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ppit完成2220万美元融资
从澳洲本土到东南亚野心:Shippit的2220万美元背后
跨境电商物流圈最近炸了个小锅——澳大利亚平台Shippit扔出个重磅消息:拿到2220万美元融资。这笔钱不算天文数字,但在物流自动化赛道里足够让不少人侧目。毕竟这几年做物流平台的不少,能真正活下来的没几个。Shippit这步棋,看着是扩张东南亚,细想却透着股“赌一把”的狠劲。
融资细节:Tiger Global为何押注物流自动化
领投方是Tiger Global, 这家机构最近两年在全球科技领域出手相当频繁,从东南亚电商到美国SaaS,基本属于“看见技术风口就冲”的类型。参投的Jason Lenga也不是无名之辈, 早期投资过Atlassian,算是对澳洲科技圈熟门熟路的老炮儿。有意思的是 Shippit累计融资到现在才4100万澳元,比起动辄上亿美元的美国同行,显得有点“寒酸”,但偏偏就是这样的“小个子”,敢喊出“五年内东南亚业务规模超澳大利亚”的口号。

融资用途写得很清楚:扩张东南亚,团队翻倍到100人,其中一半是研发。这操作有点像“把所有鸡蛋放进东南亚篮子”——要知道Shippit在澳洲已经服务了Sephora、 Target这些大客户,每月500万订单的体量,稳扎稳打也能活得不错。非要往东南亚冲,要么是看透了澳洲市场增长天花板,要么是觉得东南亚的“坑”现在能趟了。
每月500万订单:Shippit的“自动化物流”真有那么神?
Shippit主打的是“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 说白了就是帮商家自动选快递、追踪包裹、处理退货。听起来挺高级,但仔细琢磨,这事儿其实不新鲜。早在2019年, 美国ShipStation、Shippo这些平台就已经玩得溜了Shippit的优势可能在于更懂澳洲本土物流规则,比如和澳洲邮政、Aramex这些本地快递的对接更顺畅。
但真要说“黑科技”,恐怕谈不上。有位在墨尔本做独立站的朋友试过Shippit, 反馈是“自动选快递确实省事,但遇到问题件还是得人工跟进,客服响应速度还不如直接找快递公司”。这暴露了物流平台的通病:前端自动化看着光鲜,后端服务跟不上,照样白搭。Shippit现在每月500万订单, 大部分可能还是集中在澳洲本土,东南亚那边的订单量占比估计不高,不然不会只敢说“未来三年增长100%”——这个数字听起来吓人,基数低的话,其实不难达到。
东南亚:物流玩家的“新战场”还是“泥潭”?
说起东南亚,跨境电商玩家又爱又恨。爱的是6亿人口、 年轻化消费群体、电商增速全球领先;恨的是物流基础设施差、国家之间政策不统一、小快递公司遍地跑,整合难度堪比“从散装花生里挑完整的”。Shippit联合创始人William On说“东南亚市场规模是澳大利亚5倍”, 这话没错,但“大”不代表“好啃”。
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Shippit的扩张节奏踩对了吗?
Shippit今年5月杀进新加坡,8月就冲向马来西亚,这速度有点快。新加坡确实是个好跳板——基础设施完善, 政策透明,电商渗透率高,但问题在于:新加坡市场太小,总人口才590万,就算把当地所有电商订单都吃下也就撑不起“大规模增长”的故事。马来西亚人口3300万, 市场空间大,但物流痛点也多:吉隆坡以外地区配送时效慢,快递公司报价不透明,小商家经常被“低开高走”的运费坑。
更麻烦的是Shippit的竞争对手早就布局东南亚了。比如印尼的J&T Express, 靠着“价格战+地推”把市场占有率做到第一,这种本土玩家对当地物流规则的熟悉程度,是Shippit这种“外来者”短期内比不了的。Shippit现在说要进菲律宾和印尼, 这两个国家的物流环境更复杂:菲律宾有7000多个岛屿,物流配送靠“船+摩托+步行”组合;印尼有1.7万个岛屿,快递员送个件可能要转三次船。自动化系统在这种环境下能发挥多少作用?打个问号。
100家快递合作背后:物流资源整合的“甜蜜与苦涩”
Shippit官网写着“已与100多家快递公司达成合作”, 听着挺唬人,但仔细想想,100家快递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管理成本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议价能力可能还不如单一快递巨头。东南亚的快递公司大多是“夫妻店”式运营,今天报价5块钱,明天可能就涨到8块,还没准中途“卷款跑路”。Shippit要怎么保证这些合作的快递公司能稳定服务?靠算法筛选?可算法能算出哪家快递不会“丢件”,能算出哪家快递在雨季不会延迟吗?
更现实的问题是价格。素材里提到“不透明的价格,以及低于平均水平的订单跟踪能力”,这几乎是东南亚物流的通病。Shippit的自动化系统可能帮商家快速选了快递,但到头来运费是不是最优?包裹能不能实时追踪?恐怕要打折扣。去年有个做家居用品的跨境电商, 在泰国用了某物流平台推荐的“低价快递”,后来啊客户反映包裹跟踪信息一周都没更新,再说说只能全额退款,还赔了运费,得不偿失。
疫情催生的物流需求:Shippit是“幸运儿”还是“实力派”?
新冠疫情让全球电商交易量暴增,物流平台跟着沾光。Shippit的澳大利亚市场交货量在过去12个月增长3倍, 这个数字确实亮眼,但得看背景——澳洲封城期间,线下零售关门,消费者只能转向线上,物流需求是被动增长,不是平台主动拉来的。换句话说就算Shippit不做点什么澳洲电商订单照样涨,物流公司照样忙得脚不沾地。
3倍增长与100%预期:数字背后的真实故事
Shippit说澳大利亚市场增长3倍, 东南亚未来三年增长100%,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其实有点“对比强烈”。澳洲基数高, 增长3倍可能意味着从每月100万订单到300万;东南亚基数低,增长100%可能从每月10万到20万。但问题是 东南亚的电商增速远高于100%,Forrester预测亚太地区线上零售总额从2019年1.5万亿到2024年2.5万亿,年复合增长率11.3%,这意味着Shippit的东南亚业务增速必须跑赢行业平均,才能算“成功”,否则就是“增长但落后”。
更关键的是疫情带来的“红利”能持续多久?澳洲现在已经放开管控,线下零售复苏,电商订单增速肯定会回落。东南亚虽然还在增长, 但越南、泰国等国家已经出现物流产能过剩的情况,快递公司为了抢订单开始打价格战,利润越来越薄。Shippit在这种环境下扩张,能不能撑过“价格战”阶段?考验的是资金实力和运营效率,而不仅仅是技术。
与ShipStation的较量:物流平台的“内卷”如何破局?
跨境电商物流赛道早就“卷”成红海了。ShipStation、 EasyShip这些美国平台靠着成熟的生态系统和强大的资本支持,已经抢走了大部分中大型商家。Shippit想突围,只能在“差异化”上下功夫。它的策略是“对接购物车自动选最佳物流商”,这个点子不错,但技术上并不难复制。ShipStation早就支持和Shopify、 Magento等主流购物车无缝对接,选快递的逻辑也差不多:根据重量、目的地、时效要求自动匹配。
Shippit的真正优势可能在于“本地化服务”, 比如对澳洲快递规则的熟悉,对东南亚小语种客服的支持。但“本地化”需要时间和人力投入,不是靠融来的钱就能快速解决的。有业内人士说 物流平台的竞争,再说说比拼的不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谁的服务更“接地气”——客户包裹丢了能不能24小时内找到;遇到旺季爆仓,能不能协调到额外的运力。这些“脏活累活”,算法帮不上忙,只能靠人。
未来五年:东南亚能否撑起Shippit的野心?
William On说“东南亚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商市场”, 这个判断没错,但“最大”不代表“最好赚”。东南亚电商市场分散成10个国家, 每个国家的语言、货币、物流政策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物流成本都能差出三倍。Shippit想用一套系统打遍东南亚,恐怕有点天真。
物流自动化在东南亚的“水土不服”风险
东南亚的物流环境和中国、 美国比起来更像是个“碎片化市场”。在中国, 快递公司能实现“次日达”,靠的是密集的仓储网络和高效的分拣系统;在东南亚,很多快递公司连像样的分拣中心都没有,包裹全靠人工分拣,出错率高得惊人。自动化系统在这种环境下 可能反而会成为“累赘”——比如算法推荐了“最优快递”,后来啊这家快递的分拣员把包裹扔错了区域,再说说延迟三天客户照样投诉。
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Shippit的自动化系统需要研发投入,团队扩张也要花钱,但东南亚商家的付费意愿普遍不高。很多中小商家宁愿用“最便宜”的快递,也不愿意为“自动化服务”多付5块钱。Shippit如果想靠提高服务收费来盈利, 可能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如果坚持低价,又可能陷入“不赚钱”的怪圈。这个平衡,不好拿捏。
融资之后:Shippit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拿到2220万美元, Shippit接下来要面对的,不是“怎么花”,而是“怎么花得值”。个问题:怎么证明自己不是“又一个烧钱不盈利的物流平台”?投资人不会永远耐心等待, Shippit需要在短时间内拿出东南亚业务的盈利数据,否则融资故事讲不下去了。
跨境电商物流这条路, 从来不是靠“技术颠覆”就能走通的,更多时候,拼的是“耐力”和“细节”。Shippit的2220万美元,既是机会,也是考验。东南亚市场很大, 但坑也不少,能不能把野心变成现实还得看它能不能真正理解这片土地的复杂性——毕竟物流这事儿,从来都不是“一键搞定”那么简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