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年入6亿、日本细分赛道第一的深圳公司
年入6亿的深圳“后装神器”:SwitchBot如何撬动日本智能家居第一
卧安科技这个名字, 可能很多人陌生,但提到旗下品牌SwitchBot,在日本智能家居圈里几乎是“隐形冠军”的代名词。2025年6月, 这家深圳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4年收入6.10亿元,较前年翻番,其中60%来自日本——要知道,日本可是索尼、松下、东芝这些传统家电巨头的地盘,一个成立10年的中国品牌能在这里拿下28%的市场份额,成为智能家居细分赛道第一,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门道。
从“偷懒开关”到6亿营收:一个非典型创业故事
2015年, 李志晨在深圳创立卧安科技时可能也没想到会一头扎进智能家居这个“红海”。2016年底, SwitchBot首款产品智能开关在Kickstarter上线,单价19美元,到头来筹了7万美元。放在现在看来 这个成绩不算惊艳,但细看数据:667名支持者,人均买了5个开关——这意味着用户不是“尝鲜式购买”,而是真的觉得“有用”。

这款产品简单到有点“笨”:一个小盒子,贴在传统开关旁边,用机械臂模拟人手按压。但“笨”得有道理。当时市面上的智能家居要么需要装修时预埋线路,要么直接换掉整个开关,成本动辄上千。SwitchBot的思路很“取巧”:不改变原有设备,用最低成本实现“远程开关灯”这个最基础的需求。创始人李志晨后来在采访里提到,公司内部有个产品公式:产品价值=-换用成本。智能开关完美契合——新体验是“不用下床关灯”,旧体验是“走过去按开关”,换用成本呢?贴个盒子的事儿,几乎为零。
这种“改过而非替换”的基因,从诞生起就刻在了SwitchBot的产品里。2018年,他们带着智能开关、Hub和智能插座进入日本亚马逊,没想到直接成了智慧家居类畅销品牌。那时候,他们可能还没意识到,日本市场的“土壤”有多适合这种“后装神器”。
日本市场的“密码”:为什么是SwitchBot赢?
日本人对智能家居的态度一直很“拧巴”:既想要便利,又怕麻烦。租房子要交“原状恢复押金”, 退租时房东会检查墙面有没有洞、设备能不能拆;就算是自己房子,很多公寓翻修也要提交“工事申请书”,获批才能动。更别提日本《家电回收再利用法》——扔个大件家电, 得买“粗大垃圾处理券”,还要按规定时间放在指定地点,否则可能被罚款。
SwitchBot的“不打孔、可拆卸”特性,简直像是为日本用户量身定做的。2020年4月, 他们在日本众筹平台Makuake推出智能窗帘Curtain,众筹价6980日元,比日本市面上的电动智能窗帘便宜一大截。产品本身也不是换窗帘,而是夹在原有窗帘轨道上的小装置,靠机械臂拉动窗帘杆。宣传里特意强调“工事不要”、“搬家可带走”,直击租客痛点。
后来啊呢?5338万日元众筹金额,放到现在看,还是Makuake家电品类的前三。更绝的是SwitchBot把这种“生态联动”玩明白了。Curtain可以和Hub、 温湿度计联动:早上感光器检测到日出,窗帘自动拉开,一边温湿度计监测到室内干燥,触发加湿器工作——虽然加湿器是2023年才推出的产品,但早期的Hub系列已经埋下了“万物互联”的种子。Hub Mini能在5秒内学习家里空调、 电视的红外遥控信号,相当于把不同设备的“”翻译成“普通话”,再通过App统一控制。后来还支持Matter协议,成了不同品牌智能家居的“翻译官”。
2023年,SwitchBot在日本彻底爆发。5月推出的扫地机器人K10+, 直径不到25cm,比普通扫地机器人小了一圈,噪音控制在45分贝——日本家庭普遍户型小,传统扫地机器人35cm的直径转不开身,55分贝的噪音在清晨或深夜更是“灾难”。K10+主打“迷你静音”, 众筹价51800日元,到头来筹了3.45亿日元,成了日本扫地机品类众筹金额第一。
同年10月, 他们在Kickstarter上线扫地机器人S10,更狠:基站和换水系统分离,换水基站高不足10cm,能接厨房、洗衣机的水管,实现自动换水;还能反向供电——扫地机器人回来充电时顺便给水站“喂电”。128万美元众筹成绩,成了Kickstarter同品类少数破百万美元的项目。
美国市场:从“复制粘贴”到“因地制宜”
SwitchBot没放弃美国市场,但也没硬套日本的成功公式。美国房子大、院子多,用户对“全屋智能”的需求更强烈,但对“小巧静音”的执着远不如日本。2023年, SwitchBot把K10+带到美国,主打“全球最小扫地机器人”,但反响平平——美国用户更关心吸力、避障、集尘容量,尺寸优先级没那么高。
2025年CES上,SwitchBot拿出“杀手锏”:K20+ Pro扫地机器人+模块化设计。底座是扫地机器人, 核心是“FusionPlatform”智能中枢,用户可以按需装摄像头、空气净化器、托盘,甚至后续可能推出机械臂。据说还支持3D打印自定义模块——这哪是扫地机器人,分明是个“家庭机器人平台”。单价899美元,比K10+贵了一倍多,但SwitchBot明摆着想从“辅助工具”转向“独立设备”。
这种转变背后是研发投入的加码。2022-2024年,卧安研发开支从0.62亿涨到1.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4.68%。创始人李志晨的另一身份是网球发球机Acemate的发起人, 2023年Acemate在Kickstarter上线20天筹了千万人民币——能跨界做AI硬件,可见SwitchBot在“机器人”这条路上早有布局。
AI来了但盈利了吗?
SwitchBot的野心不止于“后装神器”。招股书里写着“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产品共有涉及42个SPU的七个产品类别”, 翻译成人话就是:他们想做能“干活”的家庭机器人,不只是远程控制。K20+ Pro的模块化设计、S10的AI联动、甚至未来可能的机械臂,都是在为这个目标铺路。
但现实有点骨感。2024年卧安净亏损307万元,虽然毛利率51.7%,但研发和营销烧钱太快。日本市场贡献了60%收入, 美国市场占比逐年提升,但全球智能家居竞争太激烈——石头、追觅、科沃斯在国内卷完卷海外SwitchBot夹在中间,既要守住日本阵地,又要在美国突破,还得在AI硬件上抢跑,压力不小。
IPO之后:深圳公司的“全球化样本”能走多远?
卧安科技不是第一家冲IPO的深圳智能家居企业, 但可能是最特别的一家——没靠“全屋智能”概念讲故事,而是靠“小产品解决大痛点”打开了日本市场。从19美元的智能开关到6500美元的模块化扫地机器人, 产品单价翻了300多倍,但“改过而非替换”的核心没变。
他们给中国品牌出海提了个醒:别总盯着“颠覆式创新”,有时候“微创新”更管用。日本市场的成功, 本质是对用户“懒”和“怕麻烦”的精准捕捉:租客怕押金被扣,业主怕翻修麻烦,那就做“不打孔、可拆卸、低成本”的产品;美国用户追求“大而全”,那就从“小而美”转向“模块化、可 ”。差异化不是口号,是对不同市场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的深度洞察。
至于IPO之后 SwitchBot能不能把AI家庭机器人的故事讲圆,能不能在盈利和扩张之间找到平衡,还得看他们的“后装基因”能不能延续到更复杂的硬件上。但至少现在这个从深圳走出的“后装神器”,已经用6亿营收和日本第一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路子走得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