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ee Q2季度净利翻5倍

净利暴增5倍:Shopee的“逆风翻盘”是真功夫还是运气?

你猜怎么着?Shopee这波Q2净利润直接翻5倍,数字一出来整个东南亚电商圈都炸了锅。4.14亿美元——去年同期的5倍,这可不是小数目。有人说是“老天爷赏饭吃”,碰上了市场回暖;也有人嘀咕,是不是压缩了卖家的利润空间才挤出来的数字。但扒开财报细看,事情没那么简单。这波增长,藏着Shopee这几年在东南亚市场“闷声干大事”的底牌。

从“烧钱换市场”到“赚钱养自己”:Shopee的“断舍离”

前几年, Shopee在东南亚的日子,说白了就是“烧钱大战”。为了抢用户、占流量,补贴、免佣金、搞大促,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账面上常年亏损。2024年同期还在亏920万美元, 2025年Q2直接扭亏为盈,赚了2.277亿美元——这中间的变化,不是靠“节流”一刀切砍出来的,而是“开源”和“提质”双管齐下的后来啊。

4.14亿美元!Q2季度净利翻5倍,Shopee凭什么稳坐钓鱼台?
4.14亿美元!Q2季度净利翻5倍,Shopee凭什么稳坐钓鱼台?

核心市场的收入增长最扎眼。交易手续费、广告收入这些“硬通货”,同比激增46.2%,干到26亿美元。这说明什么?说明Shopee不再是“赔本赚吆喝”,平台本身有了“造血能力”。卖家愿意花钱投广告,主要原因是能真赚钱;消费者愿意在平台买东西,主要原因是能找到靠谱好货。这种“双向奔赴”的生态,才是盈利的根本。

物流这块也没拖后腿。增值服务收入虽然增速慢点, 才涨2.9%到7.43亿美元,但能稳住说明Shopee的物流网络已经从“建起来”到了“跑起来”的阶段。想想看, 东南亚那么大,岛屿多、交通复杂,能把物流成本压下来、时效提上去,卖家敢发货,消费者愿意等,这本身就是硬实力。

TikTok Shop狂飙,Shopee为啥“稳如老狗”?

说到东南亚电商,绕不开TikTok Shop。这两年它像匹黑马, GMV蹭蹭往上涨,2025年上半年全球GMV翻番到262亿美元,印尼市场更是干到6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了全球第一。有人喊“货架电商要完”,Shopee该慌了。可你看数据,Shopee的订单量33亿单,同比还涨了28.6%,用户粘性稳得很。

秘密在哪?在于Shopee摸透了东南亚人的“购物习惯”。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在东南亚六国,货架电商的访问量占比77.3%。啥意思?大多数人买东西,还是有明确目标的——想买台冰箱,直接搜“冰箱”,比刷短视频刷到冰箱再下单效率高多了。Shopee的搜索系统、分类逻辑,就是为这种“目标型消费”设计的,精准、快速、靠谱。越南站的跳出率28.22%, 比Lazada的46.96%低一大截,就说明用户在Shopee找东西,很少“半路放弃”。

当然Shopee也没死守“货架”。TikTok的“内容种草”火,它就学。直播带货、短视频推荐,该上全上,搞“货架+社交”的混合模式。比如泰国站,Shopee Live的观看时长同比涨了120%,主播带动的订单量占了总量的15%。这种“不抗拒变化, 主动拥抱变化”的劲儿,让它在和TikTok的竞争中,既守住了“基本盘”,又没错过“新流量”。

区域战争:印尼新政下的“稳”与“变”

东南亚市场,每个国家都不一样。印尼作为最大的战场,政策变动最频繁。2025年7月,印尼三大平台同步收“订单处理费”,每单1250印尼盾。这波操作,表面说是“优化服务”,实际是给卖家加压。后来啊呢?Shopee印尼站的访问量短期微降0.31%,但没崩。

为啥?主要原因是卖家离不开它。益普索的《2025年电商卖家满意度》报告显示, 印尼有66%的卖家第一个想到Shopee,70%的卖家在用,77%的愿意推荐给同行。这种“依赖度”,不是靠补贴砸出来的,而是供应链和履约能力堆出来的。中小卖家最怕啥?怕货发不出去、怕退款扯皮。Shopee在印尼的仓库覆盖了98%的县市, 48小时达的订单占了60%,这种“确定性”,是TikTok Shop“零库存试销”给不了的。

新加坡站则走了另一条路。高端市场,主打“品质”。Shopee新加坡的家电、美妆品类,客单价比周边国家高30%,复购率45%。它搞了个“Shopee Mall”官方旗舰店,315大促当天流量翻倍,订单量飙到平日的5倍。说明在消费力强的市场,Shopee也能从“低价跑量”转向“优质优价”,把货架电商的“信任牌”打好。

卖家生态:70%使用率的“生死相依”

有人说 平台和卖家就是“猫鼠游戏”,一方赚多了另一方肯定亏。但Shopee和卖家的关系,更像是“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财报里有个关键数据:70%的卖家,核心生意还在Shopee。这可不是小数目,意味着大多数中小商家,指着Shopee吃饭呢。

这背后是“供应链深度绑定”。比如越南的服装卖家小林,2024年在TikTok Shop试水,后来啊货积压了一大半,退货率30%。今年他把70%的库存放到Shopee,配合平台的“物流补贴”,退货率降到10%,利润反而高了。“Shopee的流量稳,订单量可预期,我们敢备货。”小林说。这种“流量稳定性+履约可靠性”, 是TikTok Shop“短平快”模式替代不了的——对于需要长期运营的商家,确定性比爆发更重要。

当然Shopee也在给卖家“赋能”。今年二季度,它推了个“AI选品工具”,能分析东南亚各国的搜索趋势、消费偏好。印尼卖家阿伟用这工具选了款“便携式榨汁机”,后来啊订单量翻了3倍。“以前凭感觉选货,现在靠数据说话,亏得少了。”这种“技术赋能”, 让中小卖家也能玩转“精细化运营”,平台和卖家的关系,从“流量买卖”变成了“共同成长”。

未来战局:“货架+社交”的混战,谁能笑到再说说?

东南亚电商的未来注定不是“一家独大”,而是“混战”。TikTok Shop有内容优势,Shopee有供应链优势,Lazada背靠阿里也有资本加持。这场仗,拼的谁更懂“区域差异”,谁能更快“融合模式”。

Shopee的策略很明确:守正出新。“守正”是守住货架电商的“效率”和“确定性”——搜索准、 物流快、售后好;“出新”是拥抱社交电商的“种草”和“互动”——直播、短视频、社区。它在泰国搞“Shopee Feed”, 类似,用户刷着刷着就能下单;在印尼推“直播+秒杀”,观看人数破百万的直播每周都有。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让它既能抓住“目标型消费者”,又能吸引“逛逛型用户”。

政策风险也是躲不开的。泰国拟对电商平台收3%预扣税,印尼可能还要加码“本地化要求”。Shopee的应对是“本地化深耕”——在越南建了3个大型跨境仓, 把中国到越南的物流时效从7天压缩到3天;在印尼招了5000本地员工,搞“本地卖家扶持计划”。这种“入乡随俗”的能力,是外来平台最难复制的。

说白了东南亚电商的战国时代,比的不是“谁更激进”,而是“谁更持久”。Shopee用Q2的净利润证明,它不仅“烧得起”,更能“赚得住”。当TikTok Shop还在狂奔时 Shopee已经把根扎进了东南亚的土壤里——供应链、卖家、用户,三层护城河,不是一朝一夕能挖垮的。这场仗,远没到终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