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年销千万美元的男士泳装,如何改写千亿泳装赛道的新篇章
北极穿短袖的夏天 泳装市场的“性别盲区”该醒了
冰川三天融化60亿吨,北极圈短袖成标配——这个夏天“清凉经济”的热度把泳装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打开主流电商平台的泳装类目,首页飘满比基尼、连体泳衣,男士泳装蜷缩在角落,像被遗忘的配角。价值5.354亿美元的男士泳装市场,2032年的估值预测像悬在空中的蛋糕,却鲜少有品牌真正伸手去够。当PARKE&RONEN在90年代喊出“男士泳装时尚化”时 谁能想到30年后这个赛道依然被“女性专属”的偏见裹挟?
被低估的蓝海:不是男人不爱买,是品牌没给对理由
“男士泳装难做”几乎是行业共识。但Public Beach创始人Dov Cohen在2023年的一场访谈里甩出数据:过去5年, 他们男士泳装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0%,2022年营收突破800万美元。加拿大一个小众品牌凭什么?答案藏在他们的产品细节里——可调节腰围的拉链设计, 让男性告别“泳裤要么勒肚子要么往下掉”的尴尬;面料用再生尼龙,海水浸泡500小时不变形,冲浪爱好者直接把“能穿到退役”的测评视频发到了TikTok。

再看Orlebar Brown, 2007年成立时主打“西装剪裁的泳裤”,2018年被香奈儿收购后年收入稳稳站在4000万美元。他们的秘密武器?把“实用”玩出了高级感。比如OB5经典款, 侧边收腰设计藏起小肚腩,内衬可拆卸——造型师Michael Schaefer那句“把网眼衬里剪掉,舒服到不想脱”成了免费广告。这些案例戳破了一个谎言:男性不是不买泳装,是品牌总以为他们“只求能穿”。
男女泳装的“隐形鸿沟”:设计逻辑、 消费节奏、价格带,全都不一样
“女士泳装能做的营销,男士照搬必死。”Kenny Flowers创始人Kenny Haisfield的直言不讳,道出了行业的认知错位。2023年, 他们品牌男士泳装业绩同比暴涨5倍,快追上女士线,靠的就是彻底分开运营:女士线主打“度假氛围感”,男士线则强调“通勤即度假”——比如把西装面料的垂坠感用到泳裤上,商务出差直接套上就走,这在男性用户中炸出了“懒人福音”的口碑。
设计逻辑的差异更明显。女士泳装要考虑罩杯、 腰臀比、印花对身材的修饰,一件比基尼的设计周期能拉到6个月;男士泳装看似简单,实则“细节控”的战场。MeUndies的首席营销官Jeremy Lowenestein透露, 他们男款泳裤的腰围要做5个档位,主要原因是男性腰围差5厘米,穿起来的舒适感就天差地别。更别说定价了——同品牌下 女款泳装均价80美元,男款只要40-50美元,生产成本却低不了多少,男性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度,直接决定了品牌能不能活下去。
拖延症晚期VS提前规划:男性消费者的“末日购物法”藏着商机
“我老婆度假前三个月就开始看泳衣,我呢?出发前一天在机场免税店随便抓一件。”38岁的IT工程师老周的话,道出了男性消费者的真实状态。NPD Group的数据显示, 95%的女性泳装购买发生在出行前1-3个月,而男性中,超过60%是在出行前7天内下单。这种“末日购物法”让品牌头疼, 但聪明人看到了机会:Public Beach在2023年6月推出“机场应急款”,用可压缩面料和独立小包装,主打“行李箱塞不下?放口袋里就走”,后来啊7-8月的订单量占比达到全年40%。
更绝的是Kenny Flowers的“再说说一分钟折扣”。他们在出行旺季前两周,给老用户推送“你的度假泳衣还没买?专属9折券只留24小时”的短信,转化率比常规营销高3倍。男性消费者的拖延症, 本质是“决策成本高”——怕买错、怕不合身,品牌要做的就是把选择简化到“不用想”的程度。
从“能穿就行”到“想穿”:男士泳装正在经历的审美革命
还记得10年前的男士泳裤吗?10英寸内裤长度,松紧腰带,网眼衬里像砂纸磨皮肤。现在逛Public Beach的门店, 最畅销的是“平角短裤+侧边扣”设计,长度到膝盖上方5厘米,面料像运动裤一样有支撑感。这种变化背后是男性对“体面”的定义变了——度假不再是“随便穿穿”,而是展示生活态度的延伸。
运动风的渗透更明显。TenThousand把压缩短内衬用到泳裤里 肌肉线条若隐若现,在健身圈火出圈;Vuori的“再生涤纶+氨纶”混纺面料,干速比普通泳装快2倍,冲浪爱好者晒出“出水即干,不用换裤子”的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这些品牌戳破了另一个偏见:男性不是不爱时尚, 是他们要的时尚是“不费力的时髦”——不用刻意凹造型,穿上就有型。
被女装巨头忽视的增量:5.354亿美元市场里的“错位竞争”
2023年3月, 维多利亚的秘密豪掷1800万美元收购Frankies Bikinis,这家靠“少女性感风”走红的品牌,让泳装圈 聚焦女性市场。但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泳装市场规模将达210亿美元,而男士泳装的增长率连续三年高于女装。Vuori的CEO Joe Kudla在2023年财报会议上的话一针见血:“女性泳装市场挤得头破血流,男士赛道还有大把空白。”
空白在哪?细分场景。比如“商务度假泳装”——Orlebar Brown的“Travel系列”, 用快干面料和可折叠设计,主打“从会议室到海滩无缝切换”,单价150美元,复购率高达35%;还有“大码男士泳装”,美国品牌GoodMan Brand通过“腰围可调节+前档立体剪裁”,让XL-6XL码的男性也能买到合身泳裤,2023年大码系列贡献了40%的营收。这些细分赛道,正是巨头们看不上的“小生意”,却藏着实实在在的增长。
渠道革命:独立站不是万能药,但“精准触达”是
“独立站是男士泳装品牌的必选项吗?未必。”跨境电商顾问Lisa Chen的观点打破了盲目迷信。Orlebar Brown的渠道策略就很“分裂”——独立站做高端定制, Farfetch和MrPorter触达精英男性,甚至和高端酒店合作“泳池下午茶快闪店”,让消费者“先试穿后买”。2023年,他们通过酒店渠道带来的新客占比达到28%,转化率比线上高15%。
社交媒体的“场景种草”更重要。Kenny Flowers在Instagram上找男性博主拍“办公室穿搭→海边换装”的短视频, 不用强调产品,只展示“一套衣服两种场景”的生活方式,2023年这类内容带来的订单量同比增长200%。男性消费者买泳装,要的不是“功能说明”,是“我穿上会是什么样”的想象空间。
未来五年:谁能打破“年销千万美元”的天花板?
男士泳装市场的天花板,从来不在市场规模,而在品牌对“男性需求”的理解深度。Public Beach的Dov Cohen说:“我们不做‘男性版女士泳装’,我们做‘男性愿意为它停下脚步的泳装’。”这句话或许就是破局关键——去掉网眼衬里是为了舒适, 加可调节腰围是为了体面用再生面料是为了环保,这些细节堆起来的,是男性消费者愿意用钱包投票的理由。
当北极都能穿短袖, 当男性开始为“泳裤不够帅”焦虑,这个被偏见困住的市场,正在迎来真正的觉醒。年销千万美元不是终点,而是千亿泳装赛道里属于男性消费者的新篇章刚刚开始。谁能把“能穿”变成“想穿”,把“小众”做成“刚需”,谁就能在这场清凉大战里抢到最大的那块蛋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