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蕾卸任蚂蚁金服转战Lazada
彭蕾的转身:从蚂蚁金服到东南亚战场
彭蕾卸任蚂蚁金服董事长那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蚂蚁金服怎么了”。但仔细想想,这位在阿里内部被称作“邻家姐姐”的女人,职业生涯里每一次转身都是精心策划的战略落子。从高校教师到阿里首席人力官, 从支付宝CEO到蚂蚁金服掌门人,她用20年时间证明:站在马云身后的女人,从来不是配角。这次转战Lazada, 与其说是卸任,不如说是阿里巴巴在东南亚战场的一次总攻信号——彭蕾带着支付领域的成功经验,要去啃那块6.4亿人口的电商蛋糕了。
一个“铁娘子”的野心:卸任背后的战略棋局
2018年4月9日马云的内部信里藏着关键信息:“彭蕾将专注全球化发展”。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蚂蚁金服的国内业务已经交给井贤栋, 而东南亚的电商战争,需要彭蕾这样的“老将”亲自带队。她在蚂蚁金服的7年,把支付宝从支付工具做成了金融生态,这种从0到1的能力,正是Lazada最需要的。东南亚市场复杂得像一盘散沙, 6个国家6种语言,支付普及率不足20%,物流成本占商品价格30%以上,没有彭蕾这样的“狠角色”,根本啃不动这块硬骨头。

有意思的是 彭蕾的丈夫孙彤宇,当年是淘宝的第一任CEO,如今彭蕾接手Lazada,这对夫妻成了阿里全球化战略的“左右护法”。这种家族式的默契,或许能帮助阿里在东南亚少走些弯路。毕竟 东南亚的消费者和中国人不一样——他们更相信熟人推荐,对价格敏感但对品牌忠诚度低,需要更接地气的运营策略。
东南亚的诱惑:6.4亿人背后的电商洼地
被低估的消费潜力:1.2%占比背后的市场空间
东南亚有6.4亿人口, 其中印尼2.6亿,越南9700万,菲律宾1.1亿,这些数字背后是年轻的人口结构——超过60%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正是消费主力军。但奇怪的是 电商销售额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只有1%-2%,印尼更是低至1.2%,而中国已经达到15.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就像10年前的中国,遍地是机会,但没人知道怎么抓住。
墨腾创投2016年在雅加达做过调研, 发现当地电商用户平均每年在线购物次数只有3次而中国用户是12次。不是他们不想买,而是不敢买——支付不放心,物流太慢,商品种类少。但巨头们来了情况正在改变。阿里巴巴2017年向Lazada追加20亿美元投资, 腾讯通过Shopee和京东在东南亚烧钱补贴,亚马逊悄悄在新加坡上线Prime会员——这些动作都在告诉市场:东南亚的电商洼地,快要被填平了。
碎片化市场里的机会与陷阱
东南亚的市场碎片化程度超乎想象。印尼有1.7万个岛屿,马来西亚有三大族群,泰国南部和北部不通,越南消费者更喜欢线下砍价。这种碎片化让很多跨国公司望而却步, 但对阿里系反而是机会——他们擅长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在印尼、越南等人口大国站稳脚跟,再向小国渗透。
但碎片化也带来了陷阱。比如支付, 每个国家的牌照都不一样,印尼要求外资支付公司必须与本地银行合作,马来西亚对电子钱包的转账额度有限制。彭蕾在蚂蚁金服积累的支付经验,这时候就成了“通关秘籍”。她2016年就带着团队跑遍东南亚, 和各国监管机构谈判,现在Lazada的支付系统已经覆盖了6个国家,其中印尼的DANA钱包上线半年就获得了500万用户——这说明,支付基础设施做好了电商才能真正起飞。
阿里系的“组合拳”:从支付到电商的全链路卡位
Lazada与Tokopedia:双平台抢占用户心智
阿里巴巴在东南亚的电商布局,不是只有一个Lazada那么简单。2017年8月, 他们宣布领投印尼最大C2C平台Tokopedia 1.1亿美元,这是阿里在东南亚落下的关键一子。Lazada是B2C, 主打品牌商家,Tokopedia是C2C,覆盖中小卖家,两者结合,正好覆盖了从品牌到个人卖家的全品类需求。墨腾创投的数据显示, Tokopedia在印尼的中小卖家数量是Lazada的3倍,这意味着阿里系已经控制了印尼电商的“供给侧”。
但双平台运营也有风险。Lazada的物流体系主要覆盖城市,而Tokopedia的卖家大多在乡村,如何把两边的物流打通?彭蕾在蚂蚁金服时做过“物流宝”, 专门解决电商再说说一公里问题,这次她可能会把这套经验移植到东南亚,把Lazada的自建物流和Tokopedia的本地配送结合起来形成“城市+乡村”的全覆盖网络。毕竟东南亚70%的人口住在乡村,这部分市场才是真正的增长点。
UC浏览器与支付场景:流量管道的合围
流量是电商的血液,而阿里系在东南亚的流量管道早就布局好了。UC浏览器在印尼的市场份额超过50%,每天有2000万印尼用户用它上网。这些用户不是来买商品的, 但彭蕾要把他们变成电商用户——她在UC里嵌入了Lazada的购物入口,用户刷新闻的时候可以直接下单,这种“场景化”的流量转化,比硬广效果好10倍。
支付场景的合围更狠。蚂蚁金服2017年4月合并了Lazada的支付业务HelloPay,又和印尼最大的传媒集团Emtek推出了DANA钱包。DANA钱包的用户主要是印尼的BBM用户——黑莓的通讯软件,在印尼有5000万用户。这些用户平时用BBM聊天、 看新闻,现在直接可以在APP里支付购物,彭蕾把“社交+支付+电商”的闭环做起来了。数据显示, DANA钱包上线后Lazada在印尼的支付转化率提升了25%,这说明流量和支付结合,才能真正留住用户。
云服务与物流:基础设施的提前布局
电商大战, 比的不是谁烧钱多,而是谁的基础设施更扎实。阿里云2017年3月15日在印尼开服, 这是阿里云在东南亚的第一个数据中心,专门为电商和物流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Lazada的商家可以用阿里云搭建自己的店铺, 物流公司可以用阿里云优化配送路线——这种“云+电商+物流”的组合,让阿里系在东南亚建立了技术壁垒。
物流方面 Lazada自建的物流网络已经覆盖了东南亚6个国家的主要城市,和阿里巴巴入股的新加坡邮政合作,把中国的菜鸟物流经验移植过来。菜鸟物流在中国能做到“次日达”, 在东南亚能做到“三日达”就算不错了但彭蕾的目标是“五日达覆盖全东南亚”。她2018年3月带着物流团队跑遍了东南亚的乡村, 发现很多地方连快递柜都没有,于是她推动Lazada和当地的摩托车快递合作,用“摩托车+快递柜”的模式解决再说说一公里问题。这种接地气的物流创新,才是阿里系在东南亚的核心竞争力。
腾讯系的“流量碾压”:社交生态下的电商渗透
Shopee与京东:流量入口的争夺战
说到东南亚电商,就不能不提腾讯系。腾讯通过旗下的Sea Group控制了Shopee, 又持有京东39.7%的股份,形成了“Shopee+京东”的电商组合。Shopee主打社交电商, 用户可以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直接分享商品链接,好友点击就能下单,这种“社交裂变”的模式,让Shopee在东南亚的用户增长速度超过了Lazada。
京东2016年进入印尼时 直接在主流媒体上投了海量广告,把印尼的媒体广告价格炒高了30%。墨腾创投的团队当时在雅加达做流量业务, 亲眼目睹了京东的“来势汹汹”——京东的APP下载量在三个月内突破了1000万,主要靠的就是腾讯的流量支持。腾讯的微信和QQ在东南亚有超过2亿用户,这些用户都是京东的潜在客户。彭蕾的压力不小,她不仅要和腾讯拼流量,还要拼社交基因——毕竟阿里系在社交领域一直是个短板。
投资版图:从Go-Jek到Traveloka的生态闭环
腾讯系在东南亚的布局,不止是电商。他们投资了Go-Jek、 Traveloka、Pomelo Fashion,形成了一个“出行+旅游+时尚”的生态闭环。这个生态的优势在于, 用户可以在Go-Jek上打车,顺便在Traveloka订酒店,然后在Pomelo买衣服,再说说用京东的快递送到家——这种“一站式”体验,是阿里系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但腾讯系也有软肋。他们的电商业务主要靠Shopee,而Shopee的供应链管理不如Lazada扎实。2018年第二季度,Shopee在印尼的订单取消率高达15%,主要原因是物流跟不上。彭蕾看到了这个机会, 她推动Lazada和菜鸟物流合作,把物流时效从5天缩短到3天订单取消率降到了5%以下。这说明,在东南亚,光有流量不够,还得有“硬核”的供应链支撑。
亚马逊的“静默棋”:Prime会员背后的AWS优势
蓄势待发的巨头:政策突破后的快速推进
很多人觉得亚马逊在东南亚“雷声大雨点小”,但这是亚马逊一贯的策略。作为美国公司, 亚马逊在东南亚面临政策壁垒——印尼要求外资电商必须和本地企业合资,越南对进口商品的关税高达50%。所以亚马逊先从新加坡入手, 2017年12月上线Prime会员,给用户提供免费直邮服务,悄悄积累用户和数据。
亚马逊的“静默”不是放弃,而是等待政策松动的致命一击。中东市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亚马逊2017年进入中东后 通过收购Souq.com快速占领市场,现在在中东的电商份额超过30%。东南亚的门户是印尼,亚马逊很可能复制“中东模式”,通过收购本地电商巨头进入市场。一旦亚马逊真的发力,阿里系和腾讯系都会感到压力,毕竟亚马逊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是全球顶尖的。
AWS的隐形支持:技术壁垒下的后发优势
亚马逊在东南亚的最大优势,其实是AWS。AWS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超过40%,很多本地电商公司都用AWS搭建自己的平台。这意味着, 亚马逊可以“悄无声息”地掌握这些电商的用户数据和运营数据,等时机成熟,直接推出自己的电商平台,用数据优势碾压对手。
彭蕾当然知道AWS的威胁,所以她加速了阿里云在东南亚的布局。2018年5月,阿里云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开设了新的数据中心,把AWS的领先优势从40%压缩到25%。云服务是电商的“大脑”,谁掌握了云服务,谁就能在未来的电商大战中占据主动。这场“云战争”, 比的是谁更懂东南亚的需求——阿里云的本地化服务做得更好,比如提供多语言支持、符合当地法规的数据存储,这些细节可能决定胜负。
脸书的“降维打击”:社媒交易闭环的另类路径
30%用户的社媒购物习惯:流量入口的颠覆
脸书在东南亚的电商布局, 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最凶险。Emarketer的数据显示, 东南亚30%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完成电商交易——他们先在脸书上看到商品广告,然后私信卖家,线下现金交易。这种“社媒+电商”的模式, 脸书已经玩得炉火纯青,2017年7月在泰国上线交易商城,2018年2月落地新加坡,用户增长速度比传统电商快3倍。
脸书的优势在于“用户时长”。东南亚用户每天在脸书上花费的时间超过2小时远高于电商APP的15分钟。脸书可以精准推送商品,用户刷着刷着就下单了。彭蕾试图模仿这个模式, 在UC浏览器里嵌入购物入口,但效果不如脸书——毕竟用户更相信社交关系链上的推荐,而不是算法推荐。脸书的“降维打击”,可能会打破传统电商的逻辑,让阿里系和腾讯系都措手不及。
从泰国到新加坡:社交电商的本地化试错
脸书在东南亚的本地化做得很好。在泰国, 他们和当地的7-11便利店合作,用户在脸书上下单,可以去7-11付款和取货,解决了支付和信任问题。在新加坡,他们推出了“Shop”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在脸书商城里完成支付和物流,打通了全链路。这种“小步快跑”的试错模式,让脸书迅速积累了本地化经验。
彭蕾也在尝试本地化, 她让Lazada的团队在印尼开设“线下体验店”,用户可以先体验商品再下单。但效果一般——印尼消费者更喜欢线上比价,线下体验后可能会去更便宜的电商平台下单。这说明,东南亚的电商逻辑和中国不同,不能简单复制中国的经验。脸书之所以成功,是主要原因是他们尊重当地的消费习惯,而不是强行改变他们。彭蕾可能需要放下“支付宝经验”,真正去理解东南亚的消费者。
彭蕾的考验:在东南亚市场复制支付宝神话?
支付基础设施的本地化挑战:牌照与用户习惯
彭蕾在蚂蚁金服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支付环境——移动支付普及率高,用户对线上支付信任度高。但东南亚完全不同。印尼要求外资支付公司必须和本地银行合作, 马来西亚对电子钱包的转账额度限制在每天1000美元,越南甚至禁止外资进入支付领域。彭蕾需要重新获取牌照,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用户习惯也是个大问题。东南亚消费者更喜欢现金支付,2018年印尼的现金交易占比仍然高达85%。彭蕾推动的DANA钱包,虽然上线半年获得了500万用户,但活跃度只有20%,远低于支付宝的70%。这说明,支付教育比想象中难。彭蕾可能需要像当年在中国教育用户一样,用“红包优惠”、“立减金”等手段,慢慢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从“邻家姐姐”到“战场指挥官”:角色的转变
彭蕾在阿里内部一直以“邻家姐姐”的形象示人,温柔但坚定。但在东南亚市场,她需要变成“战场指挥官”。东南亚的电商竞争比中国更激烈,阿里系不仅要和腾讯系、亚马逊竞争,还要和本地玩家竞争。彭蕾需要拿出“铁娘子”的狠劲,在烧钱补贴、物流建设、用户教育上都要下重注。
角色的转变对彭蕾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她在蚂蚁金服时更多是施行马云的战略,现在在Lazada,她需要自己制定战略。2018年第二季度, Lazada在印尼的市场份额超过了Shopee,成为第一,这得益于彭蕾的“本地化策略”——她让Lazada的团队雇佣了大量本地员工,推出符合印尼消费者喜好的商品,这种接地气的运营,让Lazada赢得了本地用户的信任。
中小玩家的机会:垂直电商的裂变窗口期
巨头教育市场后的“缝隙红利”:全品类的精细化深耕
阿里系、 腾讯系、亚马逊这些巨头在东南亚烧钱补贴,教育市场,其实给中小玩家创造了机会。当巨头们忙着抢全品类市场时垂直电商可以在细分领域深耕。比如母婴电商, 东南亚每年有500万新生儿,但母婴电商的市场份额不足5%,墨腾创投投资的“海带”母婴平台,2018年通过供应链优化,把母婴商品的配送时间从7天缩短到3天用户复购率提升了40%,这说明垂直领域的“缝隙红利”是存在的。
另一个机会是下沉市场。巨头们主要聚焦在城市,但东南亚70%的人口住在乡村。中小玩家可以用“社交电商+本地配送”的模式,覆盖乡村市场。比如越南的“Tiki.vn”, 通过和当地的摩托车快递合作,把商品送到乡村,虽然配送慢,但价格便宜,很受乡村消费者欢迎。彭蕾可能也会注意到这个市场,但Lazada的体量太大,很难灵活应对乡村的需求,这正是中小玩家的机会。
本地化运营的关键:人才与供应链的双轮驱动
中小玩家想在东南亚立足,本地化运营是关键。人才方面不能只派中国员工过去,必须雇佣大量本地员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消费习惯。供应链方面 要和本地供应商合作,比如印尼的纺织厂、越南的农产品加工厂,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墨腾创投2017年投资的印尼时尚电商“Pomelo Fashion”, 就是主要原因是雇佣了本地设计师,推出了符合印尼消费者喜好的穆斯林服装,才在激烈的市场中活了下来。
彭蕾也在强调本地化, 她让Lazada的团队在印尼开设了“本地商家孵化器”,帮助本地中小卖家入驻平台。这种“赋能本地商家”的策略,不仅增加了Lazada的商品种类,还赢得了本地政府和消费者的好感。中小玩家可以借鉴这个策略, 但不需要像Lazada那样烧钱,只需要聚焦一个细分领域,比如农产品电商、二手电商,就能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东南亚的电商战争,远没有结束。彭蕾带着蚂蚁金服的经验来到Lazada, 腾讯系用社交流量碾压市场,亚马逊在暗处等待时机,脸书用社媒颠覆传统逻辑。这片6.4亿人口的土地,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陷阱。谁能真正理解东南亚的消费者,谁能做好本地化运营,谁就能抓住那波势不可挡的增长浪潮。至于彭蕾,这位“邻家姐姐”能否在东南亚复制支付宝的神话?答案或许藏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那将是东南亚电商格局定型的关键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