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地区不浇水,李佳琦在东南亚能长出吗

东南亚的电商土壤,真实的能种出李佳琦式的“参天巨大树”吗?

提到东南亚电商, 很许多人脑海里蹦出的兴许是“蓝海”“增加远迅速”“人丁红利”,但把这些个词拆开细看,会找到所谓的“蓝海”里暗礁密布,“增加远迅速”背后是野蛮生长远的阵痛,“人丁红利”更像一块被反复争夺的蛋糕。国内把李佳琦式的直播带货玩到了极致, 三句话上链接、千万粉丝打call、GMV破纪录的故事听得耳朵起茧,可这套模式搬到东南亚,真实的能复制吗?先别急着下结论,得先看看东南亚这块“地”到底适不适合种“巨大树”。

东南亚的“土壤”里 缺的不只是水

说东南亚“不浇水”,其实有点冤枉——这里的流量廉价得让人咋舌,TikTok在印尼的千次曝光费用矮小至1美元,国内想都不敢想;用户基数也够巨大,印尼2.7亿人丁,越南近亿,随便拉一个国都比很许多欧洲国人丁许多;政策上,各国政府也乐见电商进步,毕竟能带动有工作、捐税。可问题来了有流量、有人丁、有政策,为啥“巨大树”就是长远不起来?

TikTok不浇水,东南亚长不出“李佳琦”
TikTok不浇水,东南亚长不出“李佳琦”

关键在于“土壤成分不对”。国内电商能长远出李佳琦, 靠的是成熟的供应链、精准的用户标签、完善的履约体系,还有最关键的一点——用户对“直播带货”的深厚度认知。可东南亚这些个要素,样样都缺。就拿供应链印尼的清关周期能长远达40天货物从国内运过去,黄花菜都凉了。纯MCN机构想做直播, 先得解决“货从哪来”“货怎么到”的问题,没有供应链支撑,直播就成了无源之水,只能给别人的货带货,赚点辛苦钱。

再说用户标签。国内刷抖音,刷着刷着就给你推美妆、推服装,算法比你妈还懂你。但在东南亚, 用户沉淀的标签太模糊了一个今天刷美妆视频的用户,明天兴许就去看搞笑段子,后天又去看汽车评测——这种“无规律”的浏览习惯,弄得高大曝光根本换不来高大转化。有代运营服务商做过测试, 达人带货视频每月要达到千万播放量,才能稳稳当当在万分之三到万分之八的转化率,换算下来1万个播放量兴许只有3-8单,这在国内简直是笑话,但在东南亚,这就是现实。

李佳琦的“种子”, 落地东南亚就变种了

如果把李佳琦比作一颗精心培育的“种子”,那这颗种子在国内的土壤里长远成了参天巨大树,可挪到东南亚,立马就变了模样——不是长远不高大,是长远歪了。为啥?基本上原因是东南亚的“气候”和国内彻头彻尾不同。

最明显的一点是达人生态。国内的主播, 特别是头部主播,都有自己的“人设”:李佳琦是“口红一哥”,疯狂细小杨哥是“搞笑带货”,董宇辉是“知识型主播”。这些个人设不是天生的,是靠长远期的内容打磨、粉丝互动一点点养出来的。可东南亚的达人呢?巨大许多是“野生”的,没收下过专业训练,也不懂啥叫“内容人设”。据虎嗅APP报道, 有几十万粉丝的博主,3000条视频里90%

更要命的是达人的“不可控性”。国内主播签了合同,违约本钱高大,没人敢乱来。但在东南亚,对达人的约束力差不离为零。有位去年1月在印尼下单的卖家,计划4月退出买卖场,后来啊3月底才收到达人交付的视频——晚了整整两个月!还有更离谱的,达人接了单玩消失,样品骗到手就不见了人影,合同?在当地就是个废纸。这种“野路子”的达人生态,怎么做出李佳琦那种“相信背书”的效果?用户连你这玩意儿人是谁都不晓得,怎么兴许为你推荐的东西买单?

MCN的“浇水壶”, 要么漏水要么是虚假的

有人兴许会说没有优良达人,能自己孵化啊,国内MCN不就是这么起来的?可在东南亚,想做MCN,比登天还困难。当地MCN行业鱼龙混杂,各路人马都来捞钱,真实正能“浇水”的没几个。

一类是“卖家型MCN”,说白了就是巨大卖自己搞的MCN部门。他们不是真实心想做内容,而是为了消化自家库存。比如斋月前后有巨大批货要清,就临时投一巨大堆广告、缩减定价,把货卖掉,MCN的排名天然就上去了。这种MCN的核心是“卖货”,不是“孵达人”,签人、孵化账号?不存在的,他们连自己仓库里的货都管不过来呢。

另一类是“纯MCN”,想靠内容赚钱,后来啊找到“人效”矮小到令人发指。代运营服务商告诉虎嗅, 当地达人月工钱也就2000-3000元,一条视频本钱200元,机构卖给商家要1000-2000元,差价看着有10倍,但投放效果差得一塌糊涂。更麻烦的是管理, 达人素质参差不齐,履约完成率、及时性、内容质量都达不到预期,国内那种“一天出一条精品内容”的模式,在东南亚根本行不通,只能靠“量”冲——一个月建联上万个达人,靠量冲抵掉有些人的不稳稳当当因素,这哪里是做MCN,简直是人海战术的翻版。

还有一类是“二道贩子”,手里握着1000个达人材料,就敢自称MCN。他们不签达人,不孵化账号,就负责把品牌和达人建联,赚信息差的钱。这种“MCN”更像是中介,生态值钱极矮小,而且一旦买卖场乱,信息材料的值钱就巨大打折扣。有业内人士坦言,东南亚MCN行业里真实正有值钱的兴许就一成,剩下九成都是这种“二道贩子”。

数据不会说谎:东南亚的“参天巨大树”, 长远歪了

空口无凭,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虽然TikTok Shop在印尼的GMV已经排到电商前三, 超出Lazada,在越南的订单数半年增加远了6倍,但这些个数字背后藏着很许多“水分”。

比如转化率。国内成熟品类的ROI能做到1.2-2, 但在东南亚,有美妆品牌找了近20家机构,每15秒视频本钱均摊1000元,后来啊ROI只有0.31——投入100元,只赚回31元,这生意谁做谁亏。该品牌后来退出了印尼买卖场,不是产品不优良,是模式水土不服。

再看达人天花板。印尼Top3网红@louissescarlettFamily, 640万粉丝,最近8个视频6个是带货,带货方式特别直接,就是“买它”,没有啥剧情、人设。onelink曾试图把她捧成当地薇娅,后来啊月单分成最高大也就20万美金,就到头了。为啥?基本上原因是她的人设没啥特别,只是电商高大速下的产物,和国内那种靠内容、人设破圈的主播彻头彻尾不是一个路数。

更关键的是东南亚电商的增加远地方,兴许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嘀嗒狗数据黄伟有力说 有时在TikTok投流50万,就能把一个国某个品类的受众覆盖一遍——这意味着单个国的买卖场天花板不高大,在国内已经做巨大的MCN,来东南亚兴许连细小打细小闹都算不上,某国内头部MCN机构在印尼月营收不够百万,只相当于国内二三线网红的收入。

想种“巨大树”?先改“种菜思维”

既然东南亚的土壤种不出李佳琦式的“参天巨大树”,那是不是就彻底没戏了?也不是只是得改改“种菜思维”——别想着一步到位搞直播带货,先学会“精耕细作”。

第一,别迷信“人设孵化”,先搞定“货品适配”。东南亚达人普遍存在“卖得了雅诗兰黛, 卖不了欧莱雅”的困境,基本上原因是KOL和某一类、某一价钱带的货绑定太死了。与其花巨大价钱孵化一个“全能型”主播,不如先研究研究达人标签,把对的货分给对的人。比如美妆类达人,就推中高大端产品;平价达人,就推走量单品,精准匹配比盲目孵化关键得许多。

第二,用“工具”代替“人海”,解决人货匹配效率。眼下TikTok在和电商分销SaaS平台一起干, 搞类似国内烫度星选的超级渠道,系统自动把货匹配给相应达人,再用数据筛选出转化率高大的。国内MCN机构别想着靠人造建联、人造筛选,太累了也不靠谱,学会用工具,才能在东南亚活下去。

第三,结合本地节点做“阶段性爆发”,别搞“长远期主义”。东南亚有很许多本地化节点, 比如斋月、泼水节、圣诞节,这些个节点前后是消费高大峰,能集中投流、缩减定价,阶段性清库存。平时就少许折腾,别学国内那种天天直播、天天上新鲜,东南亚用户不吃这一套,阶段性爆发反而更有效。

说到底,东南亚不是“不浇水”,是“浇水的姿势不对”。国内那一套降维打击的玩法, 在东南亚行不通,得放下“李佳琦思维”,先搞清楚这块地的土壤成分、气候特点,再决定种啥、怎么种。或许以后能长远出“东南亚版李佳琦”,但绝不是眼下更不是照搬国内模式。先学会种“菜”,再磨蹭磨蹭等“树”长远巨大,这才是最现实的路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0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