家们如何“降本增效”?
今年关税压力让跨境电商卖家集体头疼,百思买平台也不例外。有卖家算过一笔账:如果从中国直发,300美元的产品关税可能占到30%,利润直接腰斩。但平台规则要求本土发货,这就逼着卖家在海外仓布局上下功夫。
聪明的卖家已经开始抱团了——几个做同类目的卖家合租一个海外仓, 分摊成本;还有的直接跟美国本地供应商合作,贴牌销售。杭州一家做小家电的卖家, 通过跟洛杉矶本地厂商合作,不仅解决了关税问题,物流时效也压缩到了3天转化率直接提升了40%。这种“本土化+轻资产”的模式,可能是未来在百思买生存的关键。
数据不会说谎:品类扩张背后的增长逻辑
百思买这次品类扩张不是瞎搞的。官方数据显示, 手机配件、小家电这些新增品类,用户搜索量同比涨了150%;连之前没人碰的汽车电子,月搜索量都突破了10万。这说明用户的需求早就变了——他们来百思买,不只是买电视电脑,还想顺便买个充电器、装个车载音响。
更关键的是这些品类的利润率比3C数码高得多。家具类平均毛利率能到40%,小家电也有30%,远低于自营3C产品的15%。百思买缺的不只是流量,更是能带来现金的品类。开放第三方平台,本质上就是用别人的货,补自己的利润短板。
卖家们的真实声音:有人狂喜, 有人观望
跨境电商社群里关于百思买的讨论已经吵翻了天。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兴奋得不行:“终于不用跟亚马逊卖家拼价格了 百思买的客户愿意为设计付费”;但做3C数码的就比较谨慎:“等第一批跑通了再说现在进去可能当炮灰”。这种分歧很正常,毕竟百思买不是亚马逊,新平台的规则、流量、玩法,都需要时间摸索。
有意思的是那些在亚马逊被封过店的卖家,反而最积极。“百思买就像个新大陆,规则少,竞争小,只要不搞违规操作,总能活下去。”一个做了八年跨境的老卖家这么说。他的话代表了不少人的心态——与其在亚马逊的红海里挣扎,不如去新平台赌一把。
未来已来:传统零售的“平台化”生存之道
百思买这次重启第三方平台,可能预示着传统零售的一个新方向:从“卖货”变成“卖场”。自己掌控核心品类和流量,把非优势品类交给专业卖家去做,轻资产运营,重用户体验。这种模式能不能复制?Lowe’s、Nordstrom已经在尝试了成败与否,还得看市场检验。
对跨境电商这或许是个信号——单一依赖亚马逊的时代可能要结束了。多平台布局,分散风险,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里活下去。百思买的新平台,可能是第一个,但绝不会是再说说一个。那些能快速适应新规则、找到新机会的卖家,才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