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Baleaf运动服为何被誉为Lululemon的性价比高替代品

居家健身潮催生千亿市场, Lululemon神话如何被Baleaf打破

Euromonitor的数据像一记重锤,砸在运动服装行业的神经上——疫情爆发后居家健身潮让全球运动服装零售市场一路狂奔,2021年同比增长22%,达到6662亿美元,2026年预计冲到9554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穿着瑜伽裤在客厅垫子上挥汗如雨的身影。过去两年, Lululemon成了这场狂欢的明星,明星网红的街拍里总有它的logo,瑜伽爱好者口中的“神坛”位置稳如泰山,连带着瑜伽服这个细分赛道突然成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风险投资家们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四处寻找下一个能复制Lululemon神话的品牌。就在这时 亚马逊瑜伽类畅销榜单上,一个中国运动品牌常年霸榜,它叫Baleaf,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平替版Lululemon”,去年还悄悄拿下了亿元级融资。

在亚马逊卖爆!Baleaf运动服为何是“平替版Lululemon”?
在亚马逊卖爆!Baleaf运动服为何是“平替版Lululemon”?

从实体店到DTC:Baleaf和Lululemon的渠道血统差异

Lululemon的基因里刻着“实体店”三个字。它靠线下门店起家, 把“线下社群+社群沟通”玩成了绝活——瑜伽课上教练的推荐、门店店员的热情互动、会员活动的情感连接,这些细节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高溢价买单。它的私域运营早火起来的时候,很多品牌连“社群”是啥都还没搞明白,线上销售不过是锦上添花。反观Baleaf,骨子里就是个“线上派”。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中国品牌,从入驻亚马逊那天起,就走上了DTC网站和亚马逊双线并行的路子。2015年,当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刚冒头时它就悄悄上线了自己的独立站,把重心放在了数字渠道上。

亚马逊:Baleaf的销量发动机

亚马逊对Baleaf 不只是销售渠道,更像是它的“练兵场”。跨境电商服务合作伙伴Bilzar的数据显示, Baleaf的瑜伽短裤在细分市场常年霸榜,夏季月销量能冲到4万件以上。有意思的是 当冬季来临,这款爆款价格会从25美元直接降到20美元——这操作,简直是把“淡旺季定价策略”玩明白了。Statista的数据佐证了美国市场的诱惑:2020年美国运动服装市场1051亿美元,2021年飙到1134亿美元。Similarweb的数据更狠, Baleaf官网87.84%的流量来自美国,这个数字背后是它all in美国市场的决心。

独立站:流量焦虑下的社媒试水

DTC网站听起来高大上, 但对Baleaf更像是个“流量黑洞”。它也学Lululemon在官网开了博客,请专业运动人士写干货,试图靠内容带动流量。但问题来了——仅靠几篇文章和低价促销,在美国这个社交媒体为王的市场里根本不够看。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Baleaf官网90%以上的社媒流量来自单一平台Facebook,粉丝数只有2.4万,内容无非是买家秀、新品上架、打折促销,跟Lululemon那种“健康、包容、女性赋权”的社群氛围比,简直像小学生在跟大学生比作文。

价格战不是万能药, 但Baleaf靠它活了下来

说到Baleaf,绕不开“性价比”这三个字。Lululemon的平均单价在100美元以上, 一件瑜伽裤能顶别人一套,但Baleaf直接把价格压到30-50美元区间,硬生生在高端市场里撕开个口子。去年黑五网一, Baleaf销售额同比增长110%,爆款单品长期霸占亚马逊细分类目Top——这些数据背后是赤裸裸的价格战。但别急着骂它“low”,在跨境电商的丛林里价格就是第一张通行证。俊亿创始人徐沐轩在2018年就投重金自建数字系统赋能供应链, 目的就是在保证质量的一边,把成本压到极限。这种“薄利多销”的策略,让Baleaf在亚马逊的厮杀中活了下来还活得不错。

功能性与场景拓展:Baleaf的“多面手”基因

Lululemon的标签是“瑜伽服界的爱马仕”, 场景聚焦通才反而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可持续性:Baleaf的隐形加分项

欧美消费者现在买东西, 不光看价格和功能,还得看“三观”——环保观、可持续观。2021年, Baleaf和供应商一起拿了全球回收标准认证,从原材料到生产流程,每个环节都按环保标准来。它还在官网上大篇幅讲自己的“碳足迹故事”, 列了一堆可持续措施,试图用“环保”这个钩子,勾住那些关注地球的消费者。说实话, 这套操作比很多只喊口号的中国品牌强多了虽然跟Patagonia那种把环保刻进DNA的品牌比还有差距,但至少让消费者觉得“这家品牌有点东西”。

品牌建设的鸿沟:Baleaf的“成长的烦恼”

价格能赢一时品牌才能赢一世。Lululemon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运动服”做成了“社交货币”。它的购物袋上印着“friend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 把赠品做成用户装饰品,让消费者穿它的衣服有种“身份认同”。反观Baleaf, 到现在还停留在“卖货”阶段——社媒内容全是促销和买家秀,社群运营基本是空白,用户对它的认知停留在“便宜好用”,而不是“我爱这个品牌”。去年底俊亿拿下1485万美元A轮融资, 说明资本看好它的潜力,但如果品牌建设跟不上,这笔钱可能只是“续命针”,不是“强心剂”。

对抗性观点:平替≠替代, Baleaf和Lululemon根本不在一个赛道

说Baleaf是“Lululemon的平替”,其实是个伪命题。2022年Q3财报显示, Lululemon美国市场收入占比67.7%,达到9.82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它的核心用户是追求品质、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的中产女性。而Baleaf的用户,更多是预算有限、追求实用性的普通消费者。一个卖“身份”,一个卖“功能”,根本不是竞争对手。硬要说关系, Baleaf更像是Lululemon的“市场教育者”——Lululemon把瑜伽服市场做热了Baleaf捡了个性价比的便宜。但话说回来 这种“依附性增长”也有风险,万一哪天Lululemon突然降价打价格战,Baleaf的护城河可能瞬间崩塌。

未来之路:Baleaf需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Baleaf现在的处境, 像极了十年前的优衣库——靠性价比打开市场,但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壁垒。它缺的不是供应链能力,不是产品功能,而是“让用户爱上品牌”的能力。想想Lululemon怎么做的:请瑜伽教练当KOL,办会员活动,把用户变成“自来水”。Baleaf能不能也试试?比如针对不同运动场景做垂直社群,或者跟小众运动博主合作,打造“专业运动品牌”的形象。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毕竟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至少, 它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当它不再纠结于“平替”这个标签,开始讲自己的故事时才有可能从Lululemon的影子里走出来成为真正的“Baleaf”。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