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Prime Day

日本站卖家凌晨尖叫:78倍增长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7月10日凌晨四点, 亚马逊日本站的Prime Day刚开启12小时深圳卖家李明盯着后台数据差点把咖啡洒在键盘上。总销售额近17万人民币,对比会员日前一日这个数字翻了78倍。他在卖家群里甩出截图时群里瞬间炸开“日本站杀疯了”的弹幕。一边间,大阪的家居用品卖家田中也在庆祝,他的一款收纳箱冲上类目TOP3,库存直接告急。但这份狂欢没持续多久, 群里就有人晒出欧洲站卖家的惨状——ACOS飙到2441%,广告费比销售额还高3倍。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场景,成了今年Prime Day的常态。有人用一张P图骗过全网:日本站1小时破千万,英国站2小时破亿,配文“感谢姐夫给的玛莎拉蒂”。真实情况是日本站确实火了但欧美站多数卖家在后台刷新了半小时订单量还没平日多。美国站卖家小张吐槽:“我打开后台就一个感觉,老外是不是不知道有这个节日?”

Prime Day实况:“0元购”无单问津,卖家恶意点击同行广告?
Prime Day实况:“0元购”无单问津,卖家恶意点击同行广告?

ACOS爆表:2441%背后的广告暗战

7月9日欧洲站卖家王磊的ACOS像坐了火箭。凌晨3点, 他还在盯着广告报表,突然发现点击量暴增但转化率暴跌,ACOS从平时的35%一路冲到2441%。他第一反应是“同行搞事情”。果不其然 后台显示,凌晨1点到3点,有来自同一IP的异常点击,每次点击间隔23秒,精准点中他的高竞价关键词。

这种“恶意点击”在Prime Day成了公开的秘密。卖家交流群里 有人爆料“同行雇了点击团队,专门在会员日搞对手”;有人晒出广告费账单,两小时内花了8000美元,订单却只有12单。更离谱的是 有卖家发现,自己的广告被竞争对手用“刷量软件”狂点,导致系统自动调高竞价,陷入“越点击越贵,越贵越点击”的死循环。

但所有这些猜测,都停留在“同行爆料”阶段。亚马逊官方从未公开过打击恶意点击的具体案例,卖家们只能自己设置广告预算上限,或者干脆关掉广告。李明就所以呢错过了日本站的流量高峰:“要是广告不停,订单还能再冲一冲。”

零元购风波:优惠券失误还是清库存?

7月11日 Prime Day第二天卖家群里炸出一个更劲爆的消息:有店铺的优惠券被设置为“100%折扣”,导致商品被零元购。截图显示, 一款原价29.99美元的蓝牙耳机,叠加优惠券后价格变成0.01美元,一小时内被抢了2000多单,卖家直接亏了18万美元。

“这肯定是操作失误。”有10年运营经验的卖家陈工分析,“要么是设置优惠券时把‘折扣比例’输错,要么是系统bug。”但也有人反驳:“清库存的常用手段,把价格降到最低,冲一波排名再说。”毕竟 今年Prime Day期间,不少卖家都在用“打六折+Prime专属折扣”的组合拳,价格直逼成本线。

日本站卖家田中就承认, 他的一款收纳箱原价4980日元,Prime Day打完折卖2980日元,“基本不赚钱,就是清库存”。他在群里说:“老外不懂,以为占了便宜,其实我们在做慈善。”这种“慈善日”的说法,成了Prime Day的黑色幽默。

流量增长39%?欧美卖家:没感受到

data.ai预测, 今年Prime Day期间,美国消费者在Android购物App上会花7000万小时比去年增长39%。但美国站卖家小张却没感受到这波流量:“我店铺的访客量只涨了12%,订单量反而比平日少了5%。”

问题出在消费者身上。eMarketer数据显示, 虽然美国消费者预计会在Prime Day花77.6亿美元,但通胀高企让他们的购物预算缩水。一位美国买家在社交媒体吐槽:“以前Prime Day我会囤半年的纸巾, 现在只买刚需的东西,毕竟汽油都快涨到5美元一加仑了。”

日本的情况却完全不同。Statista预测,日本电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8%,到2025年将达2734亿美元。日本消费者对Prime Day的热情超乎想象, 田中的店铺凌晨2点还在接单:“日本上班族下班晚,他们喜欢熬夜抢购。”

半数卖家选择躺平:Prime Day成“鸡肋”?

AMZ123发起的投票显示, 今年Prime Day,13%的卖家爆单,23%销量上涨,但超过半数的卖家选择“不参与”或“业绩平平”。深圳卖家李明原本准备了5000件库存, 后来啊只卖出去2000件:“备货多了怕压货,备货少了怕爆单,再说说干脆佛系了。”

这种“躺平”心态背后是多方成本的挤压。物流费用比去年涨了30%,广告费涨了20%,平台佣金还提高了。有卖家算了一笔账:一款售价19.99美元的玩具, 物流费3美元,广告费2美元,平台佣金2美元,成本价8美元,再说说净利润只有4.99美元,“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更麻烦的是亚马逊Prime Day的规模扩张似乎遇到了瓶颈。Numerator数据显示, 2020年Prime Day平均订单规模58.77美元,2021年降到54.15美元,今年可能继续下滑。“平台太大了流量分散了中小卖家很难分到一杯羹。”陈工说。

差异化策略:从“冲销量”到“留客户”

面对Prime Day的种种挑战,聪明的卖家开始调整策略。家居用品卖家王磊不再单纯追求销量, 而是推出“买收纳箱送收纳袋”的活动,客单价提升了30%,复购率也跟着涨了。“Prime Day流量大,但客户不一定是你的,你得想办法让他们记住你。”

独立站运营高手张薇则把Prime Day当成了“拉新”的机会。她在亚马逊店铺设置“领独立站优惠券”的弹窗, Prime Day期间独立站新增了2000个客户,“这些客户不依赖亚马逊,抗风险能力更强。”

还有卖家玩起了“会员日专属赠品”。李明在Prime Day买蓝牙耳机的客户, 送定制耳机套,成本只要2美元,但客户好评率从85%涨到98%。“赠品比折扣更能打动客户,他们觉得你用心了。”

Prime Day不是终点, 是中场战事

7月12日Prime Day落幕,但卖家的战斗还没结束。李明在复盘会上说:“日本站的经验告诉我们, 选品要贴近当地需求;王磊的ACOS事故提醒我们,广告防护不能少;张薇的独立站策略证明,流量要多元化。”

Prime Day就像一场期中考试,考的不是销量,而是卖家的应变能力。那些只会打价格战、 依赖亚马逊流量的卖家,会被淘汰;而那些懂得分析数据、保护利润、布局多元渠道的卖家,才能笑到再说说。毕竟跨境电商的赛道还很长,Prime Day只是其中的一个弯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