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独立站DTC快时尚品牌纷纷选择在第三方平台加速布局
独立站DTC快时尚品牌突然集体转向第三方平台,这事儿透着点反常。过去几年,这些品牌拼命砸钱做独立站,搞私域流量,怎么现在又回头扎进亚马逊、速卖通的怀抱?难道独立站不好玩了?还是说平台藏着什么独立站给不了的“秘密武器”?
流量见顶, 独立站的“增长幻觉”下
早几年,谁要是做DTC品牌,不搞个独立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出海玩家。SHEIN、ZAFUL这些顶流,从出生起就死磕独立站,硬是把“自建域名”玩成了行业标配。可最近风向变了 SHEIN悄悄在亚马逊开了店,2022年7月Prime Day,它家一套女式泳装居然拿下了“快时尚品类销量最佳37件产品第三名”;PatPat这个童装DTC品牌,2021年一头扎进亚马逊、沃尔玛;连做泳装的Cupshe,也和速卖通牵上了手。这操作,怎么看都透着“回头是岸”的意思。

流量增长突然“踩刹车”
独立站的流量神话,正在破灭。数据服务商Similarweb的数据戳破了真相:2020年同期比, SHEIN独立站流量涨了三倍,2021年底直接掉到两位数增长,到了2022年4月,同比增速只剩8%。这哪是增长啊,分明是爬坡。流量这东西,就像潮水,涨的时候谁都冲得上去,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DTC品牌们过去靠独立站流量狂飙猛进,现在潮水退了突然发现增长没那么容易了。
SKU越多,滞销越多?
快时尚品牌的命根子是“上新快、SKU多”,可这事儿也有反噬。《Good on you》的数据显示, 2022年1-4月,SHEIN美国站上新超过31万款,一季度里30%的产品滞销,相当于一个季度积压近10万款。这些SKU要是乘以量产规模,滞销数字能吓死人。独立站流量跟不上,上新又停不下来库存压得喘不过气,可不就得找平台“清货”吗?平台用户基数大,再滞销的货,总能找到接盘的人。
用户比价,终究逃不过平台
你以为用户在独立站下单是主要原因是忠诚?天真。一位一边做独立站和亚马逊的卖家说:“社媒到品牌独立站的用户,再说说还是会去平台比价,再决定买。”平台就像个大卖场, 用户习惯货比三家,哪怕你在独立站吹得天花乱坠,价格高一点,服务差点,转头就去了亚马逊。这种“比价惯性”,独立站根本挡不住。
平台“清货”还是“种草”?定价策略背后的算盘
有意思的是 这些DTC品牌在平台和独立站上的定价,玩起了“两级分化”。SHEIN独立站上13美元以内的产品是主打,超过20美元的很少;亚马逊店铺呢?20美元以上成了主力,同一件产品,亚马逊价格能比独立站高出一大截。这操作,到底是想干嘛?清货还是想提升品牌形象?
独立站“低价人设”, 平台“高端试探”
一位做户外运动服饰的卖家点破了真相:“独立站是做品牌,得撑住业绩,一旦打上‘低价卖货’的中国卖家标签,品牌就很难拉起来了。”他亚马逊和独立站出单比例7:3,平台卖低价,靠走量;独立站卖高价,撑品牌。SHEIN也是这路数,独立站走低价快时尚路线,亚马逊试探高价位,想看看用户愿不愿意为品牌买单?
PatPat的“清仓vs新品”
PatPat更直白。亚马逊店铺类目栏直接标“夏季大促”“大清仓”,独立站呢?有“新品”“联名款”,还有“亲子款”“小童”“大童”细分。这哪是同一个品牌?分明是两个团队在干活。亚马逊就是“清货场”,卖不完的、过季的往里扔;独立站是“秀场”,新品、联名款、细分人群,一个不落。这策略,挺务实但也透着点无奈——平台终究是“清货担当”。
加价倍率:平台“狠赚”, 独立站“薄利”
中信证券的冯重光说得更直白:亚马逊主要服务中产,服装加价倍率至少5-7倍;独立站做快时尚,2倍左右就能撑住。这差距可不是一般大。平台佣金高、物流贵,不把价格拉上去,怎么赚钱?独立站没这些成本,低价走量,反而能跑通。所以SHEIN在亚马逊敢卖高价,就是赌用户认品牌,愿意为“平台服务+品牌溢价”买单。
物流与服务的隐形门槛,平台用户到底为谁买单?
为什么SHEIN在亚马逊能卖高价?Prime会员的“服务依赖”是关键。对比SHEIN独立站8-14天的物流时效, 亚马逊Prime会员买带Prime标志的产品,第二天就能收到,还能免费退货。这种“即得满足感”,独立站给不了。用户在平台买的不是产品,是“省心”。
Prime会员:高消费力的“铁粉”
Kantar的零售主管Rachel Dalton说Prime会员消费水平高于美国消费者均值。说白了亚马逊用户更有钱,也愿意为服务付钱。SHEIN在亚马逊定价高,就是瞄准这群“高价值用户”。他们不差钱,差的是时间——能第二天收到的货,谁愿意等两周?
物流时效:独立站的“硬伤”
快时尚讲究“上新即火”,可独立站的物流太拖后腿。SHEIN独立站8-14天的时效,用户等得起吗?等到了可能早过季了。亚马逊的FBA物流、Prime次日达,把“时效焦虑”解决了。用户买快时尚,图的就是新鲜,物流慢了再好的设计也白搭。平台这块“基建”,独立站短期内真比不了。
佣金成本:平台“吸血”,但收割快
平台佣金高得吓人。亚马逊服装类目佣金17%,20美金的产品,3.4美金就没了。速卖通、Wish这些平台,服装佣金也处在“金字塔尖”。用Shopify建站,月租、交易费、主题费、收款费加起来可能都没平台佣金高。可即便这样,卖家还是扎堆进平台——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收割快。平台用户基数大,转化率高,哪怕利润薄,订单量上来总比独立站干等着强。
资本降温后的战略转向, 从“烧钱换增长”到“多渠道求生”
2020年那会儿,快时尚DTC品牌是资本宠儿。2020年8月, SHEIN完成E轮融资,估值150亿;同年9月斯达领科A轮3亿;2021年3月,Cupshe超亿融资……投行、基金、PE扩建出海部门,生怕错过下一个SHEIN。可现在画风突变。
SHEIN估值“缩水30%”, 资本不再狂热
彭博援引私人投标数据,SHEIN股东正考虑在IPO前套现,报价较4月的1000亿美元估值缩水30%。2020年SHEIN销售额增长250%,2021年放缓至60%,增速腰斩。资本看的是增长,增速下来了估值自然掉。DTC品牌们突然发现,光靠独立站“烧钱换增长”行不通了得找新出路。
融资环境变冷, “多渠道”成救命稻草
宿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吕舟达回忆,2020年6月-2021年6月,跨境电商行业“疯了”,投行、基金、PE扩建出海部门。可现在?冷多了。融资难,就得靠自己造血。平台渠道虽然利润低,但现金流快,能“救命”。PatPat联合创始人高灿说布局亚马逊、沃尔玛,是为了“触达平台忠实用户”,转化还高于独立站。说白了就是“活下去”比“撑门面”重要。
品牌卖家的“务实转向”
过去做DTC品牌,谁不追求“高品牌溢价”?现在不一样了。一位卖家说:“独立站是做品牌,平台冲销量,两手都得抓。”资本降温后品牌们开始务实——独立站搞品牌沉淀,平台冲销量、清库存,两手抓两手硬。这种“双轨制”,成了当下最现实的选择。
未来:互补还是内卷?平台与独立站的关系博弈
那平台和独立站,到底是竞争还是互补?亚马逊全球开店客户总监龚恩泽说:“竞争关系远小于渠道互补。”这话听着有道理,可真扎进去做,才发现“互补”没那么简单。
流量外溢:平台承接独立站“漏网之鱼”
独立站流量见顶,用户流失了怎么办?平台成了“接盘侠”。SHEIN在亚马逊卖高价,就是在承接独立站外溢的高消费用户。这些用户可能在独立站看了货,没买,转头去平台比价下单。平台就像个“流量缓冲带”,把独立站漏掉的订单捡起来虽然利润低,但总比丢了好。
竞争内卷:平台成了“红海中的红海”
可平台也不是好混的。2021年10月底,亚马逊服装接棒家居,成了第一大品类,卖家数量爆炸。DTC品牌进去,不仅要和子不语、赛维这些原生服装大卖拼,还要和同类DTC品牌卷。SKU同质化、价格战,平台内卷起来比独立站还狠。SHEIN在亚马逊卖高价,能行得通,是主要原因是它有品牌背书;小品牌进去,大概率被“卷死”。
长期主义:独立站的“用户数据”才是护城河
短期看, 平台能冲销量、清库存;长期看,独立站的“用户数据”才是护城河。品牌在独立站能沉淀用户行为、偏好,做精细化运营;平台呢?用户数据被平台攥着,品牌拿不到。所以聪明的品牌都在搞“平台+独立站”——平台冲流量、卖货,独立站做品牌、攒用户数据。Tunai就是这么干的,把平台流量引到独立站,形成“飞轮效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