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哪些新兴电商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呢?

全球电商的版图正在悄悄重构。老牌增长引擎放缓脚步,新兴市场却在暗处积蓄能量,准备掀起一场数字零售的风暴。这几年,跨境卖家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要不要做欧美市场”变成了“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呃。东南亚的雨林里 移动购物的狂欢节正酣;印度的恒河边,数字基建的狂奔速度让世界惊讶;拉美的安第斯山下现金社会的枷锁正在被一点点撬开。这些市场,藏着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也藏着让人又爱又恨的坑——想抓住红利,得先摸清它们的脾气。

印度:数字基建狂奔下的电商狂欢

印度电商的故事,本质是“人口红利+移动革命”的双击效应。2015年以来当地互联网用户数量从1.25亿暴增到8亿,比十年前翻了近十倍。这背后是廉价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覆盖。当几亿人第一次接入互联网, 电商就成了他们“数字生活”的第一站——从买手机到买蔬菜,线上渠道正快速替代传统零售。

这几个新兴电商市场正在迅速崛起
这几个新兴电商市场正在迅速崛起

市场数据更让人心跳加速。印度品牌资产基金会预测,2020年电商市场规模达640亿美元,而实际可能还超了预期。更吓人的是麦肯锡的判断:到2034年,印度电商规模将超美国,成全球第二大市场。这背后是年轻人口的支撑——65%的人口低于35岁,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远超上一代。

但印度市场的“甜”,裹着一层“苦”。FlipKart被沃尔玛收购后看似带来了国际供应链的低价优势,实则把本土卷入了“价格战泥潭”。沃尔玛利用全球采购能力,把美国超市的折扣模式搬到印度,导致3C、家电等品类利润薄如刀片。深圳某手机配件卖家反馈, 2021年在FlipKart卖手机壳,单价从15美元降到8美元,订单量涨了3倍,利润反而腰斩——这是印度电商的“甜蜜陷阱”:增长快,但赚钱难。

支付问题更让跨境卖家头疼。虽然UPI用户数2023年突破10亿,但农村地区现金交易占比仍达60%。COD订单占比一度高达70%,意味着每10单就有7单要等快递员收现金,拒收率却高达25%。德里某服装卖家算了笔账:COD订单的物流成本比预付高30%,加上拒收损耗,利润直接砍掉四成。

FlipKart与沃尔玛:资本加持下的本土化博弈

FlipKart的故事,是“外来资本+本土团队”的经典案例。2007年, 两位前亚马逊工程师在班加罗尔创立FlipKart,早期卖图书,靠“货到付款+24小时达”打开市场。2018年被沃尔玛收购后 沃尔玛没动FlipKart的本土管理层,反而把全球供应链资源砸进来:把美国的低价百货、欧洲的母婴用品引进印度,一边保留“Flipkart Karo”——截至2022年,本地商家占比达65%,GMV占比超40%。

但沃尔玛的“低价武器”也反噬了市场。2021年 FlipKart的“大促月”, 手机品类补贴力度大到“买一送一”,本土厂商Micromax直接退出平台——跨境卖家若想进入印度,得先问自己:能不能扛得起3个月的“零利润补贴期”?

现金支付的枷锁:UPI能撬动多少用户?

UPI的崛起让印度看到了“无现金社会”的希望,但现实骨感。农村地区银行账户普及率仅55%,很多老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更别说扫码支付。孟买某跨境家电品牌试过“农村试点”:在村里设代理点, 用户先付现金给代理,代理再帮线上下单,后来啊代理卷款跑路3次——再说说只能放弃农村市场,专注一二线城市的预付用户。

印度的教训很明确:别迷信“数字鸿沟会快速填平”。跨境卖家进入印度, 先练好“本地化支付组合拳”——COD保留30%流量,UPI推广15%折扣,银联借记卡针对中产用户,多管齐下才能降低获客成本。

东南亚:移动购物的热带雨林, 机会与陷阱并存

东南亚的电商,像一场“移动端的狂欢”。TechinAsia数据显示, 该地区互联网用户超3.3亿,其中80%通过手机购物——平均每人每月在线购物140分钟,比中国人刷短视频的时间还长。新加坡、 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移动购物增速达20%,Shopee、Lazada这些平台,活脱脱是“东南亚版淘宝直播”,24小时不关播的主播比比皆是。

但这片热带雨林里既有果实也有毒蛇。2017年, 新加坡二手电商Carousell拿到8500万美元C轮融资,估值冲到8亿美元,却在2023年裁员30%——烧钱换市场的模式,撑不到盈利那天。雅加达某3C卖家吐槽:“在Shopee投广告, CPM从2020年的5美元涨到2023年的20美元,订单量没涨,广告费先翻倍。”

东南亚的“坑”,藏在碎片化的市场里。印尼1万多个岛屿, 物流时效从雅加达的1天到苏拉威西的7天不等;马来西亚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的消费习惯天差地别——华人喜欢直播带货,马来人斋月囤货,印度人只认COD。跨境卖家若想“一把通吃”,后来啊就是“四不像”。

Carousell:二手经济里的“闲鱼”野心

Carousell的起家,抓住了东南亚“年轻人爱省钱”的心理。2012年成立时主打“用手机拍照就能卖二手”,在新加坡大学生圈火得一塌糊涂。2017年融资后它冲进印尼、菲律宾,却栽了跟头——印尼人更习惯“当面验货”,线上二手交易信任度低。Carousell只好变招:在雅加达开20家“线下验货点”, 用户卖东西先送到点,平台拍照上架,成交后再发货。2022年,印尼市场GMV占比达45%,总算扭亏为盈。

但Carousell的“验货点模式”成本高到吓人——每个点月租金2万人民币,20个点就是40万。跨境卖家若做二手,得先算这笔账:东南亚的二手市场,信任比流量贵。

Shopee的“烧钱游戏”:低价换市场份额,能持续多久?

Shopee母公司Sea Limited的财报, 像一部“烧钱史”:2021年营收122亿美元,净亏26亿美元;2022年营收136亿美元,净亏22亿美元——全靠腾讯和软银输血。但跨境卖家却爱它“低门槛”:0佣金、 0保证金、首单免运费,2020年深圳某服装卖家靠“9.9美元连衣裙”月销10万单,直接在东莞开工厂。

好景不长。2023年Shopee突然调整政策:佣金从5%涨到8%, 物流费涨30%,还强制卖家参加“秒杀活动”——不参加就降权。那位深圳卖家算过政策调整后利润从30%降到12%,现在正考虑转做独立站。东南亚的教训很残酷:平台的“免费午餐”,从来不会一直有。

拉丁美洲:现金社会的电商突围, 慢就是快

拉美的电商,像一场“慢性子的马拉松”。巴西和墨西哥是双雄, 2017年墨西哥75%人口在线购物,2022年巴西电商市场规模810亿美元,增速15%,比欧美高两倍。但拉美的“慢”, 体现在支付和物流上——现金交易占比50%以上,物流成本是美国的3倍,关税高到能把小卖家逼破产。

但拉美的“韧性”,藏在消费升级里。阿根廷经济危机时 人们买不起奢侈品,却愿意花50美元买“平价美妆”;墨西哥农村妇女,宁愿等一周,也要在网上买“美国直邮的奶粉”——跨境卖家若能解决“支付慢、物流贵”,就能抓住这波“消费降级中的升级”。

Mercado Libre是拉美电商的“扛把子”。1999年成立于阿根廷, 从卖二手CD起家,现在做成“拉美亚马逊”,2022年营收86亿美元,利润5.2亿美元。它的秘诀?不做“大而全”,做“小而深”——在巴西深耕“家居建材”,在墨西哥主打“母婴用品”,每个品类都做透。

Mercado Libre:从“拉美eBay”到“全渠道帝国”

Mercado Libre的“闭环战略”,让跨境卖家羡慕。2017年推出支付工具Mercado Pago, 2020年推出物流服务Mercado Envios,现在用户数超4000万,占拉美数字支付30%市场份额。跨境卖家用它的平台, 能“一键搞定”支付、物流、清关——在墨西哥卖3C,用Mercado Envios配送,3天达,运费比DHL便宜40%。

但Mercado Libre的“护城河”也在筑高。2023年它推出“卖家保护计划”:只有平台认证的商家才能参加“免运费活动”, 认证需要提交公司注册证、税务证、产品认证——小卖家根本拿不齐。拉美市场,正在从“蓝海”变“红海”,没实力的玩家,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现金支付的魔咒:COD模式是救命稻草还是利润黑洞?

拉美COD订单占比60%,但拒收率高达25%。圣保罗某跨境家具卖家做过实验:COD订单100单, 拒收25单,物流成本每单15美元,25单就是375美元,再加上退货损耗,利润直接亏光。后来他学聪明了:推出“预付减5美元”,COD订单占比降到30%,利润反而涨了20%。

拉美的教训很直接:别迷信“COD是万能钥匙”。跨境卖家进入拉美, 得先看品类——高单价商品COD占比控制在20%以下低单价商品可以接受40%,否则物流成本会把你压垮。

新兴市场的崛起,从来不是“线性故事”。印度的数字基建、东南亚的移动生态、拉美的韧性消费,每个市场都有它的“脾气”。跨境卖家想抓住红利, 不能只看“市场规模”这个数字,得蹲下来看当地人的购物习惯、支付方式、物流痛点——就像钓鱼,得先知道鱼爱吃什么饵,才能钓到它。这波全球电商的“东移”,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考验”:谁能先懂当地市场,谁才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