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Klarna在美国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000万

瑞典支付巨头美国狂飙, 2000万用户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结账时多了个“先买后付”的选项?不是信用卡,不是花呗,是那个叫Klarna的瑞典玩意儿。2021年8月,这家公司突然宣布:美国用户破2000万了。从2020年6月到现在短短一年多,用户直接翻倍,月活干到400万。这速度,放在支付行业确实有点吓人。

用户为啥突然爱上“分期购物”?

说真的,美国人以前对“先买后付”并不感冒。信用卡那么发达,谁需要额外搞个BNPL平台?但Klarna偏不信。它把“Pay in 4”玩明白了——不是让你分12个月还,是拆成4期,每期免息,连手续费都不要。2021年黑五期间, 某运动品牌接入Klarna后客单价直接跳了23%,年轻人买双199美元的鞋,不用一次性掏钱,分4期才50块,跟买杯咖啡似的。

分期购物平台「Klarna」美国用户已达2000万人
分期购物平台「Klarna」美国用户已达2000万人

更绝的是它的App。你敢信?用户能在Klarna里直接“收藏”想买的东西,超过800万件商品被加进了心愿单。2021年7月, 它搞了个Vibe会员服务,送亚马逊、丝芙兰的礼品卡,280万美元的卡发出去,会员活跃度蹭蹭涨。这哪是支付工具?分明是个购物社区啊。

零售商排队求合作,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2021年7月, Klarna的美国零售商合作伙伴冲到1万家,比2020年6月翻了一倍。梅西百货、 Bed Bath & Beyond这些老牌零售商,为啥愿意把结账页面让给一个瑞典公司?答案很简单:转化率。某快时尚品牌2021年3月接入Klarna后 购物车放弃率从65%掉到47%,买家的犹豫时间缩短了——不用掏信用卡,不用输密码,点两下就能下单,谁不爱?

你以为零售商只是图方便?错。Klarna还偷偷给商家搞了“数据黑科技”。它收购了一个叫April的营销追踪平台,能知道用户收藏了啥、看了多久,再推个性化分期方案。比如你丝芙兰收藏了面霜,过两天Klarna就发消息:“试试这个?分3期才35块。” 精准得让人想不买都难。

10亿美元融资烧向美国,它到底在怕什么?

2021年3月,Klarna融了10亿美元,估值干到310亿美元。6月又追加了6.39亿。钱哗哗往美国砸,它慌什么?慌的是对手。Affirm、 PayPal这些玩家都在抢地盘,Affirm2021年Q1营收直接翻倍,Klarna能不急?它得赶紧把零售商圈起来把用户粘住不然市场就被分食了。

更麻烦的是监管。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盯着BNPL呢,怕年轻人过度负债。Klarna2021年7月赶紧收购了社交电商Hero, 想搞“内容+支付”的闭环——让用户在看到种草,直接分期买,减少现金压力。这步棋,既是扩张,也是避险。

2000万用户≠盈利,Klarna的痛谁懂?

表面风光,其实Klarna一直在亏。2020年亏损1.23亿欧元,2021年融资烧钱更快。你以为它靠手续费赚钱?天真。Pay in 4免息,商家要抽佣,但佣金才2%-6%,跟信用卡比根本不够看。它只能靠“会员费+数据服务”补窟窿,比如Vibe会员每月4.99美元,能拿折扣,但付费用户才多少?撑不起估值啊。

更扎心的是用户留存。2000万用户里多少是“薅羊毛党”?买了东西就卸载,下次需要再装。Klarna想了个损招——在App里搞“社交推荐”, 拉朋友注册得奖励,2021年Q3通过老用户拉新占比35%。这法子能撑多久?谁也不知道。

跨境电商的机会:学Klarna,但别照抄

做跨境的老板们该醒醒了。Klarna在美国的成功,本质是“降决策门槛”。你的客单价高?拆成3期试试。用户怕坑?搞个“分期保障”,不满意随时退。某深圳3C品牌2021年Q4接入类似服务,复购率直接从18%干到29%,欧洲订单涨了40%。记住用户要的不是“分期”,是“无痛花钱”。

但别学Klarna烧钱。它敢融资,是主要原因是有全球25万商家撑着。你一个中小卖家,老老实实做本地化:东南亚用GrabPay,欧洲用Sofort,别硬磕Klarna。它在美国的玩法,放在印尼可能水土不服——当地更习惯“工资日付款”,不是“先买后付”。

未来会怎样?Klarna的生死局

2024年Klarna说自己有9300万活跃用户,但美国市场增速明显慢了。Affirm、Afterpay都在抢中小商家,Klarna的1万家零售商优势正在被蚕食。它想靠“实体卡”翻身——2021年8月推出借记卡, 想绑银行账户,但美国人早习惯了信用卡,谁愿意换个新卡?

说到底,Klarna的美国故事,是“时机+创新”的胜利。它抓住了疫情后“线上消费狂潮”,用“无感分期”撬动了年轻人市场。但支付行业的铁律是:要么盈利,要么死。2000万用户是个开始,不是终点。Klarna能不能把“用户数”变成“利润”,还得看2025年的财报说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