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备战Prime Day

Prime Day临近, 卖家心态已分裂成两大阵营

七月的空气里开始弥漫着一种特殊的紧张感,亚马逊卖家们盯着后台数据的频率比刷短视频还高。有人对着6月份的销量报表唉声叹气, 日订单量从平时的六七十掉到三四十,类目排名稳稳卡在top200开外;也有人突然在朋友圈晒出爆单截图,订单数像坐了火箭,一天276单,服务器都差点扛不住。这届Prime Day, 还没正式开打,卖家群体里已经悄悄撕开了一道口子——有人选择躺平,有人却把鸡血打到了极致。

躺平派的算盘:秒杀500美金入场费,到底值不值?

“去年Prime Day我们还挣扎着报了两个秒杀,今年直接摆烂了。”深圳某3C卖家的老李在行业群里甩出这句话时引来一片附和。他给侃哥算了一笔账:美国站秒杀坑位费500美金, 折扣要求得是最近30天最低价的85折,算上物流、广告、人工,再说说可能还得倒贴。更扎心的是 去年报秒杀的那款产品,活动当天的确单量冲上去了但转化率只有平时的0.8倍,客单价被硬生生砍掉三成,算下来利润比平时还低15%。

备战Prime Day,卖家报17场秒杀!有人提前爆单,玄机何在?
备战Prime Day,卖家报17场秒杀!有人提前爆单,玄机何在?

这种“慈善家式”备战的无奈,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被无限放大。有卖家统计过6月份整个美亚站广告点击成本同比上涨了23%,核心关键词CPC普遍突破2美金。内卷到什么程度?一个普通蓝牙耳机类目,首页前三个Listing的广告竞价已经飙到了4美金以上,中小卖家根本玩不起。于是有人索性把广告竞价全调成“建议竞价”的70%,佛系陪跑,反正是“投了也白投,不投也亏钱”。

更让躺平派心寒的是往年Prime Day前的流量预热今年似乎失灵了。按照老卖家的经验,大促前两周订单量会开始回升,可今年7月初,不少卖家的单量不升反降,直接腰斩。一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吐槽:“上周日碰上美国独立日订单量直接滑到谷底,比平时还惨淡。这哪是预热啊,简直是提前入冬。”

鸡血派的执念:17场秒杀, 把赌注压在每一个可能的爆点上

与躺平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群把Prime Day当成“生死战”的卖家。上海某服装类目的大卖家王总,最近每天只睡4个小时桌上堆满了手写的备战笔记。侃哥翻看了他的计划表, 密密麻麻写满了细节:美国站主推款要报会员专享折扣,英国站同步开秒杀,欧洲站分三个时段提报不同产品——合计17场秒杀活动,覆盖美、英、德、法、意、西六大站点。

“去年我们没做好库存规划,爆单后断货了30%,白白损失了几十万订单。”王总说起去年的教训,眼睛里还带着不甘。今年他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备货,主力产品的库存水位线拉到了平时的3倍,连仓储费都比去年多花了20万。“赌的就是一次翻身仗,输了明年还能再来现在躺平,以后就真没机会了。”

这种“背水一战”的劲头,在鸡血派卖家里很常见。有人为了凑够秒杀的最低折扣要求, 硬是把产品原价提高了20%,再打85折,看似没降多少,但消费者对“Prime Day专属折扣”的敏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还有卖家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布局站外引流, 在TikTok上找了20万粉的家居博主做测评,视频挂上了Prime Day倒计时链接,预埋了2000单的流量。

爆单玄机:有人没做促销,订单却翻4倍?

就在大家忙着站队时一个反常案例在卖家圈炸开了锅。湖北的一位女卖家, 平时日订单稳定在六七十,类目排名进不了top100,可刚进入7月,订单量突然暴增,一天出了276单,直接翻了两倍多。更奇怪的是她没报秒杀,没打广告,连促销都没搞,就是常规运营,流量就这么自己来了。

“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疫情相关的品类。”侃哥私下联系到她时 她说话带着点小得意,“公司有规定,不能透露类目,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关键点——我们没开广告。”这个答案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没广告没促销,流量凭空冒出来?难道是Prime Day的提前流量泄露?还是亚马逊算法突然开恩?

后来侃哥多方打听,发现这位卖家的产品其实暗藏玄机。她的Listing在两个月前做过一次“静默优化”, 把五点描述里的形容词全换成了场景化短句,比如把“柔软舒适”改成“像云朵一样裹住你的腰”,图片主图换成了模特使用时的让产品的点击率提升了15%, 转化率提高了8%,而亚马逊的算法恰好捕捉到了这个“优质信号”,在Prime Day前夕给了自然流量的倾斜。

这个案例给卖家的启示其实很反常识:与其把所有精力砸在广告和秒杀上,不如回头看看Listing本身。亚马逊的A9算法一直在进化,它越来越懂得识别“真实受欢迎的产品”,而不是“靠钱堆起来的销量”。有数据机构统计过 今年Prime Day期间,自然流量占比超过60%的卖家,其ROI比纯靠广告推广的卖家高出2.3倍。

库存是雷区:备货太多亏仓储, 备货太少丢订单

说到Prime Day最让人头疼的事,库存管理绝对能排前三。去年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老张, 主要原因是低估了需求,主力产品断货了5天等补到货时Prime Day已经结束,再说说只能哭着把库存清仓处理,亏了30多万。而今年做电子产品的卖家小林, 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备货量是平时的4倍,后来啊活动结束后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库存,仓储费就压垮了利润。

“备货就像走钢丝,多一点嫌重,少一点怕摔。”小林给侃哥看他的库存计算表,里面连每个产品的日均销量、采购周期、物流时效都列得清清楚楚。他用的方法是“平安库存系数法”, 用作为基准,再根据产品过往Prime Day的销量增幅,乘以1.5-2倍的系数。“比如平时卖100件,物流周期15天平安库存就是+=1800件,再乘以1.8倍,差不多3200件。”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风险。今年做玩具的卖家陈姐, 按照去年的销量增幅备货,后来啊今年Prime Day玩具类目整体销量下滑了12%,她的库存积压了40%,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算下来利润比平时还低8%。“大环境变了老经验不一定管用。”陈姐现在后悔没做市场预测,提前看看行业报告和竞品的库存情况。

广告博弈:降价还是提价?这是个问题

广告策略在Prime Day期间,简直是场心理战。有人觉得大促期间流量大,应该提高广告竞价,抢占坑位;有人却觉得这时候竞争太激烈,不如降价保利润。到底哪种做法对?

做3C产品的卖家老周,今年试了一种“阶梯式竞价法”。他发现, Prime Day前三天是流量预热期,这时候可以适当降低竞价,避免和同行抢高;活动当天流量达到顶峰,再把竞价提到平时的1.2倍,重点推转化率高的产品;活动后两天是余热期,竞价再回调到平时的80%,收割那些“没抢到优惠”的犹豫型消费者。这样做下来他的ACoS比平时低了5个百分点,订单量却提升了40%。

而做母婴产品的卖家小美, 则走了另一条路——她把所有广告活动的竞价都下调了30%,只保留“自动广告”和“商品投放广告”,放弃“关键词广告”。“大促期间关键词太贵了抢不到好的位置,不如让亚马逊的算法帮我们匹配流量。”小美说这样做虽然曝光量少了但点击成本降了精准度反而提高了转化率比平时还高2%。

差异化策略:中小卖家如何避开巨头锋芒?

Prime Day这场仗,大卖家有资金有库存,中小卖家拿什么拼?其实中小卖家也有自己的优势——船小好调头,更灵活。关键是要找到差异化的切入点。

做户外用品的卖家小李,去年没跟巨头拼价格,而是主打“Prime Day专属赠品”。他的产品本身价格不低, 但Prime Day期间,每单送一个价值29美元的户外折叠椅,虽然赠品成本要15美元,但客单价提高了50%,利润反而比平时高20%。“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是占便宜的感觉。”小李说这个策略帮他吸引了大量Prime会员,复购率比平时高了15%。

还有卖家玩起了“组合拳”。做厨房电器的卖家老赵, 把几个小家电打包成“Prime Day套餐价”,比如烤箱+空气炸锅+烤架,单独买要299美元,套餐价只要199美元。这种捆绑销售不仅提高了客单价,还带动了清库存——里面有两个是他去年滞销的产品,套餐一推,全卖完了。“大促不是卖单品,是卖方案。”老赵道。

Listing优化:这些细节决定流量去向

前面提到的那位“爆单玄机”卖家,她的成功离不开Listing的深度优化。其实Prime Day期间的Listing优化,和平日有很大不同。

先说说是关键词布局。大促期间, 消费者搜索的词会更长、更具体,比如“Prime Day discount noise cancelling headphones”而不是简单的“无线耳机”。所以要把这些长尾关键词自然地植入到标题、五点描述和Search Terms里。有卖家测试过长尾关键词的转化率比短尾关键词高3倍,而且竞争小,CPC低。

接下来是图片和视频。Prime Day期间,消费者的耐心值很低,主图必须在0.5秒内抓住眼球。有卖家把主图换成了“对比图”——左边是普通场景, 右边是使用产品后的效果,配上“Prime Day特惠”的标签,点击率提升了20%。A+页面则要突出“紧迫感”,比如“仅限Prime会员”“限量100件”等字样,刺激用户马上下单。

再说说是Review管理。大促期间,消费者对Review的依赖度更高。有数据显示, Prime Day期间,带视频的Listing转化率比普通Listing高35%,带Q&A的Listing高28%。所以提前邀请买家留评、上传视频,及时回复Q&A,这些细节都能在关键时刻帮你赢过对手。

写在再说说:Prime Day不是终点, 是起点

其实Prime Day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当天能卖多少单,而在于它能帮你积累一批高质量的Prime会员。这些会员复购率比普通会员高2-3倍,是店铺长期发展的核心资产。所以就算这次Prime Day没做好, 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从中学到经验——哪些策略有效,哪些是坑,下次改进。

再说说提醒一句, 大促前的这几天一定要把所有细节再核对一遍:折扣设置有没有错,库存够不够,广告竞价是不是调好了客服能不能及时响应……去年有卖家主要原因是后台设置时多打了个小数点,把折扣价设成了平时的1/10,后来啊亏了几十万,这种低级错误千万别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