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Kul电商低调上线,是和Awok、执御Dealy正面竞争的平价电商吗

中东电商江湖再起波澜, Kul的低价牌能搅动多少水

谁也没想到,在Noon这个中东电商巨头已经把触角伸到奢侈品、时尚垂直领域后突然在阿联酋和沙特悄悄推了个叫Kul的平价电商平台。消息传出来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Noon又要搞什么新花样?毕竟它去年2花3.8万美元把kul.com域名拿下时就有人猜会不会有新动作。现在看来这步棋走得有点意思——直接冲着Awok和执御旗下的Dealy去了专挑低价市场下手。

中东的平价生意:被忽略的“刚需”人群

中东给人的印象总是石油、 豪车、奢侈品,但真实的消费场景里藏着另一群人。阿联酋和沙特虽然人均GDP高,但本地人口占比不高,大量外来务工者撑起了服务业。这些人从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过来工资不高,每个月寄回老家一大笔钱后剩下的得精打细算过日子。对他们15迪拉姆的香水、33迪拉姆的手机、7迪拉姆的手表,不是“便宜”,是“能用就行”的刚需。

Noon低调推出平价电商Kul 与Awok和执御旗下Dealy直接竞争
Noon低调推出平价电商Kul 与Awok和执御旗下Dealy直接竞争

这部分人群以前被很多大平台忽略了觉得他们客单价低、利润薄,没意思。但Awok早就看明白了 2014年成立时就盯着这些外来劳工和家庭主妇,卖30万种平价商品,从锅碗瓢盆到手机壳,全是几十迪拉姆的东西。后来啊呢?每月能吸引1000万访客,2019年4月还拿到了3000万美元A轮融资。这说明什么?说明平价市场不是“鸡肋”,是“肥肉”,而且大得超乎想象。

Kul的低价逻辑:Noon的“降维打击”还是“精准补位”

Kul上线后最扎眼的就是价格。香水15迪拉姆,手机33迪拉姆,手表7迪拉姆,这些数字比Awok和Dealy还狠。但仔细看会发现, 大部分供货方其实是Noon自己——相当于Noon把自己的供应链拿出来做了个“低价特卖版”。这操作有点意思, 既不用重新找供应链,又能把现有库存和尾货盘活,还能用低价去抢Awok和Dealy的用户。

不过Kul和Noon的主平台还是有点区别。Noon主打“无门槛包邮”,但Kul设置了门槛:买满50迪拉姆或50里亚尔才包邮。这个操作其实挺聪明,既鼓励用户多买,又避免被薅羊毛——毕竟低价商品利润薄,每单都包邮可能亏到姥姥家。物流倒是一脉相承, Noon的仓库和配送体系直接给Kul用,下单48小时送货上门,这在阿联酋和沙特已经算快的了比很多小平台靠谱得多。

翻新产品是个“新变量”,还是“隐患”

Kul还有个别人没有的玩法:卖翻新产品。平台挑一些优质卖家, 收他们的翻新手机、平板之类的产品,自己检查测试后以更低价格卖出去,还保修三个月。这招在欧美市场挺常见,但中东平价电商里没几家敢碰。

好处很明显:翻新机比全新机便宜30%-50%, 对预算有限的务工者吸引力大,又能帮卖家处理库存,平台还能赚差价。但风险也不小,翻新品的品控是个大问题,万一用户买到有故障的,售后麻烦得很。2018年就有中东本地媒体报道过 某小平台卖翻新手机,后来啊30%的用户投诉无法开机,再说说平台赔了钱还丢了口碑。Kul能不能玩转这个,还得看他们的品控能力到底行不行。

Awok的“老江湖”地位,还能扛多久

说回老对手Awok。它在中东平价市场摸爬滚打快5年,早就成了“外来务工者购物首选”。用户黏性很高,很多人习惯了在Awok买日用品,哪怕价格比别家贵几迪拉姆,也懒得换。2019年数据显示,Awok的用户复购率比Dealy高出15%,说明它的用户基础确实稳。

但Awok有个软肋:产品太依赖中国供应链, 2019年中东物流紧张的时候,它有款热销电饭煲主要原因是船期延误,断货了一个月,导致用户投诉量飙升20%。Kul背靠Noon,在阿联酋和沙特有自己的仓储,供应链更灵活,这方面比Awok有优势。而且Awok融资后一直没说钱打算怎么花,要是没拿出点新花样,Kul这么一搅局,用户说不定就跑了。

Dealy的“低价狂魔”标签,还能不能打

再说说执御旗下的Dealy。它从成立起就主打“极致低价”, 商品低至1迪拉姆,衣服、鞋子、家居用品啥都有,2019年还搞了“包邮+返现”活动,吸了不少用户。但问题也很明显:低价往往意味着低质, Dealy的商品评分常年比Awok低0.5分,很多用户吐槽“买回来穿两次就开线”“手机用一周就卡”。

Dealy的母公司执御虽然在中国供应链上有优势,但在中东本土运营上有点“水土不服”。比如2019年斋月期间, 他们搞了场大促,后来啊物流爆仓,有些用户下单后10天才收到货,直接在社交媒体上骂开了。Kul有Noon的物流兜底,这方面比Dealy靠谱多了。而且Dealy的产品种类比Kul少, 只有10万多种,Kul背靠Noon的供应链,品类 起来可能更快。

三强相争, 谁更懂中东用户的“小心思”

表面看,Kul、Awok、Dealy都在拼低价,但仔细琢磨,他们的用户画像其实有点不一样。Awok主打“家庭刚需”, 主妇们喜欢在上面买锅碗瓢盆、母婴用品;Dealy靠“1元秒杀”吸引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党;Kul则更偏向“个人轻消费”,务工者们买点香水、手机壳、小配件,价格便宜、送货快就行。

中东用户有个特点:很看重“即时满足感”。2019年墨腾创投的报告里提到,沙特用户下单后如果超过3天没收到货,60%的人会直接取消订单。Kul的48小时送货, 正好戳中这个痛点;Awok虽然物流也快,但部分商品需要从中国直邮,时效不稳定;Dealy的低价背后往往是漫长的等待。从这个角度看,Kul的物流优势可能比价格优势更管用。

平价市场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有人可能会问:中东平价电商市场真的够大吗?数据说话。2019年中东电商市场规模是380亿美元, 其中平价 segment 占了35%,而且增速比奢侈品 segment 高10个百分点。外来务工者群体有2000多万,人均每月在电商上花200美元,其中60%花在低价商品上。这么算下来这是个百亿美元级别的市场,足够三家平台折腾。

但也不是谁都能进来。2019年就有个叫“CheapBuy”的平价平台, 主要原因是供应链没跟上,上线半年就倒闭了亏了800万美元。中东市场看似门槛低,其实坑很多:物流成本高、退货率高达25%、文化差异大。Kul有Noon撑腰,抗风险能力强,但Awok和Dealy要是没点真本事,可能会被淘汰。

未来战局:Kul能复制Noon的成功吗

Noon在中东的成功,靠的是“本地化+全品类+重物流”。现在把这套打法搬到Kul上,用低价切入平价市场,按道理讲可行。但平价用户的忠诚度比中高端用户低,谁家便宜就去谁家,Kul得持续保持价格优势才行。不过低价竞争不是长久之计, 2019年Awok就主要原因是打价格战,利润率压到了5%,比行业平均低8个百分点。Kul要想站稳脚跟,可能还得在供应链优化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

Awok和Dealy也不是吃素的。Awok拿了3000万美元融资, 说不定会升级物流体系;Dealy背靠执御,供应链优势还在说不定会推出更多“低价+优质”的商品。未来的平价市场,可能不是“谁便宜谁赢”,而是“谁懂用户谁赢”。比如Kul的翻新产品, 如果能做好品控,说不定能成为差异化卖点;Awok如果能优化中国到中东的物流时效,也能挽回流失的用户。

给后来者的启示:平价电商的“生死线”在哪

从Kul、 Awok、Dealy的竞争里能看出平价电商要想活下来得踩准几个点:供应链必须稳、价格必须有竞争力、用户需求得抓得准。2019年有个失败案例, 某平价平台卖了很多中国网红款衣服,后来啊中东用户根本不买账,主要原因是款式太暴露,不符合当地文化。

还有,别小看“售后”的力量。中东用户维权意识很强,2019年沙特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收到的电商投诉里30%是“售后无门”。Kul承诺翻新产品保修三个月, 这比很多平台的“7天无理由”更有吸引力,说明他们懂用户想要什么——不是便宜就行,是便宜还靠谱。

中东电商市场就像一片沙漠,表面看荒凉,其实下面藏着丰富的水源。Kul、Awok、Dealy都在挖井,谁能先挖到水,谁就能活下去。这场平价之争,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