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违宪禁令辩护状已提交

TikTok递交违宪禁令辩护状:一场围绕“不卖就禁”的拉锯战

6月20日深夜, TikTok委托的讼师团悄悄向美国联邦衙门提交了一份厚厚的律法文件,第二天一早,这条“就违宪禁令提交开庭辩护状”的消息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这不是TikTok第一次和美国政府掰手腕, 但这一次他们把谈判桌上的秘密、账本上的数字、甚至宪法第一修正案都搬上了法庭。说白了就是想对着国会那帮人说:“你们这‘不卖就禁’的法子,不仅不合理,还不合法。”

“不卖就禁”法案:从国家平安到商业博弈

今年年初, 美国国会火速通过了一项让所有跨境商家都捏把汗的法令——要求字节跳动在1月19日前剥离TikTok美国资产,否则全美禁用。理由嘛,老调重弹:国家平安威胁,担心用户数据被中国政府拿到手。但TikTok这边早就憋着一口气:我们不是没努力过啊。

TikTok就违宪禁令提交辩护状、广告商开始准备应急计划
TikTok就违宪禁令提交辩护状、广告商开始准备应急计划

早在2022年8月, 拜登政府还没明确表态时TikTok就悄悄递上了一份100页的“国家平安协议提案”。里面写得明明白白:愿意让联邦官员插手管理美国业务数据, 甚至搞了个“紧急停止开关”,美国政府觉得不平安了随时能按暂停键。这操作,相当于把家底都亮出来了就差把“我坦白”三个字刻在脑门上。

后来啊呢?2024年上半年,国会还是拍板通过了禁令。TikTok的人后来在内部文档里吐槽:“拜登政府宁愿关掉一个1.7亿美国人都在用的平台,也不愿意跟我们签个能施行的协议。”这话听着像委屈,其实是硬气:你看,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你们就是不信。

辩护状里的“杀手锏”:宪法第一修正案和20亿美元投入

这份6月20日提交的辩护状,可不是随便写写的申诉状。TikTok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美国宪法——禁令违反了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他们在文件里放了个狠话:“国会从来不曾在单项法案里对言论做出这么多噤声规定。”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细想还真有道理。1.7亿美国人用TikTok刷梗、学做菜、看带货,这算不算言论?算!那凭啥主要原因是一个“可能”的数据风险,就把这些声音全掐了?

更扎心的是TikTok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为了合规,已经砸了20多亿美元。这笔钱花哪儿了?搞数据本地化、建防火墙、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全是实打实的投入。后来啊呢?国会当没看见,直接禁令一甩。换你,你服气吗?

辩护状还埋了个伏笔:美国政府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比如那个“紧急停止开关”,或者只禁用青少年数据,何必搞“一刀切”的全美禁用?TikTok的意思很明确:你们不是担心平安吗?那咱们精细化操作啊,非要搞极端,不就是想把人赶尽杀绝吗?

广告商的“后手”:合同里的“断保条款”和平台转移潮

对跨境商家 TikTok禁令可不是“美国的事”,而是真金白银的生死问题。去年光是美国市场,TikTok就帮商家创造了160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广告收入占了大头。现在禁令悬在头顶,商家们早就开始琢磨退路了。

6月下旬,有媒体曝出,依赖TikTok推广的大品牌正在疯狂修改营销合同。重点就一个:加“中断条款”。说白了就是万一哪天TikTok突然不能用了广告费怎么退、后续合作怎么赔,都得白纸黑字写清楚。有广告公司老板私下吐槽:“以前跟TikTok签合同, 我们是甲方,现在倒好,得看乙方脸色,生怕哪天平台没了钱打水漂。”

但危中有机。Meta和YouTube估计做梦都能笑出声——TikTok的广告预算肯定要往他们那儿流。Reels和Shorts这两个短视频新贵,早就盯着TikTok的用户和商家了。有数据显示, 今年5月,Meta的广告咨询量环比上涨了23%,不少商家问的都是“怎么把TikTok的爆款视频搬到Reels上”。跨境商家们也在悄悄布局:有的开始双平台运营, 有的干脆把主力转到YouTube Shorts,毕竟“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是老话了但篮子太少,风险太大。

创作者的“生死劫”:1.7亿用户和1600万美国创作者的焦虑

除了商家,TikTok的创作者们更慌。美国有1600万人靠TikTok吃饭,有的做美妆测评,有的教人理财,有的就是拍搞笑段子。禁令一来他们的收入来源、粉丝积累,全可能一夜清零。

6月20日TikTok联合8名美国内容创作者一起提交了律法陈述书。有个叫小雅的美妆博主在采访里红着眼说:“我拍了三年视频, 粉丝从0做到50万,就靠TikTok的算法推荐。现在政府说关就关,我的努力算什么?”这话戳中了很多创作者的痛点。TikTok在辩护状里也特别提到:禁令损害的不是公司利益,是普通人的创作自由和生计。

有意思的是创作者们也没坐等后来啊。有人开始把视频同步到Instagram和YouTube, 有人开了独立站卖周边,甚至有人琢磨着“如果真被禁了能不能换个平台重新开始”。毕竟短视频这碗饭,不好吃,但停不下来。

跨境商家的“必修课”:合规与分散风险的生存法则

对跨境商家 TikTok这场风波,其实是个“压力测试”。以前大家觉得TikTok流量大、 转化高,就all in进去,后来啊现在发现,政策风险这把刀,悬在谁头上都不知道。

有经验的商家早就开始调整策略了。深圳做3C配件的李总, 去年靠TikTok带货月销售额破千万,今年3月就开始布局TikTok Shop以外的渠道。他在独立站上加了“社交媒体引流”模块, 把TikTok的粉丝往自己池子里引;一边和Twitch的游戏主播合作,瞄准年轻男性用户。后来啊5月禁令风声紧时他的销售额只降了15%,而同行里有的直接掉了40%。

数据不会说谎。有跨境电商服务商统计, 今年二季度,一边运营2个以上短视频平台的商家,抗风险能力比单一平台商家高37%。转化率方面 分散布局的商家虽然初期流量没TikTok那么猛,但复购率反而高了——主要原因是用户在不同平台都能看到品牌,信任度上来了。

行业展望:短视频平台的“合规时代”来了?

TikTok这场官司,可能要打很久。美国衙门给了个时间表:7月26日前司法部提交律法摘要,8月15日前TikTok提交答复摘要。但后来啊如何,谁也说不准。不过有一点很明确:短视频平台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了合规会成为必修课。

对跨境商家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挑战在于, 以后做短视频不能只盯着流量,还得研究目标市场的数据法规、内容红线;机会在于,真正懂合规、会分散风险的商家,能在市场洗牌中脱颖而出。就像去年欧罗巴联盟出台《数字服务法》后那些提前做好数据本地化的跨境电商,反而获得了更多欧洲消费者的信任。

TikTok的辩护状能不能赢?天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场“不卖就禁”的拉锯战,会让所有依赖社交媒体的跨境商家都清醒过来: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合规不能只喊口号,市场变化快,应变能力才是王道。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市场里谁能活到再说说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扛得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