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Etsy平台交易抽成激增30%,卖家罢工抵制

Etsy抽成暴涨30%背后:手工卖家的愤怒与平台的算盘

4月11日 Etsy卖家们打开后台时差点以为眼花了——交易抽成栏赫然显示从5%变成了6.5%,直接飙了30%。这个数字像一盆冷水浇在刚从疫情缓过神的卖家头上, 有人砸了鼠标,有人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更多人直接把店铺切成了“度假模式”。这场持续到4月18日的罢工,表面上是对抽成上涨的不满,实则藏着手工卖家在电商巨兽夹缝中求生的辛酸。

从5%到6.5%:抽成上涨的“一刀切”到底刺痛了谁

Etsy在2022年2月就偷偷放风要涨抽成, 当时首席财务官Rachel Glaster说“把钱投到能帮卖家赚钱的地方”,听起来像句暖心话。可到了2023年4月,这刀真落下来时卖家们才发现所谓的“投资”和自己关系不大。做手工陶瓷的Kristi Cassidy算了一笔账:她一件手工碗成本80元, 卖200元,以前抽成10元,现在要收13元,运险包装一算,利润直接从60元缩到47元。“我每天揉泥拉坯3小时后来啊平台多赚的3元里我一分没见到。”这位罢工组织者在请愿书上写的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卖家的痛点。

平台交易抽成激增30%,「Etsy」卖家纷纷罢工抵制
平台交易抽成激增30%,「Etsy」卖家纷纷罢工抵制

更让火冒三丈的是Etsy把这次涨价包装成“为了更好服务卖家”。CEO Josh Silverman在博客里说“去年客服投了4000万美元,今年还要扩招20%”。可卖家们反馈的是:客服回复还是慢得像蜗牛, 虚假 listing投诉石沉大海,反倒是“明星卖家”的流量倾斜越来越明显。有卖家发现, 同样是手工耳环,带“Star Seller”标签的点击量是普通卖家的5倍,而获得这个标签的标准里“平台活动参与度”占了30%——说白了多花钱买流量才能当“明星”。

罢工不只是钱的事:手工卖家被“大零售商”抢地盘的愤怒

“Etsy早不是那个卖手作的小平台了。”做复古布包的Lisa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对比图:2018年她店铺首页还是纯手工帆布包, 现在首页前三条都是“工厂批量生产+手工缝制标签”的商品,标着“handmade”却和义乌小商品没区别。她苦笑道:“我花一周缝一个包, 隔壁工厂流水线一天出100个,价格比我便宜一半,还抢我‘手工’标签,平台不管就算了抽成倒涨得欢。”

这次罢工请愿书里除了要求停抽成,最关键的一条是“严格管控大零售商”。数据显示,2020年Etsy上“企业卖家”占比还不到8%,2023年已经飙到23%。这些卖家靠供应链优势压价,再用广告费买流量,把真正手工卖家的生存空间挤压得像薄纸。有卖家测试过:同一款手工项链, 用个人账号上架,曝光量3000;用企业账号上架,花200美元投广告,曝光量直接冲到10万+,而Etsy的“offsite ads”抽成高达15%,这笔钱再说说还是摊在商品价格里消费者买单,卖家挨刀。

疫情暴富与平台“躺平”:抽成上涨背后的数据迷雾

翻看E财报, 2020年到2022年,平台营收从4.88亿美元猛增到13.3亿美元,翻了近3倍。同期,活跃卖家从295万增长到530万,但卖家平均营收却从1.2万美元跌到0.9万美元。这说明什么?平台赚得盆满钵满,卖家却在“通胀式增收”——销量涨了钱没多赚,反倒主要原因是抽成、广告费越交越多。罢工卖家们在请愿书上写:“疫情时平台靠我们发财,现在反过来让我们买单?”

有意思的是Etsy一边涨抽成,一边还在“去手工化”。2023年3月, 平台悄悄上线了“Vintage”和“Craft Supplies”类目,允许卖批量生产的材料。有卖家发现, 自己手工银饰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卖“银片+教程”的工厂货,这些商品成本低、定价低,还打着“手工材料”的旗号避开了“handmade”的严格审核。平台嘴上说“守护手工”,身体却很诚实地拥抱了“高流水”。

亚马逊工会成立与Etsy罢工:平台与卖家的博弈正在全球蔓延

4月初, 亚马逊纽约斯塔顿岛仓库以55%的支持率成立全美第一个工会,员工喊着“每小时30美元工资,我们受够了”;半个月后Etsy卖家举起“6.5%抽成,我们不干了”的牌子。这两件事看似无关,实则都是“平台-从业者”矛盾的爆发。电商平台在资本推动下追求无限增长, 却把成本转嫁给最末端的劳动者——亚马逊压榨员工,Etsy盘剥卖家,本质上都是同一套逻辑。

更讽刺的是Etsy一直标榜“独立卖家社区”,却在操作上越来越像亚马逊。2023年1月, 平台上线了“Etsy Ads”强制竞价系统,以前“关键词出价”是可选的,现在变成“不投广告就隐形”。有老卖家回忆:“2015年时 我不用花一分钱,靠手工设计就能排首页,现在不投500美元广告,连老客户都找不到。”这种“逼卖家投广告”的操作, 和亚马逊的“Buy Box”竞价何其相似——平台搭建了流量金字塔,底层卖家只能靠“交保护费”换生存。

Flipkart Shopsy的启示:社交电商能否给手工卖家一条活路

就在Etsy卖家闹得不可开交时 印度电商平台Flipkart的社交电商Shopsy传来了好消息:2022年7月上线,一年用户数就冲到8000万,2023年预计破1亿。为什么能火?主要原因是它跳出了传统电商“流量-广告-抽成”的死循环, 靠社交裂变拉新——用户分享商品链接到WhatsApp,成交后拿佣金,相当于让普通消费者变成了“卖家”,省去了中间环节的抽成盘剥。

这对Etsy卖家或许是个启发。有卖家已经开始尝试“私域流量”:把客户引导到WhatsApp群, 每周更新新品,群内直接下单,跳过平台抽成。一位做手工香薰的卖家说:“我试了两个月, 私域订单占了总销售额的40%,虽然累点,但利润比在Etsy高20%。”但这条路也有风险——平台禁止“导流”,一旦被发现可能被封店。就像在悬崖边走钢丝,一边是高利润,一边是随时可能坠落的封号风险。

Benchmark的警告:当平台抽成超过“价值临界点”会发生什么

硅谷风投Benchmark的合伙人Bill Gurley曾提出一个“平台价值临界点”理论:如果平台收取的交易成本超过用户创造的价值,市场就会崩塌。他举例说:“eBay早期抽成5%, 主要原因是卖家能赚到10倍利润,所以愿意交;后来抽成涨到12%,中小卖家利润压缩到3%,开始逃离。”这个理论放在Etsy身上再合适不过——6.5%的抽成, 加上15%的offsite ads,综合成本超过20%,而手工卖家的平均利润率也就15%-20%,等于白干。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19年, Etsy也曾因抽成上涨引发小规模罢工,当时平台妥协了“部分卖家减免政策”;但2023年这次Etsy态度强硬得很,发言人只说“新收费能满足卖家需求”,对罢工置若罔闻。或许在资本眼里卖家的愤怒只是“成长的阵痛”,毕竟530万卖家里走了几千个,还有527万呢。

手工卖家的绝境求生:多平台布局还是“降级”生存

面对Etsy的“铁腕”,卖家们开始各寻出路。有人转战Etsy的竞争对手, 比如Handmade at Amazon,有人开独立站用Shopify,还有人“降级”——不做纯手工,改卖“半手工”材料包。做手工刺绣的Sarah就放弃了“全手工制作”, 改卖“绣布+图纸+线材套装”,成本从80元降到15元,定价39.9元,利润反而更高。“没办法,纯手工养不活自己了。”她叹了口气,手指上常年戴的顶针还在可绣绷已经落了灰。

更激进的是“抱团建平台”。美国一群手工卖家凑钱搞了个“Handsy”平台,抽成只要2%,所有决策由卖家投票决定。虽然现在用户量只有Etsy的千分之一, 但氛围很好——“客服24小时回复,虚假 listing10分钟下架,没有‘明星卖家’特权,大家凭本事拼创意。”一位参与建站的卖家说“我们不求大,只求活得像个‘人’,而不是平台的提款机。”

平台的未来:在“增长”与“初心”之间找平衡

Etsy的股价在罢工期间下跌了8%, 但很快又涨了回去——资本市场似乎不在乎卖家的愤怒,只在乎季度财报的数字。平台或许在想:530万卖家,总有人会留下。但历史告诉我们,当“小人物”的愤怒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大事件”。就像亚马逊工会成立, 员工用集体行动撕开了资本的“温情面纱”;Etsy卖家的罢工,或许也在敲响警钟:没有哪个平台能永远靠“割韭菜”增长。

如果Etsy真想守护“手工”这块金字招牌, 或许该学学Shopsy的社交裂变,或者参考Benchmark的“价值临界点”理论——把抽成降回合理范围,把流量分给真正的小卖家,而不是纵容大零售商内卷。否则,当再说说一批手工卖家也离开时Etsy剩下的,只是一个空壳子,和无数“手工已死”的叹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