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0年全球商家中,有多少比例遭遇了比以往更多的无卡支付欺诈呢

2020年, 全球商家被无卡支付欺诈“围攻”的真实比例

2020年,对全球商家数字支付本该是乘风破浪的船,后来啊却撞上了欺诈这座冰山。当疫情把线下消费全赶上网,支付交易量像气球一样吹起来诈骗分子也跟着狂欢。到底有多少比例的商家在这次“狂欢”里吃了亏?数据不会说谎,但背后的故事比数字更扎心。

59%商家中招:无卡支付欺诈成2020年“集体噩梦”

FIS的报告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2020年全球商家的窘境——59%的商家都说自己遭遇了比以往更多的无卡支付欺诈。这个数字不是抽象的统计, 而是无数个深夜里盯着订单异常的老板,是仓库里发出去却收不回款的货,是财务表上凭空多出来的坏账。更糟糕的是 22%的商家直接把支付欺诈列为了“严重挑战”,意味着他们的业务可能已经走到了悬崖边;还有20%的商家,连消费者数据平安都守不住相当于家门没锁,还让小偷在客厅里留下了脚印。

数据报告 | 2020年全球有59%的商家遭遇了更多无卡支付欺诈
数据报告 | 2020年全球有59%的商家遭遇了更多无卡支付欺诈

这些数字背后是电商行业的集体焦虑。当线下店铺被迫关门, 商家只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线上,后来啊发现数字支付这扇新开的门,早就被诈骗者撬开了缝。无卡支付——也就是那些不需要实体卡的线上交易,成了重灾区。毕竟诈骗者不用面对收银员,不用在POS机前心虚,鼠标点几下钱就到手了。

北美商家:2/3中招, 61%遭遇退单拒付“连环坑”

如果把全球商家按地区分着看,北美商家无疑是“最惨的那批人”。FIS的数据显示,2/3的北美商家在2020年都经历了“无卡支付欺诈大爆发”。这不是偶然而是北美电商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后来啊。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市场,拥有近一半的信用卡份额,诈骗者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当疫情让线上交易量暴涨,诈骗者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扑上来。

更让商家头疼的是退单拒付。61%的北美商家表示,2020年遇到的退单拒付比以前更多。这不是普通的售后纠纷,而是诈骗者精心设计的“连环坑”。埃克塞尔, Featurespace的创始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买卖双方产生纠纷,商家为了息事宁人同意退单,诈骗者就利用这个漏洞,合法地骗走退款。比如消费者收到货后以“未收到”为由申请拒付,钱退了货还在手里商家哑巴吃黄连。

北美商家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10%的商家表示,应对欺诈的成本已经超过了年利润的10%。这意味着什么?一个一年赚100万的商家,光是为了防诈骗,就要花掉10万,这还没算上被直接骗走的钱。对中小商家这可能是压垮骆驼的再说说一根稻草。

38%商家损失至少6%收入:数字支付狂欢的“隐形代价”

《PaymentsDive》的报道给商家的损失加了个具体数字:2020年全球有38%的商家,主要原因是支付欺诈损失了至少6%的收入。6%听起来好像不多,但对很多商家这可能是全年的利润空间。一个做服装跨境电商的张薇说她2020年主要原因是支付欺诈,净利润直接从8%掉到了2%,差点关店。6%的损失,就像一杯奶茶里被人偷喝了六分之一,喝的人没觉得少,做的人亏得心慌。

这些损失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集中在那些防诈能力弱的商家身上。大商家有技术团队,有资金投入,能买得起高级的反欺诈系统;小商家呢?只能靠人工审核,靠运气。后来啊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诈骗者专挑软柿子捏,越小的商家,越容易被盯上。

合成身份欺诈:诈骗者如何“拼凑”出100个假身份

2020年,诈骗者的手段也升级了。合成身份欺诈成了新宠。简单说 就是诈骗者收集消费者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地址,再把这些碎片拼凑成一个“不存在的人”,然后用这个假身份去注册账户、下单交易。大卫·埃克塞尔在一次采访里说 这类诈骗有时候会导致用户身份被盗——你以为你在正常购物,其实你的信息已经被骗子用来“作案”了。

这种欺诈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很难被常规的验证方式发现。主要原因是假身份的信息是“真实”的,只是组合起来的人不存在。比如骗子从数据泄露事件里偷了100个人的信息, 拼出10个假身份,每个假身份都用了10个不同人的信息,常规的身份验证根本查不出来。某欧洲电商在2020年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他们发现一个“超级用户”一个月下了20单,收货地址全是假的,支付信息却是真的,再说说追查才发现是合成身份诈骗。

EMV卡上线后线上欺诈为何反而“逆袭”?

很多人以为,有了EMV芯片卡,支付欺诈就该消失了。毕竟美联储2018年的研究显示, EMV卡上线后美国线下欺诈从2015年的36.8亿美元降到了2016年的29.1亿美元。但线上交易呢?同一时期,通过

EMV卡确实能防线下盗刷,但对线上交易毫无办法。主要原因是线上交易不需要实体卡,只需要卡号、有效期、CVV码这些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诈骗者就能在网上随便消费。更讽刺的是 信用卡网络的免责政策,让消费者在遭遇欺诈时不用承担损失,这反而给诈骗者提供了“便利”——反正消费者不心疼,商家就得兜底。

亚马逊卖家的2020:24%增长背后藏着多少“虚假繁荣”?

2020年,亚马逊的在线销售额增长24%,创下四年最快增速。这个数字让无数卖家热血沸腾,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24%的增长里掺杂了多少 fraudulent orders?深圳某亚马逊卖家李明,在2020年3月就栽了个跟头。他发现连续两周收到多笔来自巴西的异常订单,支付方式都是无卡快捷支付,订单金额不大,但下单频率极高。货发出后全部被拒付,单月损失超15万元。“我以为是大客户批量下单,后来啊是被骗子当成了提款机。”李明苦笑着说。

这种情况在亚马逊卖家中并不少见。主要原因是亚马逊的退货政策对消费者过于友好,诈骗者就利用这一点,大量下单后申请退款,货到手钱退回。李明后来才知道,那些订单的收货地址都是虚假的,用的全是临时邮箱注册的账号。他尝试联系亚马逊客服,得到的回复却是“凭据不足,无法拦截”。

技术对抗:机器学习能跟上诈骗升级的速度吗?

面对越来越狡猾的诈骗者,商家们只能寄希望于技术。埃克塞尔说诈骗者不断升级行骗手段,试图在合法交易中隐藏自己的行为。他们正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分析和标记这些活动,从而避免欺诈的发生。比如FIS的反欺诈系统, 能实时分析交易数据,识别异常行为——比如一个IP地址在短时间内下单100次或者收货地址与支付地址不符,就会触发警报。

但技术不是万能的。诈骗者也在用AI对抗AI。他们用机器学习生成虚假身份,用自动化脚本批量下单,甚至能模拟正常用户的浏览行为。某支付处理商在2020年测试时发现, 他们的反欺诈系统对传统欺诈的识别率能达到95%,但对合成身份欺诈的识别率还不到70%。这意味着,每10个合成身份欺诈,只有3个能被拦截,剩下的7个照样会让商家亏钱。

行业自救:44%商户选择“分散风险”, 44%选择“加强甄别”

FIS的报告还显示,2021年,北美地区有44%的商户将着手加强欺诈甄别能力,另有44%的商家将优先考虑引入更多新的支付选项。这不是巧合,而是商家们在“防”和“躲”之间做出的选择。加强甄别, 就是升级技术,堵住漏洞;引入新支付选项,则是分散风险——比如增加电子钱包、加密货币等支付方式,减少对信用卡的依赖。

东南亚某电商的做法就很聪明。他们发现,本地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电子钱包,而不是信用卡。于是他们在2020年大力推广电子钱包支付,后来啊欺诈损失直接降了12%。主要原因是电子钱包通常与手机号绑定,实名认证更严格,诈骗者很难伪造身份。

还有商家选择“人工+机器”双保险。比如某跨境电商平台,先用AI筛选异常订单,再由人工审核。虽然成本增加了但拒付率从15%降到了5%。负责人说:“花更多钱在审核上,总比被骗走强。”

未来趋势:2025年反欺诈市场将破百亿,商家准备好了吗?

IDC的报告显示, 2020年全球信用卡欺诈检测市场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百亿美元。这意味着,反欺诈会成为一门越来越大的生意,也会成为商家的“必修课”。但光靠买系统还不够, 商家还需要建立自己的“防诈体系”——从数据加密到员工培训,从支付渠道选择到客户沟通,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防诈的关键。

比如数据加密。很多商家为了方便,把用户信息明文存储,后来啊被黑客一锅端。其实用AES-256加密,就算数据泄露,骗子也看不懂。还有员工培训,很多客服人员不懂如何识别欺诈订单,随便一句“我没收到货”就可能让商家退款。2020年就有案例显示,某电商客服主要原因是缺乏培训,被诈骗者用“假订单+假物流”骗走了20万元。

卖家自救指南:从“被动挨打”到“主动防御”

面对无卡支付欺诈,商家不能坐以待毙。深圳卖家李明在损失15万后 痛定思痛,做了三件事:一是引入双重验证,支付时需要短信验证码+人脸识别;二是增加本地支付方式,减少信用卡依赖;三是建立黑名单系统,把可疑IP、收货地址加入黑名单。半年后他的损失降到了1%以内。

还有商家选择“小额试错”。对新客户,先限制单笔订单金额,比如首单不超过200元,等积累一定信任后再放开限制。虽然可能会损失一些大客户,但总比被诈骗者刷屏强。某服装电商在2020年用这个方法,虽然订单量少了10%,但欺诈损失降了80%。

再说说别忘了“抱团取暖”。很多商家各自为战,其实可以共享黑名单信息。比如某跨境电商联盟, 建立了共享欺诈数据库,成员单位一旦发现可疑订单,就上传到数据库,其他成员就能提前预警。2020年,这个联盟的欺诈率平均下降了2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