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新加坡停业,本地餐饮闭店潮涌
呷哺呷哺,这个曾经在国内火锅市场独领风骚的品牌,在新加坡的扩张之路却显得颇为坎坷。在经历了本土化调整、市场策略尝试后,呷哺呷哺新加坡首店最终还是选择了闭店。这一事件,不禁让人思考:呷哺呷哺的国际扩张之路,究竟何去何从?
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首店,采用了吧台与单人小锅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品牌的特色。然而,在菜品上,呷哺呷哺做出了调整。不同于国内市场,新加坡的呷哺呷哺推出了大小鸳鸯锅,固定的小鸳鸯是养生菌菇锅,另一半则有五种锅底可选,每款都是海外独有的。主打“金汤酸菜锅”和“暖心胡椒猪肚鸡锅”两种口味,试图迎合新加坡市场的口味。

然而,尽管呷哺呷哺在新加坡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最终还是以闭店收场。据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呷哺呷哺收入为23.9亿元,同比下降15.9%,上半年录得税前亏损2.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盈利704万元大幅转亏。在财报中,呷哺呷哺表示,2024年上半年门店数较去年同期减少22家,并且闭店的动作还将继续。
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闭店,只是新加坡餐饮行业闭店潮的一个缩影。据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制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新加坡共有3004家餐饮公司关闭,同时有3577家新餐饮公司开业。这意味着,平均每月有273家停业、325家开业,或者说每天有9家关门、11家新开。相较过去三年,停业数量上升了两至三成。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呷哺呷哺是否还有能力在未来重新布局海外市场?在全球火锅行业前景持续向好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值得持续关注。
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闭店,一方面是受到新加坡餐饮行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呷哺呷哺自身在市场策略、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失败,能否为其他品牌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呢?
品牌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新加坡市场的特点,导致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扩张,需要具备较强的本土化能力。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闭店,也暴露出其在本土化方面的不足。品牌在海外市场,不仅要保留自身的特色,还要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口味。
此外,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运营管理,也需要更加精细化。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闭店,与其在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关。品牌在海外市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呷哺呷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扩张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做好本土化、精细化运营,才能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