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家订单暴跌9成,难道真的扛不住
订单暴跌的寒意:从工厂停工看跨境卖家的生存危机
东莞两家工厂的停工停产通知像一记重锤,砸在无数跨境卖家的心上。6月27日起,某专为跨境商家供货的工厂因订单急剧减少、回款受阻,不得不让全体员工无薪放假近5个月。仓库里堆着积压的原材料,货代和供应商上门拉横幅讨债,场面一度混乱。这不是个例, 《证券日报》早就提到,以外贸为主的工厂正面临订单下滑、原材料和物流成本增加的三重压力,停工停产已成无奈之选。
卖家的后台数据更触目惊心。微博网友@风中的厂长透露,他们工厂最大的亚马逊客户,今年4-6月的订单量只有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日出2万单的Wish大卖,销量暴跌到2千单。有卖家每天刷新后台, 祈祷来几个订单,硬撑着不关店,可现实是欧美市场以清仓甩货为主,消费者捂紧了钱包,卖家手里的货成了烫手山芋。

订单暴跌背后的三座大山:成本、 市场与供应链
订单暴跌不是突然发生的,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后来啊。成本方面原材料价格涨得离谱,疫情反复让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国内防疫管控严格,工厂产能受限。一位做服装外贸的厂长说 光原材料就积压了60万,客户直接取消订单,工厂只能停工,否则连发工资的钱都没有。
市场方面欧美经济下行压力太大。英国零售商协会的数据显示,英国5月份零售额同比下降1.1%,是2021年以来最大降幅。亚马逊今年也放缓了扩张,削减美国零售业务,平台流量和销量双双下滑。美国站的卖家普遍反馈, 出单量断崖式下跌,部分品类只剩高峰期的十分之一,连Prime Day都没能盘活生意。
供应链更是雪上加霜。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通胀,汇率风险让外贸企业头疼。海外复工复产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大批接单,拉平了与国内工厂的差距。国内工厂的优势不再,订单自然回流无门。一位做数控机床的外贸人说今年生意难谈,订单量和客单额都在下降,客户压价压到离谱。
冰火两重天:暴跌中的品类差异与市场转移
虽然整体订单惨淡,但并非所有品类都在“裸泳”。有外贸老板透露, 传统亚马逊的生活用品类贸易型订单下降明显,但绿色出行方面的产品增长很快,比如电动自行车、电池等,利润还比较高。这说明,市场需求在变,卖家如果能及时调整品类,或许能在寒冬中找到暖流。
东南亚市场成了另一个避风港。Shopee、Lazada等平台占据了东南亚一半以上的电商市场,增速稳健。一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试水东南亚后发现当地消费者对性价比高的产品需求旺盛,订单量逐渐回升。金砖国国家扩容后 新增的六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跨境电商潜力巨大,支付体系也在向更快速、廉价、透明、平安的方向发展,这些机会都被敏锐的卖家抓住了。
国内政策也在暗中发力。海关总署5月数据显示,我国出口308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国内新成立的跨境电商试验区、减税及豁免增值税政策、简化清关流程,都在为外贸企业输血。2020年疫情时 国内工厂的优势让跨境电商一路高歌,现在虽然海外复工复产,但国内的政策支持依然能帮卖家稳住阵脚。
工厂与卖家的连锁反应:从停工到自救的生存游戏
工厂停工直接影响卖家供应链。东莞某工厂停产后不少跨境卖家面临断货危机,库存告急,销量进一步下滑。为了保住销量,有卖家冒险突破发货限制,后来啊被平台处罚,得不偿失。更有卖家直接裁员,缩减成本,可即便如此,利润还是被砍掉80%,部分卖家面临破产边缘。
比起倒闭,停产成了工厂的权宜之计。2020年疫情初期,就有工厂采取全员强制休假或“做一休一”的措施,降低亏损。现在东莞的工厂选择停工停产,既能规避生产成本,又能减少工资支出,等订单回暖,还能东山再起。库存处理成了关键,有工厂把积压的货物转内销,或者通过清仓甩货回笼资金,避免资金链断裂。
卖家也在积极自救。有卖家转向独立站, 摆脱平台依赖,掌握客户数据;有卖家深耕细分市场,比如专注户外露营用品,避开红海竞争;还有卖家联合工厂开发定制化产品,提高附加值。一位成功转型的卖家说今年不好做,不代表明年不好做,关键是活下来熬过寒冬。
隐秘的机会:政策红利与新兴市场的突围路径
金砖国国家扩容带来的市场机会不容忽视。新增的六个国家,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互联网普及率快速上升,跨境电商市场潜力可观。有卖家提前布局这些国家,通过本地化运营,用本土语言和支付方式打开市场,订单量逐渐回升。交易平安也是一大优势,金砖国国家间搭建的支付体系鼓励使用本币,减少了汇率风险,让卖家收款更安心。
绿色转型成了新的增长点。全球碳中和趋势下电动自行车、太阳能产品、节能家电等需求激增。一位做电动自行车的卖家透露,今年销量较往年翻了4倍,利润比传统产品高30%。他调整了产品线,重点研发长续航、轻量化的电动自行车,成功打入欧美市场,订单量不降反升。
国内政策支持也给卖家吃了定心丸。跨境电商试验区的成立, 让清关流程更简化,物流效率提升;减税及豁免增值税政策,直接降低了卖家的运营成本。有卖家利用政策红利,把国内优质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卖到海外既解决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又开拓了新市场。
活下去, 才有春天:卖家的差异化自救策略
面对订单暴跌,卖家不能再靠“铺货”模式混日子,必须走差异化路线。有卖家专注产品创新, 比如给普通家电增加智能模块,提高溢价空间;有卖家深耕内容营销,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产品使用场景,吸引精准客户;还有卖家建立私域流量,把平台客户引流到微信群,通过复购和推荐稳定销量。
供应链优化是另一条出路。有卖家与工厂深度合作,采用“小单快反”模式,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调整产品,减少库存积压。一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通过这种方式将库存周转率提升了50%,资金回笼速度加快,抗风险能力增强。
多元化市场布局也很重要。不能只盯着欧美市场,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增速快,竞争小。有卖家把亚马逊的运营经验复制到Shopee、Lazada,通过本地化运营,成功打开东南亚市场。还有卖家布局独立站,结合社交媒体营销,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摆脱平台规则限制。
未来已来:从暴跌中看行业变革与生存法则
订单暴跌不是终点,而是行业变革的开始。前两年疫情带来的红利消退,海外市场回归理性,跨境电商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卖家必须告别“赚快钱”思维,专注产品品质和客户体验,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工厂也在转型。东莞某工厂停工后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接起了国内电商的订单,为直播带货供货。厂长说国内市场虽然利润薄,但订单稳定,现金流充足,能帮工厂度过难关。这种“内外兼修”的模式,成了不少外贸工厂的选择。
行业数据也传递积极信号。海关总署5月外贸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6.9%,说明外贸韧性仍在。国内政策的持续支持,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品类转移的机会,都预示着跨境电商的未来依然可期。今年不好做,不代表明年不好做,活下来的卖家,将迎来新的增长周期。
订单暴跌9成,确实让很多卖家扛不住但危机中藏着转机。东莞工厂的停工是无奈,也是警醒;卖家的哀嚎是现实也是动力。调整品类、布局新市场、优化供应链、利用政策红利,这些自救策略不是灵丹妙药,却能帮卖家熬过寒冬。跨境电商的冬天不会太长,春天总会到来前提是你得先活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