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品牌BFA获得9600万美元投资
从订阅盒子到美妆科技巨头, BFA的9600万美元藏着什么野心
3月的美妆圈又炸了锅,Beauty For All Industries这个名字突然刷屏——不是主要原因是它又推出了什么爆款眼影盘,而是甩出了一则9600万美元融资消息。TPG Growth领投, 这笔钱折合人民币6个亿,足够在一线城市开几十家美妆集合店,也能让一个中小品牌活好几年。但BFA明摆着不打算老老实实开店, 它的野心藏在“技术平台”“零售分销”“国际市场”这几个词里更像是要把美妆行业重新洗牌。
Ipsy的老本行还能打吗?订阅制美妆的十年迭代
提到BFA,绕不开它的亲儿子Ipsy。2011年成立的Ipsy, 靠每月5美元的美妆订阅盒子火遍北美,用户花小钱就能收到一堆迷你化妆品,那时候谁还没在朋友圈晒过Ipsy的粉色包裹呢?但十年过去, 订阅制美妆早就不是新鲜事了Function of Beauty去年拿到的950万美元融资,主打的也是个性化定制;国内的Dewy Lab淂意更狠,一年内连拿三轮融资,都亲自下场投了。问题来了:当所有人都挤进订阅赛道,Ipsy的护城河还深吗?

2021年BFA收购了BoxyCharm, 这个同样是订阅制的竞争对手,用户群体更偏向中高端。收购之后BFA的订阅盒业务覆盖了从平价到高端的全价位,按道理讲能薅到更多羊毛。但实际操作中,两个品牌的用户重合度有多少?运营成本会不会翻倍?这些都是藏在光鲜数据背后的疑问。毕竟 美妆订阅的复购率平均在30%左右,用户收到一两次盒子就流失的不在少数,BFA靠什么让用户持续买单?
2亿条数据撑起的个性化算法,到底是真香还是噱头?
BFA总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用机器学习做个性化美妆。”听起来很高级,但拆开看,它的底牌是2亿多条产品评论和用户数据。这个数字确实唬人,比很多美妆品牌的数据仓库大十倍不止。算法能分析用户肤质、 喜好、消费习惯,然后推荐产品——听起来像极了淘宝的“猜你喜欢”,只不过卖的是口红和粉底液。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2022年某第三方机构做过测试, 让BFA的算法为100位不同肤质的用户推荐粉底液,后来啊有32%的用户反馈“色号偏暗”,28%觉得“质地太厚重”。这说明数据再多,也抵不过美妆体验的主观性。你可能会说 算法可以优化,可别忘了美妆产品的配方更新周期通常要6-12个月,算法迭代速度能跟上产品研发吗?更别说那些“跟风买”的用户, 她们今天种草的是YSL小黑条,明天可能就冲向完美日记,数据再多也猜不透善变的消费者。
从KOL到明星, BFA的品牌孵化工厂流水线作业
BFA的厉害之处,不只是自己做订阅盒,还搞了个“Madeby Collective”,专门孵化新品牌。Item Beauty瞄准Z世代, 包装搞得跟潮牌似的;Complex Culture主打“多元文化”,连眼影盘色号都按肤色分类;Refreshments更绝,做的是个人护理,洗发水居然分“熬夜党”“运动款”。这种打法像不像互联网行业的“孵化器”?一个团队养一堆项目,总有一个能爆。
明星和KOL是这些新品牌的标配。2020年, Khloe Kardashian成了Ipsy的代言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开箱视频,直接让当月订阅量涨了45%。2021年,又拉来Halsey推限量美妆,单品3天售罄。最猛的是TikTok红人Addison Rae, 她和Item Beauty合作的那套彩妆,上线首周播放量破2亿,粉丝直接冲到50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BFA精准的流量把控——它知道年轻人信谁,就砸资源跟谁合作。但你有没有想过 当KOL的报价越来越高,明星代言动不动就千万,这些营销费用再说说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6亿人民币砸向零售和国际, BFA的下一步棋怎么走
拿到9600万美元后BFA的CEO Marcelo Camberos说得很明白:要发展技术平台,新建零售门店,拓展国际市场。技术平台好理解, 就是继续砸钱搞算法;零售门店就有点意思了毕竟Ipsy一直主打线上,突然要开线下店,是想学Sephora吗?还是说线上流量见顶了必须靠线下拉新?
国际市场更是块硬骨头。2021年BFA就试着进入东南亚,后来啊水土不服——当地用户更喜欢日韩系美妆,对欧美彩妆买账的不多。这次拿着6亿人民币,打算怎么啃下欧洲和拉美?是收购本土品牌,还是自己从零开始?要知道,国际物流成本、关税、文化差异,每一样都能让利润空间缩水。BFA可能觉得,有技术加持就能打通全球,但美妆行业从来不是技术说了算,消费者认不认才是关键。
美妆融资潮下的冷思考:BFA能避开资本陷阱吗?
这两年美妆品牌融资跟开了闸似的。2022年, Dewy Lab淂意拿了千万级美金Pre-A,跟投;美肌饮品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梅花创投独家投资;Function of Beauty更是早在2020年就拿到GGV和YC的钱。资本为啥扎堆美妆?主要原因是门槛低,见效快,做个包装就能卖货。但问题是当大家都涌入,内卷是必然的。
BFA的处境其实挺微妙。它有数据、有品牌、有资本,但美妆行业的核心永远是产品。Drunk Elephant能火, 是主要原因是成分党认它的“纯净美妆”;Glossier能成网红品牌,靠的是“无滤镜”的营销理念。BFA旗下那么多品牌,哪个有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还是说它只是靠流量和数据撑起来的资本游戏?2023年Q1, Ipsy的复购率同比下滑了12%,这个信号或许该让BFA警醒了——光靠订阅和算法,走不远。
个性化美妆的未来 不止于“量身定制”
说到底,BFA的9600万美元,赌的是个性化美妆的未来。但真正的个性化,不应该只是算法推荐一款粉底液,或者根据肤质调洗发水。它应该是懂用户的情绪——今天她开心,需要一抹正红口红;明天她emo,想要带珠光的裸粉。它也应该懂场景——约会时用带闪的眼影,上班选哑光的哑光眼影。
BFA的优势在于数据和技术,但它缺的是“温度”。美妆是感性的,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自我表达的欲望。如果BFA能把算法和人的需求真正结合起来 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分析,或许真能成为美妆行业的“科技新贵”。但这条路,比想象中难走多了。毕竟资本能给钱,给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热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