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第一大卖真的要因寒气逼人而倒闭了吗

日入160万美元也撑不住 亚马逊美国站TOP1卖家突然清算

2022年秋天跨境电商圈炸开一条消息:常年霸占亚马逊美国站第三方卖家榜首的Pharmapacks,母公司Packable向美国法庭申请破产保护,紧接着就是裁员、清算,创始人悄悄离职。这家日均净收入还能稳定在160万美元的“巨无霸”,怎么突然就撑不住了?

更让人唏嘘的是 就在倒闭前几个月,Packable还在雄心勃勃规划上市,预测2024年销售额要冲破13亿美元。谁能想到,上市梦碎的代价,竟是整个业务的崩塌。跨境卖家们看着这则新闻,背后发凉——连日入百万的“老大”都倒了中小卖家的日子该怎么过?

寒气逼人!亚马逊第一大卖也要倒闭了
寒气逼人!亚马逊第一大卖也要倒闭了

从布朗克斯区药店到亚马逊榜首,他的扩张梦为何碎在2022?

Packable的故事,曾是个标准的“美国梦”。2010年, 它从纽约布朗克斯区一家小药店起步,后来转向线上,把药品、美妆、家居卖到亚马逊、eBay、沃尔玛十几个平台。靠着疫情红利, 它一路狂奔:2015年营收7000万美元,入选美国INC 500强增长最快企业;2017年冲到1.6-1.7亿美元;2018年干到2.7亿美元;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显示,直到2021年9月,它还是亚马逊美国站评论数最多的第一大卖家,累计评论超120万条。

那时候的Packable,简直是行业标杆。它搞了个“轻资产”模式:不囤货, 有订单再从供应商处下单;用软件跟踪对手定价、优化评论;和Sealed Air合作搞I-Pack系统,精准测量物品装箱,省物流成本。看着这些操作,谁都觉得它“稳了”。可谁能想到, 2022年画风突变——增长突然放缓,库存积压,采购订单延迟,扩张的翅膀还没展开,就被全球经济寒流冻僵了。

融资断粮:SPAC上市失败, 曾经的投资人如今不愿伸手

Packable的倒下最先栽在“钱”上。2021年9月, 它宣布和SPAC公司Highland Transcend Partners合并上市,准备圈一笔钱继续扩张。那时候,SPAC市场正火,投资人抢着给电商项目送钱。可2022年开年, 全球通胀飙升,美联储加息,SPAC市场直接“熄火”——7月,SPAC IPO数量五年内首次“清零”。

Packable的上市计划,就这样卡在半路。更麻烦的是投资人态度变了。疫情时资本追捧“增长优先”;现在他们盯着“利润和现金流”。Packable账上看着有钱, 可营销、仓储、管理成本吃掉了一大半——2021年财报显示,近一半收入花在销售分销上,20%用在仓储管理上。说白了它一直在“烧钱换规模”,可投资人现在不买账了。

Packable紧急找过内部和外部融资,但没人愿意伸手。CNBC报道,它在给员工的通知里无奈地说:“没有可行的融资选择,只能清算所有抵押品,关闭业务。”曾经跟着它赚钱的投资机构,比如凯雷集团、富达,如今都选择了沉默。这大概就是资本市场的现实:潮水退去时最先裸泳的,往往是那些冲在最前面的人。

投资者“退潮”:电商光环不再, 资本不再为规模买单

其实从Packable融资失败,能看出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风向变了”。2020年疫情时 线上消费爆发,跨境电商成了香饽饽,资本追着投;可2022年,全球通胀高企,消费者捂紧钱包,电商增速放缓,资本立刻变得挑剔。

安克创新2022半年报的数据, 和Packable形成鲜明对比:营收58.87亿,净利5.76亿,现金流健康。这或许就是投资人现在想看的——“不是你卖得多,而是你赚得多,钱还稳”。Packable的悲剧在于,它还在用疫情前的“增长逻辑”说服资本,却忘了市场早就变了。就像任正非在内部讲话里说的:“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可Packable似乎没听懂这句话。

供应链的“绞杀”:库存缺货、 采购延迟,扩张被捆住手脚

如果说融资是“急性病”,那供应链就是Packable的“慢性病”。早在2022年初, 它就在投资者报告里提到:“全球供应链困局导致库存大面积缺货、采购订单和新客户入驻延迟。”这话听着轻描淡写,实则是给业务判了缓刑。

跨境电商最怕什么?库存积压和断货。Packable主打“轻资产”,看似灵活,可一旦供应链出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崩。供应商那边,原材料涨价、交货延迟;物流这边,海运费涨到天价,FBA仓储费一涨再涨。它之前靠“有单再下单”省下的库存成本,全被供应链的“坑”填了进去。更麻烦的是 消费者支出一降再降,库存周转慢得像蜗牛——沃尔玛、塔吉特这些零售巨头都在打折清库存,Packable的货压在仓库里卖不动,钱就更紧张了。

2022年上半年, 亚马逊FBA费用连涨三次中国卖家们叫苦不迭,Packable也没能幸免。它想靠技术优化物流, 比如用I-Pack系统省装箱成本,可这点省下的钱,根本抵不上供应链和物流的“双重暴击”。扩张计划被迫搁浅,现金流进一步吃紧,倒闭的种子,其实在供应链危机爆发时就已经种下了。

仓储物流成本高企, 技术优化也填不上利润的窟窿

说到供应链,就不能不提跨境电商的“物流之痛”。Packable的案例里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它和Sealed Air合作的I-Pack系统,按道理讲能精准测量物品尺寸,用最合适的箱子装货,省物流成本。可其实吧,在FBA费用暴涨、海运费高企的2022年,这点“技术优化”显得杯水车薪。

数据显示, 2022年上半年,亚马逊美国站FBA仓储费平均上涨了15%-30%,大件商品涨幅更夸张。Packable主营的药品、美妆、家居产品,不少属于“大体积低重量”,仓储成本一高,利润直接被削薄。再加上美国港口拥堵、卡车司机短缺,货物从中国到美国的时间从30天拉长到60天物流成本翻倍。技术能提升效率, 却改变不了“成本高企”的大环境——这大概就是很多卖家的困境:单点优化做得再好,也扛不住行业系统性风险。

高通胀下的“消费者罢工”:钱包缩水, 非必需品成“奢侈品”

Packable倒下的另一个深层原因,藏在消费者的钱包里。2022年,美国通胀率冲到40年新高,食品、燃料价格涨得离谱,普通家庭的钱包被掏空。梅西百货在

消费信贷数据也印证了这点:美国消费者信贷数量急剧放缓, 实际工资暴跌,经过几个月“透支消费”后他们撑不住了。Packable的产品里除了药品,大多是美妆、家居,这些品类在消费者“捂钱包”时首当其冲受冲击。它的日均160万美元收入, 看着很美,可其实吧,很多订单来自疫情时期的“报复性消费”,一旦潮水退去,销量断崖式下跌,只是时间问题。

更麻烦的是零售巨头们都在降价清库存。沃尔玛、塔吉特把服装、家居打对折卖,Packable作为第三方卖家,价格根本拼不过这些“大玩家”。它想靠产品评论多、评分高留住老客,可当消费者连日用品都要比价时“好评”的吸引力直线下降。高通胀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所有卖家喘不过气,而Packable,恰好站在了石头最重的地方。

沃尔玛、梅西百货都在降价,亚马逊卖家能撑多久?

说到消费者支出收缩,有个现象特别扎心:连零售巨头都在降价求生,中小卖家该怎么办?2022年二季度, 沃尔玛库存激增21%,被迫启动“全国性打折”;梅西百货下调全年利润预期,CEO说“消费者对价格异常敏感”。这些信号,对亚马逊卖家来说不是好消息。

Packable的产品结构和这些零售巨头有重叠, 美妆、家居、个人护理,都是消费者会优先砍掉的品类。当沃尔玛用供应链优势把价格压到低,亚马逊卖家要么跟着亏本卖,要么直接躺平。Packable选择了前者——它想靠“多平台布局”对抗, 后来啊在eBay、Target等平台同样遭遇“价格战”,到头来陷入“卖得多、亏得多”的死循环。这或许就是高通胀下卖家的宿命:没有供应链优势,没有价格壁垒,只能在“降价”和“不卖”之间二选一。

利润还是规模?Packable的“规模执念”埋下倒闭伏笔

回头看Packable的决策,最致命的或许是它对“规模”的执念。从2015年入选INC 500强开始, 它似乎就陷入了“营收至上”的陷阱:2018年营收2.7亿美元,2021年冲刺上市时又把2024年目标定到13亿美元。为了这个目标,它不计成本地投营销、扩仓储、进新平台,却忘了问自己:赚钱了吗?

任正非在“寒气逼人”的讲话里强调:“不能仅看销售收入,要看利润和现金流。”这句话戳中了Packable的痛点。2021年财报显示,它的销售和分销成本吃掉近一半收入,仓储管理又占20%,算下来净利润薄得像纸。可它还在扩张——以为只要规模够大,就能熬过冬天却不知道“现金流”才是冬天的“柴火”。没有柴火,再大的房子也会被冻塌。

对比安克创新,就能看出差异。安克2022半年报里营收58.87亿,净利5.76亿,现金流充裕。它没盲目追求规模,而是深耕技术、做高附加值产品,把“利润”和“现金流”放在第一位。Packable的悲剧在于,它把“做大”当成了目标,却忘了“活下去”才是前提。

安克创新逆势增长:现金流健康的卖家, 才能活到再说说

Packable倒下后很多卖家开始反思:到底该学它“猛冲”,还是学安克“稳健”?安克创新2022年的数据,或许能给出答案。上半年营收58.87亿, 同比增长9.62%;净利5.76亿,同比增长41.02%;扣非净利3.06亿,也保持了增长。更关键的是它的现金流健康,让同行羡慕。

安克的策略很简单:不做“大而全”,做“小而美”。它专注充电设备、 智能家居等高利润品类,靠技术壁垒提价;不盲目铺货,而是深耕产品,把好评率和复购率做起来;FBA费用涨了它就优化产品尺寸,降低仓储成本;物流慢了它就提前备货,缩短交货期。这些细节,看起来不起眼,却让它在“寒气”中还能增长。

Packable的问题恰恰相反:它什么都想要——平台要多、 品类要多、营收要多,后来啊什么都做不精。当危机来临时安克有“护城河”,Packable却只有“空架子”。这大概就是“寒气”下的生存法则:不是跑得最快的赢,而是能扛冻的赢。

“寒气”真的只是外部原因吗?卖家该反思的三个问题

看到Packable倒闭, 很多人把责任推给“寒气逼人”——高通胀、供应链、融资难。可细想一下这些外部因素,为什么没让安克创新倒下?为什么有的卖家还能逆势增长?或许,“寒气”只是借口,真正的问题,藏在卖家的战略里。

第一个问题:你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Packable把货铺在亚马逊、 eBay、Target十几个平台,看着分散风险,实则“东方不亮西方也不亮”——当所有平台都在涨费用、压价格时它根本无处可逃。反观安克, 虽然也多平台布局,但核心产品、核心资源还是集中在一两个优势平台,把“根据地”做扎实再图扩张。

第二个问题:你是在“卖货”还是“做品牌”?Packable的产品大多是白牌,靠价格和评论竞争,没有用户忠诚度。一旦消费者开始砍价,它就只能跟着降价。而安克有自己的品牌,用户愿意为“品质”和“信任”付费,哪怕价格高一点,也愿意买。品牌就像“护城河”,能让卖家在价格战中少流血。

第三个问题:你的“现金流”能撑多久?Packable日均160万美元收入,却主要原因是成本高、融资断,活不过几个月。反观有些中小卖家,营收不高,但现金流健康——不囤货、不压货、账期短,哪怕利润薄,也能慢慢熬。任正非说“活下来是最主要的纲领”,这句话对卖家不是鸡汤,是生存指南。

别把所有鸡蛋放亚马逊篮子里 多平台布局不是“选择题”

提到多平台布局,很多卖家会问:“亚马逊都做不好,还敢做其他平台?”可Packable的教训告诉我们,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亚马逊上,风险太大。2022年亚马逊FBA三连涨, 封号潮余波未平,卖家们应该意识到:单一平台依赖,就像把房子盖在沙滩上,潮水一来就塌了。

多平台布局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不需要像Packable那样铺十几个平台, 但至少要有个“备胎”——比如TikTok小店做内容引流,独立站做私域复购,沃尔玛利用其供应链优势。这样当亚马逊出问题时还有其他渠道能“输血”。当然 多平台布局的前提是“先把亚马逊做好”,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好地基,再盖楼,而不是地基没打好,就到处盖。

精细化运营不是口号,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型

过去跨境电商流行“跑马圈地”——找爆款、铺链接、刷评论,靠规模赚钱。可现在“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了该轮到“精耕细作”登场。Packable的失败, 就在于它还在用“跑马圈地”的思维:拼命扩张,却没想过怎么提升单品的利润和复购率。

精细化运营具体怎么做?可以学安克:用数据分析用户需求, 优化产品细节;做“场景化营销”,让用户觉得“这东西我需要”;维护老客户,通过邮件、社群提高复购率。这些操作看着慢,却能积累“护城河”。Packable要是早点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或许不会倒得这么快。

现金流是“生命线”, 别让营收数字骗了自己

再说说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现金流比营收重要。Packable的日均160万美元听着很美,可算上成本、费用、融资压力,现金流早就“穿帮”了。很多卖家也犯这个错——看着营收涨就高兴,却忘了算“真金白银”的进账。

怎么管好现金流?记住三个原则:不囤货;不压账期;不盲目投资。任正非说“把寒气传递下去”, 对卖家就是把“现金流意识”传递给每个员工——从采购到运营,每个人都要想着“钱怎么进来怎么省出去”。

Packable的倒闭,给所有跨境电商卖家敲响了警钟。寒气确实存在但比寒气更可怕的,是没准备好过冬。平台会变,政策会变,消费者会变,但“活下去”的逻辑永远不变:利润、现金流、精细化运营。把这些做到位,哪怕寒风再大,也能熬到春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