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度为何拒绝沃尔玛旗下Flipkart的食品零售业务申请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下属的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部一纸通知,把沃尔玛旗下Flipkart想染指食品零售业的计划挡在了门外。这个消息像块石头砸进印度电商圈,激起不少浪花。Flipkart之前雄心勃勃想搞个叫FarmerMart的食品零售项目,后来啊被政府以“违反监管准则”为由直接驳回。你说气人不气人?

事情得从Flipkart的申请说起。他们想通过这个新项目,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货,再卖给消费者,绕开中间商赚差价。这本该是好事儿,对农民来说能多卖点钱,对消费者来说能买到更新鲜的食材。可印度政府不这么看, 他们觉得Flipkart这操作踩了红线——根据印度现行的电商政策,食品零售和别的电商业务一样,只能让第三方卖家在平台上卖货,平台自己不能囤货、不能当卖家。

更麻烦的是 Flipkart背后是沃尔玛,沃尔玛在Flipkart持股81.3%,属于外商直接投资,而印度政策明确说了食品零售领域不允许外商100%控股。这就好比你想开个便利店,后来啊政府告诉你:你可以卖货,但不能自己进货,还得找个本地人当大股东。你说这操作谁受得了?

印度拒绝了沃尔玛旗下Flipkart想要开展食品零售业务的申请
印度拒绝了沃尔玛旗下Flipkart想要开展食品零售业务的申请

监管政策的“紧箍咒”

印度这监管政策,说白了就是保护本土零售商。你想想, Flipkart要是真搞成了凭借沃尔玛的全球供应链和Flipkart的线上流量,本土那些小打小闹的食品零售商哪还有活路?印度全国贸易商联合会早就跳出来反对了 他们觉得Flipkart和沃尔玛联手,会创造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CAIT可不是小角色,他们代表了印度全国1400万家贸易商,能量大得很。他们向印度竞争委员会投诉,说Flipkart和沃尔玛在印度根本没竞争对手,这收购会垄断市场。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本土零售商对Flipkart进入食品零售领域,那是怕得要死。

Flipkart自己倒是挺委屈, 他们说自己的计划是“以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市场,通过价值链的效率和透明度为印度农民和食品加工行业创造巨大的价值,一边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印度的农业”。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印度政府不吃这套。监管政策摆在那里再好的愿景也得先守规矩。就像你开车想快点,但限速80,你非要开120,被摄像头拍下来你说你是为了赶时间有用吗?没用,照样罚钱。

沃尔玛的“印度困局”

Flipkart被拒,最难受的其实是沃尔玛。2018年, 沃尔玛花了160亿美元收购Flipkart majority stake,想着在印度这个电商蓝海大干一场。后来啊呢?收购之后麻烦不断:印度政府反垄断调查、本土零售商抵制、政策限制越来越严。更惨的是 2020年3月印度为了控制疫情,搞了 strict lockdown,Flipkart的运营直接受到冲击,沃尔玛的整体增长都受到了负面影响。你说沃尔玛是不是肠子都悔青了?

其实沃尔玛在印度的战略挺清晰的:先靠Flipkart站稳脚跟,再慢慢渗透到各个零售领域。食品零售是块大肥肉,印度有14亿人,每天都要吃饭,线上食品杂货市场潜力巨大。根据Forrester的数据, 印度线上食品和杂货市场规模虽然现在还很小,只占整体销售额的1%,但增长速度很快。沃尔玛肯定不想错过这块蛋糕。可现实是政策卡得死死的,想啃都啃不动。

本土零售商的“再说说一搏”

本土零售商为什么这么怕Flipkart?说白了就是怕竞争。你想想,Flipkart有沃尔玛做后盾,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供应链成熟。他们要是进入食品零售领域,本土那些夫妻老婆店、小超市哪能比得过?人家可以全国调货, 价格比你便宜;人家有大数据分析,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比你懂用户;人家还能搞补贴,吸引新用户。本土零售商拿什么跟人家拼?拼服务?拼人情?在资本和技术的碾压下这些都不够看。

CAIT代表的小商户,在印度零售业可是主力军。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深入社区,是很多消费者日常购物的首选。这些商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Flipkart这样的巨头入场,他们很可能被挤垮。印度政府明摆着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用政策挡住Flipkart的脚步。这不是针对Flipkart一家,而是针对所有想进入食品零售领域的外资电商。说白了就是保护本土经济,保护本土就业。

Flipkart的“不死心”

虽然申请被拒,但Flipkart明摆着没打算放弃。他们首席企业事务官Rajneesh Kumar明确表示, 正在评估DPIIT的回应,并打算重新提交申请。这说明什么?说明Flipkart对食品零售市场志在必得。他们可能觉得,只要调整一下方案,符合监管要求,还是有希望的。

Flipkart的调整空间其实不大。核心问题还是外商直接投资持股比例和平台不能囤货的政策。他们要么放弃控股,找本土企业合作;要么放弃自己囤货,只做平台。但这样一来他们的竞争优势就大打折扣了。比如找本土企业合作,那利润就得分给别人;只做平台,那就没法控制供应链,没法保证商品质量和价格。Flipkart肯定不想这样,他们想要的是像亚马逊在美国那样,自己掌控整个电商生态。

竞争对手的“趁火打劫”

Flipkart在食品零售领域碰壁,竞争对手可没闲着。亚马逊早就想在印度搞食品杂货配送,但同样受政策限制,只能通过第三方卖家平台卖货。Zomato和Grofers这些本土玩家, 倒是占尽了政策便宜,他们在食品外卖和杂货配送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用户和商家资源。比如Grofers, 2019年就拿到了软银的投资,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用户量远超Flipkart的食品杂货业务。

这些竞争对手肯定不会放过Flipkart的这次失误。他们很可能会加大在食品零售领域的投入,抢夺市场份额。亚马逊可能会推出更多针对食品杂货的促销活动;Zomato可能会和更多餐厅、 超市合作,扩大配送范围;Grofers可能会优化供应链,提高配送效率。Flipkart要是再不快点,很可能在这场竞争中掉队。

政策与市场的“博弈”

印度政府拒绝Flipkart的申请, 表面上看是监管问题,深层其实是政策与市场的博弈。印度政府想保护本土零售业,但又不想完全堵死外资进入的大门。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导致政策经常摇摆不定,让外资企业无所适从。

比如印度政府之前允许外资在电商领域持股, 但规定平台不能对卖家有“独家经营权”,也不能让卖家只在自家平台卖货。这个政策本来是为了防止平台垄断,后来啊却让很多外资企业头疼。你想啊,平台不搞独家,那卖家为什么要给你供货?消费者为什么要来你的平台买东西?Flipkart之前就和亚马逊主要原因是这个问题打过官司,双方都觉得自己被政策坑了。

食品零售领域的政策更严。印度政府觉得食品是民生之本,不能让外资掌控。所以干脆规定外资不能100%控股,平台还不能囤货。这种政策虽然保护了本土零售商,但也抑制了市场的活力。线上食品杂货市场发展缓慢,消费者买不到新鲜的食材,农民也赚不到更多钱,其实对谁都没好处。

Flipkart的“破局之路”

Flipkart要想在食品零售领域打开局面光靠重新提交申请可能不够。他们得想点不一样的招儿。比如能不能和本土零售商合作,而不是竞争?Flipkart可以提供技术和流量支持,本土零售商提供货源和线下渠道,双方共赢。这样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快速打开市场。

或者,Flipkart能不能把重点放在“农产品上行”上?帮助农民把农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这样既符合政府的农业政策,又能赢得农民的支持。Flipkart之前提到的“FarmerMart”项目, 其实就有这个意思,只是政策卡得太死,没法实施。如果他们能调整方案,只做平台,不囤货,不控股,或许还有机会。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推动政策改革。Flipkart可以联合其他外资企业,向印度政府反映政策的不合理之处,推动监管政策更加开放。当然这条路最难走,毕竟印度政府的态度很坚决。但也不是完全没希望,因为印度电商市场的不断发展,政府可能会逐渐放宽政策限制。

未来会怎样?

Flipkart的食品零售业务申请被拒,只是印度电商市场的一个小插曲。未来外资企业和印度政府的博弈还会继续,本土零售商和电商平台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线上食品杂货市场虽然现在规模小,但增长潜力巨大,谁都想分一杯羹。

沃尔玛和Flipkart不会轻易放弃, 他们肯定会想尽办法调整策略,适应印度的监管环境。本土零售商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电商平台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太明显了。至于印度政府, 他们需要在保护本土经济和促进市场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放任外资垄断,也不能把外资完全拒之门外。

说到底,印度电商市场就像个复杂的迷宫,每个玩家都在摸索着前进。沃尔玛和Flipkart这次碰了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走不出去。只要他们能找到正确的方向,适应印度的规则,还是有希望在这个市场站稳脚跟的。至于那些本土零售商, 与其害怕竞争,不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毕竟市场永远属于那些真正懂消费者、能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