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on推出的平价电商平台KUL
中东电商市场的新变数:Noon旗下KUL平台如何搅动平价战场
中东的电商赛道从来都不缺故事,但最近一个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行业讨论里——KUL。这个被Noon在2019年9月悄悄推上线的平价电商平台,瞄准的是阿联酋和沙特那些被高端市场忽略的中低收入人群。说实话, 当Noon这个背靠沙特自主权基金PIF和迪拜Emmar房地产巨头的大玩家,突然放下身段做“便宜货”,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玩真的?还是又一次资本游戏?
从高端到平价:Noon的双面棋局
打开Noon的主页, 你会发现满眼都是国际大牌,从苹果手机到兰蔻面霜,妥妥的“中东版亚马逊”。可转头看看KUL, 画风突变:1迪拉姆的袜子、11迪拉姆的厨房小工具、22迪拉姆的T恤,活脱脱一个中东版的Wish。这种分裂感恰恰暴露了Noon的野心——既要抓住高消费人群的钱包,也要啃下大众消费市场的骨头。

2019年底的中东电商市场, 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很明显:Noon靠资本和本土化抢地盘,亚马逊靠品牌和供应链吃老本,中国跨境电商靠价格和灵活性钻空子。KUL的出现,本质上是Noon对“价格敏感型用户”的一次精准收割。毕竟 在中东六国,超过60%的人口是外籍劳工,他们的月收入普遍在3000-5000人民币区间,对价格敏感度远高于本地中产。这群人,恰恰是传统电商平台眼中的“低价值用户”,却藏着巨大的增量空间。
中国卖家的“新机遇”还是“新门槛”?
KUL官方放话:90%的商品产自中国,欢迎中国卖家入驻。这话听着让人心动,毕竟中国供应链的低价和品类丰富度,在全球范围内都难逢对手。但细究下来问题就来了:这次合作,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先说说好处。KUL的运费规则很实在:满50迪拉姆包邮,单独收9迪拉姆运费,COD费用也是9迪拉姆。对比市面上其他中东平台,这价格能省下1-2迪拉姆。别小看这几块钱,对月收入几千迪拉姆的中低收入群体运费和COD费往往是下单前的“再说说一道坎”。2019年黑五期间,中东某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数据显示,运费每降低1迪拉姆,订单转化率能提升3.5%。KUL明摆着深谙此道。
但门槛也不低。VAT税号,这个让无数中国卖家头疼的东西,成了入驻KUL的“第一道生死线”。据ePanda出海中东团队2019年12月的调研, 用中国大陆或香港公司申请阿联酋和沙特的本地VAT,最快也要1个月,慢的话可能拖到3个月。更麻烦的是VAT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按季度申报,逾期罚款比例高达5%-10%。有位深圳的3C卖家老王告诉笔者, 他2019年10月申请VAT,后来啊主要原因是税务资料翻译问题,拖到了12月才下来错过了KUL的“11.11”大促,直接少赚了20多万人民币的订单。
后台统一还是数据隔离?KUL的运营暗线
官方说KUL和Noon是同一个团队运营,后台系统统一,库存共享。听起来很美好——卖家只需一套系统就能管理两个平台,还能减少库存积压。但这里有个隐藏问题:数据怎么算?Noon的高端用户和KUL的平价用户,消费习惯和复购率天差地别。如果两个平台的数据完全打通,会不会导致Noon的高端用户被低价商品“带偏”?反之,KUL的低价用户涌入Noon看到高价商品,会不会直接劝退?
2019年11月, 迪拜一家本土电商咨询公司发布的《中东用户消费分层报告》里提到,在中东市场,高端用户和大众用户的重合度不足15%。这意味着,KUL和Noon的用户画像其实是割裂的。后台统一运营,更像是Noon为了节省成本做的“偷懒”,而非真正的用户价值最大化。对卖家 这可能意味着你需要在同一套系统里一边应对两类完全不同的运营逻辑——高端用户要品牌故事,平价用户要极致低价,这操作难度,堪比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8-10亿迪拉姆GMV目标:KUL的野心与现实
KUL团队放话:上线第一年就要实现8-10亿迪拉姆的GMV。这个数字放在中东平价电商市场,堪称“狂飙”。要知道,中东老牌平价平台Awok,2018年全年GMV才5亿迪拉姆左右。KUL凭什么这么自信?答案藏在两个地方:资本和本土化。
Noon背后的PIF可不是善茬,直接给钱给资源不说还能在政策上开绿灯。比如沙特政府推行的“沙特化”政策, 要求外资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国人,KUL作为Noon亲儿子,在这方面肯定能拿到“通行证”。2019年12月5日 Noon CEO Faraz Khalid亲自带队来深圳招商,放出话要“深化与中国卖家的合作”,这阵仗,摆明了是要用中国供应链的“矛”,刺穿中东平价市场的“盾”。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骨感。中东的平价市场早已不是蓝海。除了Awok,还有中国跨境电商执御旗下的Dealy,以及本土玩家Jumia。2019年第三季度,Dealy的月活用户增长率达到了12%,远超KUL上线初期的8%。KUL想一年内登顶,除非能啃下Awok和Dealy的老用户,否则这个目标更像是在给投资人画饼。
FBN仓储:是福利还是新成本?
KUL鼓励卖家使用FBN仓储,还承诺免除前期仓储费。这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但细想就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FBN的仓储费虽然前期免,但后期的分拣费、包装费、存储费,加起来比第三方物流贵不了多少。2019年10月, 一位家居类卖家在KUL的招商会上问过这个问题, Noon的运营人员含糊其辞,只说“长期来看更划算”。
更关键的是FBN的仓储容量有限。2019年11月黑五期间, 不少入驻KUL的中国卖家反映,货物送到FBN仓库后等了10天还没上架,错过了促销黄金期。有位卖手机壳的卖家抱怨:“FBN说仓库满了 让我先放第三方,后来啊第三方爆仓,再说说货压在港口,光滞港费就赔了2万。”这哪是免除仓储费,分明是把仓储成本转嫁到了卖家的供应链效率上。
低价策略的致命伤:利润与质量的博弈
KUL的核心打法是“低价”, 但低价在中东市场,特别是平价市场,是个双刃剑。中东消费者对价格敏感, 但对品质的容忍度并不高——他们要的是“便宜但不烂”,而不是“便宜但用两次就坏”。2019年12月, 阿联酋《国民报》做过一次调查,显示中东平价电商平台用户投诉中,35%是关于商品质量问题的。
中国卖家最清楚这个道理。为了在KUL上拿到低价优势,不少卖家开始压缩成本:用更次的材料、简化质检流程。后来啊呢?2019年11月“11.11”大促后KUL的退货率达到了惊人的20%,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2%。有位卖充电宝的卖家私下说:“为了把价格压到22迪拉姆, 我换了最便宜的电芯,后来啊一个月内收到30多个投诉,说充电宝用不到一周就鼓包,平台直接把我链接下架了保证金都没退回来。”
更麻烦的是KUL的低价策略正在倒逼整个供应链内卷。当所有卖家都在拼价格时没人愿意为品质付费。到头来的后来啊可能是:KUL平台充斥着大量低质低价商品, 用户失去信任,平台口碑崩塌,卖家利润被压到极限——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2019年底, 中东某跨境支付平台的数据显示,入驻KUL的中国卖家中,30%在3个月内就主要原因是亏损选择了退出。
合规:中国卖家的“生死线”还是“护城河”?
KUL对VAT的执着,让很多中国卖家又爱又恨。爱的是 合规能保证账号平安,避免像早期Noon平台那样,突然被清退;恨的是VAT申请耗时耗力,还要额外承担税务成本。但换个角度看,KUL的严格合规,恰恰可能成为卖家的“护城河”。
2019年10月, 沙特税务局发布新规,要求所有电商平台在2020年1月前完成所有卖家的税务合规审核。这意味着,不合规的卖家将被直接清退。而KUL早在2019年9月上线时就要求VAT,相当于提前半年布局。那些没有申请VAT的卖家,要么被迫放弃KUL,要么冒着被清退的风险硬撑。对提前布局的中国卖家这就是时间差带来的竞争优势。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KUL和Noon共享VAT税号。也就是说你申请了KUL的VAT,也能同步入驻Noon的高端平台。2019年12月, 深圳一家跨境财税公司透露,他们帮助20家中国卖家一边拿下KUL和Noon的入驻资格,这些卖家的Noon店铺订单量,在VAT合规后平均提升了40%。主要原因是合规意味着信任,Noon更愿意把流量分给有资质的卖家。
社交媒体营销:KUL的流量密码
打开Facebook和Snapchat,你会发现KUL的广告铺天盖地。中东年轻人日均社交媒体使用时长超过4小时KUL明摆着吃透了这一点。2019年10月-11月, KUL在沙特和阿联酋的社交媒体投放量环比增长了150%,其中短视频广告的点击率达到了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
这些广告的内容也很有意思:不是硬推商品,而是讲“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一个菲律宾劳工用KUL买的电饭煲给同事做饭,一个埃及妈妈用KUL的童车推孩子逛公园。这种接地气的叙事,精准击中了中低收入用户的情感共鸣。2019年11月, KUL的Facebook主页粉丝数从5万暴增到30万,其中80%是来自菲律宾、埃及、印度等劳工群体。
但对卖家社交媒体营销的门槛也不低。KUL要求卖家必须提供“场景化商品素材”,不能只放白底图。有位卖服装的卖家吐槽:“为了拍个15秒的短视频, 我请了当地模特,租了沙漠背景,前前后后花了1万多,后来啊播放量还没到1万。”KUL的流量逻辑是:平台负责用内容拉新,卖家负责用内容转化,这对卖家的内容生产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未来一年:KUL的突围与挑战
2020年的中东平价电商市场,注定会有一场恶战。KUL的目标是8-10亿迪拉姆GMV,Awok和Dealy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据行业分析师预测,2020年中东平价电商市场的增速会放缓到25%左右,远低于2019年的40%。这意味着,KUL想实现目标,必须从对手嘴里抢份额。
对中国卖家2020年的KUL,机会和风险并存。机会在于, 平台处于扩张期,流量红利还在合规门槛能过滤掉不少竞争者;风险在于,低价内卷会越来越严重,利润空间会被持续压缩。那些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证品质的卖家,才可能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
说到底,KUL的出现,是中东电商市场分层的必然后来啊。Noon用高端平台守住基本盘, 用平价平台开拓新用户,这步棋走得不算差,但能不能赢,还得看能不能平衡好“低价”和“品质”、“扩张”和“盈利”的关系。对中国卖家而言,KUL或许不是最好的平台,但可能是当前中东平价市场里最有潜力的一个。要不要all in,得看你手里有多少筹码,又能承受多大的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