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全面退烧,卖家是否有了翻盘转机的新机遇
去年这时候, 跨境卖家群里天天都在问“货位还有吗”“运费又涨了”,今年再看,群里画风突变——“美西7千美元了要补货不”“人民币贬值,美金利润回来了点”。海运这把烧了快两年的火, 终于降了温度,但卖家们心里却更纠结了:这波“退烧”是喘口气的机会,还是翻盘的起点?
海运费这把火, 终于降下来了
从去年底的“一舱难求”到现在的“船位空着”,海运价格的跳水让不少卖家直呼“像做梦”。美森限时达的价格, 从巅峰时期的接近30元/kg,今年5月已经降到15元/kg上下有些货代甚至报出13元/kg的“地板价”,还附带延误赔偿——这在去年是想都不敢想的。发往美国西海岸的运价,更从春节前的一万三美元直线下探到七千美元,跌了差不多四成。

指数说话:运价确实在“退烧”
数据不会说谎。7月1日的SCFI运价指数,比今年1月的年内最高点跌了超过20%,基本回到了2021年同期的水平。德鲁里的WCI综合世界集装箱指数,6月23日跌到7285.89美元/FEU,比去年同期还降了10%。上海到洛杉矶的运费, 单周就暴跌5%,变成7952美元/FEU;上海到纽约、热那亚的运价也跟着跌了3%。这些数字背后是海运价格实实在在松动。
为什么突然“退烧”了?
港口拥堵缓解是关键。10月13日拜登宣布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实行24/7运营,以前堆在港区的货,现在流动起来了。南加州海事交易所的数据显示, 等待卸货的船从1月的109艘减少到22艘,港口像被疏通了血管,货物流转快了运价自然就下来了。再说一个, 货量也没以前那么猛了——Alphaliner统计,今年前2个月亚洲到北美的货量,比2019年同期只增了19%,比2021年Q4的37%高增速差了一大截。需求少了船公司想涨价也难。
大卖利润的“回血时刻”
海运费降了最先松口气的是大卖。他们的体量大,运费成本占比高,一点点波动就能影响净利润。安克创新2021年的年报里 运费占比13.3%,采购成本涨了40%,运输成本涨了50%,毛利润整体降了8.12%。到了2022年二季度,情况变了——华凯易佰直接说运费降了1%,利润跟着涨。虽然1%看着不多,但对常年被运费“吸血”的卖家这已经是雪中送炭。
安克创新:运费降了 利润终于“抬头”
安克创新2021年净利润9.82亿,增速比前一年慢了不少,原因就是运费和原材料涨价。他们卖的是充电器、智能安防这些3C产品,轻小件但走货量大,运费一涨,利润直接被削薄。今年海运费降了加上人民币贬值,他们卖到美国的产品,美金利润空间回来了点。有行业分析师算过如果运费能回到2020年的水平,安克的毛利润还能再提升3-5个百分点。
乐歌、巨星科技:营收增,利润却“被偷走”
不是所有大卖都这么幸运。乐歌股份2021年营收涨了 利润却下滑,巨星科技也是同样的问题——原材料涨价、海运费涨,钱都花在成本上了。他们卖的是家具、工具这类大件,运费成本占比更高,海运费一涨,卖一件亏一件。现在运费降了总算能把“亏出去的利润”一点一点捞回来。不过比起疫情前7元/kg的海运价, 现在的15元/kg还是高,大卖们的利润回升,只能说是“爬坡”,还没到“狂奔”的程度。
消费疲软下的“品类生死局”
运费降了 利润有希望了但海外消费者的钱包却瘪了。美国通胀高企, 老百姓买东西开始挑性价比,以前愿意花高价买家具、清洁用品的,现在更可能去线下沃尔玛打折区扫货。亚马逊亿级卖家王明说下半年最大的考验,不是运费,而是品类怎么选——选错了运费降了也白搭。
家具、 清洁用品:线下“抢饭碗”,线上难做
有资深卖家建议,别碰家具、清洁用品、杂货这些“线下易买”的品类。美国消费者现在更倾向于线下自提,毕竟买个大件,运费等一周,不如开车去超市拎回来。有家具卖家反馈, 去年他们做亚马逊,运费占售价的20%,现在降到15%,但消费者还是嫌贵,销量反而不如线下实体店打折的时候。这种品类,运费降了也难翻盘,不如把资金撤出来做点“线上不可替代”的东西。
冷门品类:经济越差, 它们越“抗跌”
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冷门品类,活得挺好。华凯易佰最近卖的手工皮具、洗碗机,甚至殡葬类产品,销量没受消费疲软影响。他们发现,这些品类要么是刚需,要么是细分领域,需求稳定,不容易被经济周期波动带偏。更关键的是美国线下店很少卖这些,线上没竞争对手,消费者只能从亚马逊买——运费降了利润空间更大。
性价比产品:通胀期的“流量密码”
通胀下 消费者开始“抠门”,但“抠”不代表不买,而是买更划算的。有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发现, 他们把产品价格从$29.9降到$19.9,销量直接翻倍,虽然单价降了但运费降了毛利率反而从15%涨到20%。人民币贬值也帮了忙——同样的产品,换算成人民币,成本没变,美金售价却“值钱”了。这种“低价走量+运费优化”的策略,成了很多中小卖者的“救命稻草”。
中小卖者的“机遇与陷阱”
大卖们有资金、 有供应链,运费降了能迅速“回血”,中小卖者却没那么轻松。他们拿不到最低的货代报价,议价能力弱,运费降了可能被货代“中间层”吃掉大部分利润。更麻烦的是 海外零售商还在清库存——8、9月的甩卖季,线下店打折力度比亚马逊还大,中小卖者的产品根本卖不动。
货代报价“乱象”:低价抢客, 暗藏玄机
雨果跨境看到,深圳有些货代报美森限时达13元/kg,比大卖的采购价还低,但实际发货时却说“舱位紧张,要加价”。中小卖者为了抢低价,往往签了“模糊合同”,后来啊延误了货期,不仅赚不到钱,还要赔偿平台罚款。有卖家吐槽:“运费降了但货代更会玩了——明降暗涨,我们根本玩不起。”
清库存冲击:电商的“隐形对手”
美国零售商的库存积压比想象中严重。据行业人士分析,8、9月是清库存的关键期,线下店打折卖家具、家电,价格比亚马逊还低30%。消费者自然更愿意去线下买,中小卖者的产品就算运费降了也很难竞争。有做3C配件的卖家说 他们一款手机壳,亚马逊卖$9.9,沃尔玛卖$6.9,运费降了也抵不过价差,只能暂时停售。
人民币贬值:双刃剑, 利弊参半
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对出口是利好,但中小卖者的“欢喜”有限。他们的产品很多是用美元采购原材料,汇率一波动,成本又上去了。有做服装的卖家算过账:人民币贬值5%,美金利润涨了3%,但面料进口成本涨了2%,再说说只赚了1%。而且,汇率波动大,不敢备太多货,怕“赚了美金,亏了人民币”。
未来运费会“一跌不回头”吗?
海运费降了但卖家们心里还是打鼓——这波“退烧”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像过山车一样,跌了又涨?行业里没人敢打包票,但有几个信号值得注意。
专家观点:可能降, 但回不到“疫情前”
有货运公司的人说海运费可能会继续降,但很难回到2020年7元/kg的水平。全球供应链恢复需要时间,船公司的成本比以前高,运价“低不了”。再说一个,9、10月的出口数据很关键——如果外贸订单回升,运费可能又得涨。珠三角、 长三角的外贸集中地,最近限电影响了产能,订单减少,运价自然稳不住但如果订单回来运费压力又来了。
旺季反弹:农历新年前的“货运浪潮”
传统农历新年快到了 进口商们赶在年前发货,可能会带来一波货运小高峰。有货代预测,12月到明年1月,美西运价可能会涨10%-15%。卖家们现在补货要小心——别光看现在运费低,旺季一来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去年就有卖家,9月囤了货,后来啊10月运费涨了货压在仓库里卖不动还亏仓储费。
供应链风险:黑天鹅随时可能出现
疫情反复、 地缘政治、港口罢工……这些黑天鹅事件,随时能让海运费“原地复活”。今年3月,苏伊士运河堵了一周,运价就跟着涨了一波。如果冬天疫情再严重,港口工人感染,货船停航,运费可能又要起飞。卖家们不能只盯着现在的低价,还得留点“风险预算”,应对突发情况。
海运退烧,对卖家是“危”也是“机”。大卖们借着利润回升调整品类, 中小卖者靠性价比和冷门品类突围,但谁也别高兴太早——运费只是成本的一部分,真正的翻盘,还得看能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选对赛道,跑得比竞争对手更快。这场“海运退烧”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