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和沃尔玛因印度电商新政受压

印度电商新规砸下重锤, 亚马逊沃尔玛的印度梦遇冷

印度政府这波电商新政,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波纹直接晃到了亚马逊和沃尔玛的船底。这两家在全球电商领域呼风唤雨的美国巨头, 在印度市场突然发现脚下的地有点松——新政策草案里的几条“硬杠杠”,直指他们的核心盈利模式,搞得两家公司不得不放下曾经的针锋相对,临时组队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政策风暴”。

政策“紧箍咒”:数据本地化与关联交易的双重夹击

印度这次抛出的电商政策草案,细看下来简直像给外资电商量身定制的“枷锁”。最扎眼的是“数据本地化”这条,要求外国电商平台必须把用户数据、交易记录统统留在印度服务器上。这可不是简单建个数据中心的事,背后藏着数据自主权和监管的深层博弈。亚马逊和沃尔玛在印度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 消费偏好,这些都是他们精细化运营的命根子,现在突然被“锁”在印度境内,想跨境调取做全球分析?门儿都没有。

迫于印度电商新政 亚马逊、沃尔玛寻求美国政府介入干预
迫于印度电商新政 亚马逊、沃尔玛寻求美国政府介入干预

更致命的是“关联交易禁令”。草案明说电商平台母公司不能通过关联卖家批量采购手机、家电这些容易搅乱市场价格的商品。这直接打中了亚马逊和沃尔玛的七寸。以亚马逊为例, 它在印度最大的第三方卖家Cloudtail,就是亚马逊和印度本土公司Catamaran Advisors合资的。Cloudtail的运营模式就是从批发商那儿批量拿货,再放到亚马逊平台上卖。2016-2017财年, Cloudtail单家就创造了570.6亿卢比的营收,占亚马逊平台相当大一块蛋糕。现在政策说“不准批量购买”, 等于断了Cloudtail的命脉,亚马逊在印度的供应链优势直接被废掉一半。

50亿与160亿投资打水漂?巨头的印度豪赌面临政策绞杀

亚马逊和沃尔玛可不是在印度玩票,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的。近两年, 亚马逊按承诺在印度投了约50亿美元,建物流、推Prime会员、扶持卖家,基本是把“all in”的架势摆出来了。更狠的是沃尔玛, 2018年5月直接掏出160亿美元收购印度本土电商平台Flipkart 77%的股份,这收购价比Flipkart估值还高,摆明了就是想用钱砸出印度市场的主导权。收购完成后亚马逊和沃尔玛加起来占了印度电商市场70%以上的份额,眼看着就要把印度这块肥肉吃下肚。

后来啊政策草案一出,两家公司的投资突然变得烫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电商高管直接吐槽:“这一草案如果真落地,印度市场基本就‘关门大吉’了。我们投了几十亿美元,政策说改就改,这是做生意还是过家家?”另一位行业观察者也指出, 政策反复变动属于“反商业行为”,那些对印度做过长期投资承诺的企业,现在都像踩在棉花堆上,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迈。亚马逊印度分公司曾计划2017年推出自主食品零售业务, 后来啊拖了一年才落地,这就是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时间税”。

从针锋相对到抱团游说:美企的“政策反击战”升级

有意思的是 去年还在印度市场打得不可开交的亚马逊和Flipkart,如今突然成了“难兄难弟”。面对印度政府的政策重压,两家公司放下竞争,开始联合游说机构,甚至打算通过美国政府向印度施压。消息人士透露, 亚马逊和沃尔玛认为政策草案“严重针对”外国企业,为了不让草案变成到头来政策,他们可能要求美国政府介入谈判,把“公平竞争环境”作为美印贸易协议的筹码。

这操作其实不难理解。亚马逊印度站负责人私下曾表示,政策草案里的监管机构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个机构一旦成立, 就能干预电商公司的运营决策,比如什么时候搞促销、怎么定价,甚至可能规定“季风季销售只能持续几天”。这种“牌照制度复辟”式的监管,对追求灵活运营的电商平台简直是噩梦。亚马逊和沃尔玛现在抱团, 本质上是在用“集体力量”对抗政策的不确定性,毕竟单打独斗,谁也扛不住印度市场的政策“翻脸比翻书快”。

“保护主义”还是“公平竞争”?印度政策的争议漩涡

印度政府这边也有自己的道理。零售行业咨询公司Third Eyesight的首席施行官Devangshu Dutta就说:“世界上哪个国家会牺牲本国企业利益,给外国公司开绿灯?拟定草案是务实举措,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所有政府都会优先推进本国产业。”这话听着没错,印度确实需要保护本土电商企业,避免被亚马逊、沃尔玛这样的巨头“降维打击”。但问题在于, 政策草案的施行方式有点“一刀切”,直接把外资电商的运营模式全盘否定,连缓冲期都不给,这就显得有点“用力过猛”。

更让外资企业不解的是政策草案给了本土企业“特殊优待”。比如允许印度本土企业持有库存、直接销售,外资企业却不行。信实工业这样的本土零售巨头可以开实体店, 还能直接卖货给消费者,亚马逊和沃尔玛只能通过本地子公司“曲线救国”,这种“双重标准”让外资企业觉得委屈。一位业内人士直接开怼:“为了保护25%的电商公司,印度政府正在拖垮75%的电商公司,这账算不明白。”

中国成“避风港”?外资在印度遇冷后的另类选择

印度政策的“紧箍咒”一戴,外资企业开始琢磨“后路”。一位任职某电商公司的高管直言不讳:“中国更欢迎我们。”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在电商领域的开放程度和政策稳定性,对比印度的“政策摇摆”,确实更有吸引力。中国允许外资电商100%控股,对数据本地化的要求也更灵活,不像印度“一刀切”式的监管。亚马逊早在2014年就进入中国, 虽然后来主要原因是战略调整退出部分业务,但中国市场的经验和供应链基础,依然是它的重要筹码。

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商市场的规模和成熟度,远超印度。2024年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已经突破50万亿元, 用户渗透率超过70%,而印度电商市场虽然增长快,但整体规模才1250亿美元,渗透率不到30%。对于亚马逊和沃尔玛 与其在印度政策“泥潭”里挣扎,不如把更多资源投向中国市场,毕竟这里的“游戏规则”更清晰,盈利模式也更成熟。不过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弃印度,而是可能会调整投资策略,放缓扩张速度,把重心从“抢占市场”转向“合规运营”。

1250亿市场的“蛋糕”怎么分?新政背后的本土与外资博弈

印度电商市场这1250亿美元的“蛋糕”,一直让外资巨头垂涎欲滴。亚马逊和沃尔玛的竞争, 本质上是想把印度从“线下零售主导”拉到“线上零售主导”的轨道上,这样他们就能复制在中国、美国的成功模式。但印度政府明摆着不希望市场被外资垄断, 所以通过政策扶持本土企业,比如支持信实工业这样的本土巨头发展电商业务,让他们和外资巨头“分庭抗礼”。

这种博弈背后是印度对“经济自主权”的坚持。印度政府担心, 如果放任亚马逊、沃尔玛这样的外资平台无序扩张,本土零售企业会全军覆没,到头来导致印度电商市场被外资控制。政策草案里的数据本地化、关联交易禁令,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外资电商“束手束脚”,给本土企业留出成长空间。但问题是本土企业真的能接住外资巨头的技术、资金和运营优势吗?Flipkart被沃尔玛收购后 虽然本土企业还占股份,但实际控制权已经在美国人手里这种“扶持”到底算不算“引狼入室”?

政策摇摆不定, 外资信心指数降至冰点

印度电商政策的“反复横跳”,已经让外资企业的信心跌到了谷底。一位熟悉亚马逊和沃尔玛想法的人士透露:“政策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外资企业根本没法做长期规划。你今天投10亿美元建物流中心,明天政策说‘不准建’,这钱打水漂了怎么办?”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外资企业不敢轻易追加投资。

更麻烦的是印度政府还没给出政策落地的明确时间表。虽然表示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但什么时候出台到头来政策,谁也不知道。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比直接出台限制政策更让人焦虑。亚马逊印度站的负责人就曾表示,他们虽然愿意遵守新政,但“需要更多时间理解修订后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希望印度政府能给个“缓冲期”,让他们有时间调整业务模式,而不是“一刀切”式的突然施行。

未来已来:亚马逊沃尔玛的印度战略会转向吗?

面对印度电商新政的“重压”,亚马逊和沃尔玛明摆着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的应对策略可能会从“激进扩张”转向“保守合规”。比如 减少对关联卖家的依赖,转而扶持更多非关联卖家;调整供应链模式,避免“批量采购”的违规风险;加大对本土中小卖家的扶持力度,争取印度本土企业的支持。亚马逊已经在印度推出了“Amazon Local”项目, 专注于服务本土中小商家,这就是一种应对政策变化的“曲线救国”。

一边, 两家公司可能会加大游说力度,不仅通过美国政府施压,还会联合印度本土的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共同推动政策修改。毕竟印度电商市场的繁荣,对本土企业也有好处,完全“闭关锁国”只会让印度电商市场失去活力。还有啊, 他们可能会把更多资源投向印度电商的“增量市场”,比如农村电商、跨境电商,这些领域受政策限制相对较小,增长空间也更大。

印度这场“电商新政风暴”, 表面看是外资巨头和本土政府的博弈,深层其实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亚马逊和沃尔玛想在印度复制全球成功模式,但印度有自己的“国情”和“底线”。未来印度电商市场会不会成为“外资坟场”,还是能走出一条“本土+外资”的共赢之路?这取决于印度政府能否在“保护”和“开放”之间找到平衡, 也取决于外资巨头能否真正理解印度市场,放下“全球霸主”的身段,做“本土化”的生意。这场博弈,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