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挖人做独立站,2300万投入后为何仍以失败告终
2300万打水漂:南极电商的独立站困局
年营收39亿、 净利4.8亿的老牌电商玩家南极电商,最近在投资者问答里透露了个让人意外的消息:跨境独立站项目投入了2300万,运营不到一年,进展不如预期。这可不是小公司试错,是手握成熟品牌和供应链的大卖家,栽在了独立站上。更扎心的是类似的故事并不少。阿聪的朋友在深圳南山的办公楼招了七八十人, 巅峰时期一天补货上万单,投入1000多万,再说说主要原因是招的人问题多、投入产出失衡,只能把公司规模缩编。大卖们砸钱、圈人、高举高打,后来啊却是一地鸡毛,问题到底出在哪?
高薪挖人的陷阱:月薪5万也难找靠谱人
“月薪5万加30%抽成,试用两三个月照样不行。”阿聪说起自己招人的经历,语气里带着无奈。他招过从大公司出来的运营, 开两三万的月薪,甚至有5万加抽成的“高薪挖人”,但真正能沉淀出靠谱经验的没几个。南极电商2300万的投入里人力成本肯定占了大头,可问题是人招来了活儿能干明白吗?

跨境电商运营这行,看着门槛低,实则水很深。FB广告投放,懂的人能谈到7个返点,100万美金投放能收回7万;不懂的人没有返点,同样的钱打水漂。买FB账号,内行人50块一个,外行可能花150块。这些细节直接跟钱挂钩,稍不留神就是大浪费。阿聪在深圳面试了几百人,线上沟通过几千人,入职五六十人,再说说稳定在6-7人的小团队。“投放岗最贵,离后来啊最近。FB和谷歌两个渠道都熟,还有成功经验的,薪资基本得往23000以上走。”高薪招来的人,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照样带不动项目。
人才扎堆广深,二三线卖家只能“螺丝钉”式生存
为什么招个靠谱运营这么难?人才分布失衡是主因。企查查数据显示, 截至2022年2月,深圳市有3300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广州849家,海口376家,广深两地占了绝大多数。行业聚集早, 企业多,人才自然扎堆,但问题也来了——广深的人才“溢价”太高,而且很多人成了“螺丝钉”,只能解决单点问题,给不了全局思路。
阿聪的家在厦门, 2021年做独立站创业时一开始在厦门摸索,后来啊发现找不到合适的人,遇到问题都不知道问谁。“独立站卖家圈子太少,二三线城市侧重投放驱动,黑科技、仿牌玩法多,招的运营甚至不需要太多经验。”真正懂全局运营的人才凤毛麟角,就算有,也被现有公司“锁得死死的”,“老板不可能舍得他走。”后来阿聪只能转战深圳,“至少在深圳能找到同行问问,氛围差别太大了。”
广深的人才扎堆,反而让企业陷入“内卷”。有棵树信息2021年1月独立站月营收约4500万元,7月迅速下滑至近100万元,业务萎缩严重。据说他们从顺丰高层、 中层挖人,想建媲美顺丰的独立快递企业,但物流、人才、运营的复杂度,哪是挖几个人就能搞定的?
独立站创业,100万是“水花门槛”?
“如果没有100万,连水花都见不到。”阿聪说 他自己在独立站上的投入大概100万,问过深圳几个做独立站的朋友,个人创业前期初始投入基本要10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但对某些类目100万可能连“开胃菜”都算不上。
有个做女装的卖家,自认有优势:有工厂、有仓库、有几百万货,一年能卖一两千万。起初计划拿100万跟阿聪做独立站, 但了解完运作后犹豫了——女装类目竞争太激烈,100万打水漂的概率极大。阿聪自己有个基本数据:前期广告费1万美金,ROI跑到1或2,才算能赚回广告费,进入新阶段。如果ROI跑不到1,基本就没戏。“一开始就大额投入的人,亏得很惨,主要原因是前期路径没跑通,即使出单,单量上去也会出新的问题。”
公众号“Molly谈独立站”做过调研, 45%卖家资金投入在50万以内,19%投入50-100万,18%投入100-300万,10%投入超1000万。大多数卖家都在100万以内起步,这跟阿聪的观察基本一致。但问题是100万怎么花?堆人没用,得花在刀刃上——先测品、跑通ROI,再放大。
小步试错比堆人更重要:阿聪的100万生存法则
“独立站越到后面越省事, 竞争对手抄袭难度越来越大,一个站点每月销售二三十万美金是正常的,两三个人就能做成。”阿聪说独立站开头难,但找对方法就能越做越轻松。他了自己的经验:小步试错,别浪。
他的做法是先拿小资金测品。“这个品类不行,就测其他品类。跑通一个渠道,比如FB,再往谷歌、红人营销、拓展,做组合拳。”他见过太多卖家一开始就“高举高打”,后来啊还没跑通路径,钱就烧光了。“国内品牌做出海时的通病,砸钱、圈人,但领头人没想清楚怎么做,容易陷入亏损泥潭。”
阿聪也踩过坑, 比如早期在厦门找不到人,后来转战深圳,团队从几十人缩到6-7人,反而更高效。“堆人是没有意义的,懂和不懂,效益相差何止100倍。”现在他的项目已经不再持续亏损, 数据在变好,“今年可能有几万粉丝记住网站,自然流量占比能到三四十,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数据说话:大多数卖家都在100万以内起步
南极电商2300万投入失败, 有棵树独立站月营收从4500万滑到100万,这些案例都说明:独立站不是砸钱就能成的。关键还是“人”和“方法”。企查查的数据显示, 跨境电商企业主要集中在广深,但真正能做起来的,往往是那些“小而美”的团队,而不是靠堆人、堆钱的大公司。
2021年亚马逊封号潮后 大批卖家涌入独立站赛道,汇洁股份在北美上线独立站,汉王科技做了20个独立站,但真正跑通的没几个。封号、政策、疫情红利,这些外部因素是诱因,但内部运营能力才是核心。阿聪的朋友在深圳招七八十人, 再说说缩编;南极电商2300万挖人,后来啊一年不到就喊停——都在说明,人海战术在独立站上行不通。
不是独立站不行, 是你没踩对门道
“不是独立站不行,而是里面的门道太多。”这句话被很多人说过但真正理解的人不多。独立站的门槛, 不在资金,而在运营细节:广告投放、选品、物流、支付、用户留存……每个环节都跟钱挂钩,稍不留神就亏钱。
南极电商在回复投资者时提到,“跨境的门槛,包括今年的国际环境不是太好。”这可能是客观因素,但主观上,他们对独立站的运营逻辑可能还没吃透。阿聪的经验是“当你真正把垂直类目做起来的时候,之后的整个自然流量占比能达到三四十。”这说明,独立站需要“长期主义”,先做深度,再做广度,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做大做强”。
二三线卖家别愁找不到人, 阿聪在厦门时就想通了“可以在厦门设总部,深圳设点,降低成本。”关键是要找到对的人,用对的方法。独立站创业, 100万是“水花门槛”,但能不能溅起浪花,取决于你怎么花这笔钱——是堆人堆设备,还是投在测品、跑通ROI上?答案其实很明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