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否将加大对跨境电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支持力度
央行新规落地:跨境人民币结算给跨境电商带来的究竟是红利还是新门槛?
2022年6月那个闷热的夏夜, 跨境电商圈被一则消息搅动——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紧接着7月21日正式实施。文件里那句“加大对外贸新业态的支持力度”被无数从业者转发, 但真正坐下来细读条款的人,或许心里都打了个问号:这波“支持”,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给行业套上了更紧的合规箍?
政策里的“宽”与“严”:业务范围拓宽, 但审核没松
先说说最让卖家兴奋的点:支付机构的跨境业务范围从原来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拓宽到了“经常项下”。这意味着什么?以前做跨境电商独立站的卖家, 卖个数码产品、服装鞋帽,用人民币结算还算合规,但要是卖个虚拟服务、在线课程,可能就得绕道走美元通道。现在好了只要交易真实合法,按道理讲都能用人民币搞定,省去了结汇的汇率损失麻烦。

但政策里藏着更关键的一句话:境内银行和支付机构要“建立健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事中审核和事后抽查制度”, 大额、可疑、高频交易要重点监测,信息至少留存5年。说白了钱能走人民币通道了但“查得也更严了”。2022年第三季度, 深圳某跨境支付机构内部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银行要求补充交易单证的案例比上半年多了37%,其中不少是小卖家主要原因是没保留好物流底单、聊天记录被“打回重审”。
卖家的真实账单:有人省了钱, 有人多了麻烦
大卖家的“甜蜜期”:结算成本直降,资金周转快了
杭州某年销售额超10亿的3C类大卖家李总算了笔账:新规前,他们主要通过香港银行走美元结算,手续费加上电汇费,每笔订单成本约0.8%,年下来光手续费就烧掉几百万。2022年8月, 他们对接了国内某股份制银行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手续费直接砍到0.3%,更重要的是人民币结算不用再盯汇率波动,那几个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硬是又省了2%的汇损。
更直观的是资金效率。以前美元结算从美国客户付款到国内公司账户,最快5个工作日遇到节假日或银行审查,拖到10天也不稀奇。现在人民币通道开通后 平均到账时间压缩到2天李总团队用这笔钱优化了库存周转率,2022年双11备货资金成本比2021年低了15%。
小卖家的“窘境”:想搭人民币快车, 却被合规卡住脖子
政策红利的光,照不到所有角落。广州做家居饰品的小卖家林姐,2022年9月尝试用人民币结算,后来啊在支付机构备案时被卡住了。政策要求支付机构对市场交易主体“依法采集基本信息并定期核验”, 林姐的公司是个体工商户,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和税务合规证明,折腾了3个月,材料补了又补,再说说还是暂时放弃了。
类似的情况在中小卖家圈并不少见。2023年1月, 某跨境电商服务商做的行业调研显示,新规实施后年销售额500万以下的中小卖家,仅23%成功开通了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主要障碍集中在“无法提供完整的业务真实性证明材料”。有卖家吐槽:“政策说支持新业态,但小卖家本身就是‘轻资产’运营,哪有那么多单证留给银行查?”
支付机构的“冰与火”:业务量暴增, 责任也翻了倍
清算量涨了但“连带责任”成了头顶的剑
对支付机构新规无疑是打开了新市场。2022年第四季度, 某头部支付机构的跨境人民币清算量环比增长了62%,其中电商、海外仓相关的业务占比从35%飙到了58%。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政策里那句“境内银行对支付机构违规业务依法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 如果支付机构合作的卖家出了问题,银行可以追责到支付机构,甚至撤销备案。
2023年3月,深圳某支付机构就吃了闷亏。他们合作的一个卖家被查出用人民币结算洗钱, 尽管支付机构声称已尽到审核责任,但银行还是对其处以200万元罚款,并暂停了3个月的跨境业务准入。该机构合规负责人私下说:“现在每对接一个新卖家, 法务团队都要‘过筛子’,比以前谨慎多了毕竟‘连带责任’四个字太重。”
系统投入和人力成本, 让中小支付机构“压力山大”
政策要求支付机构“具备高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相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系统处理和对接能力”,这对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支付机构是一笔不小的开销。2022年, 某区域性支付机构投入了800万升级反洗钱系统,专门设置了一个5人的跨境业务审核团队,但2023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带来的收入,还覆盖不了新增成本的60%。
更麻烦的是数据报送。政策要求境内银行和支付机构及时、准确、完整报送跨境收付数据,还要保存原始收付款数据5年。有中小支付机构IT负责人抱怨:“系统对接银行RCPMIS时 数据格式要求特别细,一个字段错误就可能被退回,我们技术人员几乎天天加班核对。”
行业未来的“变与不变”:政策持续加码, 但竞争会加剧
政策红利还在释放,但“差异化服务”成关键
从2023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政策支持力度确实在持续。2023年5月, 人民银行又明确表示要“支持境内银行和支付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加大对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支持力度,丰富配套产品,降低办理成本”。这释放了一个信号: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细分场景的优化, 比如针对不同品类、不同规模卖家的定制化结算方案。
比如2023年第二季度, 某国有银行就推出了“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极速通道”,针对年销售额超1亿的大卖家,提供“先结算后审核”的绿色通道,但要求卖家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而某城商行则针对中小卖家推出了“小额人民币结算套餐”,单笔限额10万以下简化单证要求,年费仅2000元。这种差异化竞争,可能会成为接下来行业的主流。
合规仍是底线, 但“科技赋能”会让审核更智能
不管政策怎么变,“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这条红线不会变。但未来靠人工审核单证的模式可能会被淘汰。2023年, 已经有头部支付机构开始尝试用AI技术审核交易:通过分析卖家的历史订单数据、物流轨迹、消费者行为,自动识别异常交易,准确率比人工审核提高了40%,审核时间从2天缩短到2小时。
不过科技投入又是一笔大成本。2023年6月, 某支付机构CTO透露,他们研发的跨境智能风控系统已经投入了1500万,但预计要2024年才能实现盈利。这对机构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谁能率先用科技解决合规与效率的矛盾,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上风。
总的我国加大对跨境电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支持力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支持”不等于“放水”,政策在拓宽通道的一边,也在收紧合规的缰绳。大卖家能享受到成本降低的红利, 但中小卖家可能需要先补上海合作规的课;支付机构迎来了业务增长的机会,但也得扛起“连带责任”的压力。未来的跨境电商行业, 或许会朝着“合规者生存,创新者领跑”的方向发展,至于谁能在这场变革中笑到再说说还得看谁能真正读懂政策的“宽”与“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