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我国铁路、港口延误频发,物流时效堪忧

港口延误:一场让跨境卖家“心慌慌”的持久战

最近跟做亚马逊的朋友聊天 对方吐槽说:“现在发个货比谈恋爱还累,你永远不知道集装箱会给你整什么新花样。”这话听着像玩笑,但细想全是泪。港口延误这事儿, 早不是新鲜事,可2023年这波“堵车潮”,硬是把跨境物流变成了“薛定谔的时效”——你永远猜不到你的包裹会卡在哪个港口,会多等半个月还是一个月。

从苏伊士到安特卫普,全球港口为何集体“堵车”?

说到港口拥堵,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疫情后遗症”,但这事儿真不能全甩锅给病毒。2023年9月, 德国汉堡港的罢工闹得沸沸扬扬,5万个集装箱堆在码头动弹不得,工会跟港口管理局扯了半个月皮,再说说还是没谈拢。你说这跟疫情有啥关系?分明是人手不够加上管理混乱。以色列海法港更绝, 30%的进口货物得走苏伊士运河,后来啊红海局势一紧张,船直接绕好望角,时间多出一倍,集装箱在港口堆成了“小山”。欧洲那边也没好到哪去,安特卫普港的延误报告显示,9月到港船只平均等7天才能卸柜,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大量铁路、港口面临延误,物流时效不容乐观
大量铁路、港口面临延误,物流时效不容乐观

更讽刺的是一边是港口堆满货等不到卸货,一边是卖家急着补货却订不到舱位。深圳某做3C产品的卖家李明告诉我, 他8月发的货本来应该9月中旬到德国,后来啊主要原因是鹿特丹港拥堵,硬是拖到10月初,刚好赶上当地电商促销季结束,库存积压了30多万。你说这事儿能怪谁?怪疫情?怪罢工?还是怪港口规划压根没考虑到这种极端情况?

数据说话:延误不是“有时候”, 而是“常态”

别以为“延误”是小概率事件,行业数据早就暴露了这个问题。2023年第三季度, 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集装箱运输指数显示,全球前十大港口中,有8个港口的平均船舶延误时间超过5天其中洛杉矶港甚至达到了8.5天。中远海运内部数据更吓人, 2023年1-9月,其欧洲航线准班率只有62%,比2021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你发10个集装箱,有3个以上会迟到。

具体到国内,情况也不乐观。宁波港2023年9月的船舶平均等泊时间达到72小时 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30%;青岛港因台风影响叠加港口作业效率下降,9月中下旬有近200艘船舶滞锚等待,最长等了10天。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跨境卖家的资金被压在物流环节,是消费者对店铺的差评,是整个供应链的“肠梗阻”。

卖家故事:一个集装箱的“奇幻漂流”

讲个真事。杭州某服装品牌王经理,2023年8月通过宁波港发了一柜冬季羽绒服,目的地是波兰马拉舍维奇。当时跟货代承诺的是30天到港,后来啊呢?集装箱在宁波港等了5天才装船, 到了鹿特丹港又堵了7天好不容易卸了货,铁路运输又主要原因是波兰边境口岸拥堵卡了5天再说说整整40天才到马拉舍维奇仓库。更惨的是 到货时波兰气温已经回升到15℃,羽绒服根本卖不动,30万的货砸在手里王经理直接亏了12万。

这种故事在跨境圈太常见了。有人会说“提前备货不就行了?”可提前多久算提前?备多了压库存,备少了又怕断货,左右都是坑。深圳某家居用品卖家张薇2023年Q3尝试提前两个月备货, 后来啊主要原因是盐田港延误,货还是晚了半个月到,错过了美国返校季的爆发期,销售额比预期少了40万。她说现在发货就像“赌石”,你永远不知道里面的“绿”还是“砖”。

铁路运输:中欧班列的“甜蜜负担”

比起海运的“堵”,铁路延误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中欧班列号称“钢铁驼队”, 速度比海运快,成本比空运低,本该是跨境卖家的“救星”,可2023年这波操作,硬是把“救星”变成了“负担”。

铁路延误的“锅”,该由谁来背?

2023年9月, 郑州至汉堡的中欧班列出现大面积延误,原因让人啼笑皆非——白俄罗斯-波兰段的铁路系统升级,本来计划3天完成,后来啊拖了10天。更离谱的是升级完成后又主要原因是信号不兼容,又有20多趟列车滞留边境。你说这算谁的锅?铁路部门说“设备升级是必要的”,卖家却骂“能不能提前规划好别临时搞?”

人为因素也不能忽视。重庆某物流公司负责人透露, 2023年7月他们有一班列主要原因是铁路调度员操作失误,在阿拉山口口岸滞留了4天导致整趟班列延误。这种“低级错误”不是个例, 2023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因人为操作导致的延误占比达到了15%,比2022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效率没提上去,问题倒是一堆,难怪有人说“中欧班列的‘快’,是理想中的快”。

从郑州到马拉, 一条铁路线上的“时间差”

具体到线路延误,数据更扎心。2023年第三季度, 中欧班列各主要口岸的延误情况:郑州口岸平均延误5-7天主要是查验环节严格;义乌口岸因回程空箱不足,延误时间高达15-20天;成都口岸虽然延误时间短,但到马拉舍维奇后铁路转运又得卡5-7天算下来全程还是得35天以上。

西安陆港的情况稍微好点, 2023年9月电商货延误15天到口岸,口岸拥堵5天回程正常,全程25天左右。但卖家们并不买账:“海运虽然慢,但至少时间可控,铁路这玩意儿今天说延误就延误,谁受得了?”有卖家算过一笔账, 原本铁路比海运能节省10天时间,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延误,实际只节省了3天但成本却比海运高了20%,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多式联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人会说“那多式联运呢?铁路+海运,总该灵活点?”后来啊呢?2023年8月, 深圳某公司尝试通过“海运+铁路”的方式发往德国,集装箱先到宁波港,再转中欧班列,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宁波港拥堵,集装箱在港口等了7天才装船,到鹿特丹后又主要原因是铁路衔接不上,又等了5天全程耗时42天比纯海运还慢5天。卖家吐槽:“多式联运就像‘接力赛’,每个环节都想‘偷懒’,再说说谁都没跑赢。”

物流时效危机:跨境电商的“生死时速”

港口和铁路延误,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跨境卖家。物流时效一拖再拖,资金周转、库存管理、客户体验,全乱套了。这已经不是“效率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备货攻略:提前多久才算“平安”?

面对延误,卖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提前备货”。可提前多久才算平安?2023年深圳某3C类卖家陈浩的做法值得参考:他根据过去3个月的销量数据, 设定了“动态平安库存”——热销品保持45天库存,普通品保持30天新品保持15天。一边, 他会把物流时间分成“理想时间”“正常时间”“延误时间”三档,理想时间25天正常时间30天延误时间按40天算。2023年Q3, 虽然经历了宁波港延误7天、铁路延误5天的情况,但他的库存周转率只下降了5%,比行业平均低了15个百分点。

但提前备货也有风险。上海某服装品牌2023年7月提前两个月备了10万件夏季服装, 后来啊主要原因是青岛港延误15天到货时当地已进入9月,气温骤降,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亏了20多万。所以说“备货”这事儿,就像走钢丝,多了压资金,少了怕断货,得在“平安”和“成本”之间找平衡。

成本飙升:延误背后的“隐性账单”

除了库存成本,延误还会带来一堆“隐性账单”。先说说是仓储费, 集装箱滞留在港口,每天会产生100-200美元的滞港费,2023年9月宁波港有集装箱滞留20天光滞港费就花了4000美元,相当于一票货利润的30%。接下来是罚款,亚马逊FBA卖家如果货物超时入库,每件货要收5美元罚款,一柜5000件就是2.5万美元。再说说是客户流失, 2023年第三季度,某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因物流延误导致的店铺差评率上升了25%,复购率下降了18%。

更可怕的是物流成本本身。2023年中欧班列的平均运费比2022年上涨了35%, 海运费虽然跌了点,但加上滞港费、罚款,总成本反而比2022年高了20%。有卖家算过原来发一个40尺集装箱到欧洲,总成本1.5万美元,现在得2万美元,利润直接被砍掉一半。

突围之路:除了等待,还能做什么?

面对这场“物流持久战”,总不能干等着吧?一些有远见的卖家已经开始尝试“自救”。深圳某家居用品品牌2023年8月放弃了传统的“海运+铁路”模式, 改用“空运+海外仓”组合,虽然成本高了20%,但时效从30天缩短到7天客户满意度提升了40%,销量反而增长了15%。当然 不是所有卖家都能负担空运成本,但“海外前置仓”是个不错的选择——提前把货发到目的国的海外仓,虽然库存压力大,但物流时效有保障。

还有些卖家在玩“分散风险”。杭州某3C公司2023年Q3一边对接了3家货代, 分别走宁波港、上海港、青岛港,虽然管理起来麻烦,但避免了“一棵树上吊死”。9月宁波港延误时他们及时把货物转走上海港,全程只延误了5天损失降到最低。

说到底, 港口和铁路延误不是单靠卖家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港口、铁路、货代、卖家一起“破局”。港口能不能提高作业效率?铁路能不能优化调度?货代能不能提供更透明的物流跟踪?卖家能不能优化库存管理?这些问题解决了物流时效才有希望“堪忧”变“可控”。但现在跨境卖家能做的,还是那句老话——多留一手,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