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为何成了众人向往却又难以跨越的“围城”
围城内外:跨境电商的热望与困局
跨境电商像个热闹的集市, 城外的人挤破头想进去,城里的人却总想着怎么出来。2021年还被吹捧成"人手一个"的独立站,如今成了不少大卖的拖累。深圳某大卖去年裁员两千人,今年又传要降薪,m4带头降薪40%,逐级递减到m1的10%。有员工私下吐槽,公司就是被独立站业务亏本,连赚钱的业务线都成了"躺输"。这哪是风口,分明是坑口。
城外旌旗:巨头入场与新兴市场的狂欢
城外的人只看到旌旗招展,杀气腾腾。TikTok电商2023年3月在印尼的营收高峰期七八百万美元, 低谷期也有三四百万,英国市场却只有几十万美元徘徊。同样的平台,不同的命运,像极了跨境电商的冰火两重天。晚点发文说TikTok电商上半年GMV超10亿美元, 未来五年目标4700亿美元;拼多多紧跟着在9月1日上线跨境电商平台,直奔北美而去。这些巨头们踩着风火轮入场,中小卖家却得琢磨自己能不能跟上这趟车。

新兴市场倒是传来不少好消息。Jumia 2023年8月发布的Q2财报显示,订单总数、季度GMV和营收都实现了两位数同比增长。越南市场稳定在每日100万美元以上,泰国能达到150-200万美元。这些数字像一剂强心针,让城外的人更眼馋了。Jumia中国区总经理Jason说:"从去年年底开始, 购买力明显回来了今年环境艰难还能取得这个成绩,很不容易。"可转头看看欧美, 美国2023年6年通胀率9.1%,创1981年11月以来新高,消费者更关注20美元以下的便宜商品,58%的Prime Day订单售价低20美元,超过100美元的只有5%。这哪是增长,分明是消费降级。
城内困境:成本高企与风险暗涌
城内的人却是一地鸡毛。亚马逊一年涨三次FBA配送费,卖家怒吼:"凭啥美国通胀要中国卖家买单?"有人刚逃离亚马逊的虎口,又进了独立站的狼窝,惨遭资金冻结,连哭都没地方哭。Shein这位"时尚一姐"也遭遇水逆, 2023年初估值还高达1000亿美元,4月就传投资人要以70%折价出售股份。这哪是增长,分明是高处不胜寒。
大卖们日子不好过中小卖家更难。宁波万德福塑胶工贸的老板Mandy尝试过亚马逊, 基本没赚到钱,后来集中资金搞B2B业务,她说:"今年现金流很重要。"还有多少卖家只会用选品工具拍脑袋进货, 或者靠代选品服务把跨境电商当炒股操作,后来啊钱没赚到,反被服务商割了韭菜,做了杀猪盘的接盘侠。义乌卖家以一站式集货能力闻名, 能把迪斯尼的帽子、围巾、玩具全包了可普通卖家连一个类目都做不明白,还想着赚差价,做梦呢。
分化加剧:从普涨到结构性增长
跨境电商早就不是"大河水漫小河流"的时代了。阿里巴巴国际站行业端负责人秦奋说行业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增长,有人欢喜有人忧。B2C和B2C冰火两重天B2C主要原因是囤货风险和成本双高,越来越难做。数家B2C电商平台的财报都差强人意, B2B却相对好过Alibaba.com平台2023年中小企业交易额同比增长16%,超出市场预期。
类目分化更明显。疫情初期的防疫物品、"宅经济"退潮后新能源、建材、汽摩配成了新主角。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新能源商家一年间从4000家增加到1万多家,欧洲采购新能源同比增长一倍。家具及其零件出口却从2022年18%-70%的增幅,跌到2023年前7个月仅微增0.4%。大时尚行业也疲软,Shein的估值暴跌就是信号。平台方面 Shopee、Lazada从2021年开始停止烧钱,Shopee甚至关停了上线四个月的法国站。这哪是普涨,分明是赢家通吃。
新中间商的挑战:能力与风险的博弈
以前大家都说跨境电商要去中间化,自己当中间商赚差价。可真成了新中间商,才发现哪有那么容易。秦奋说卖家核心能力不只是储货,还要帮客户做整体方案设计,还要系统对接上游工厂。这需要搭建营销、服务、供应链团队,哪是拍脑袋就能干的事。
从上游看,很多卖家找工厂一件代发,后来啊工厂摸清套路自己上场卖货,反成竞品。如何和供应链建立利益共同体,是门大学问。从下游看,成了新中间商,客户的投诉、当地政府关系、商品平安维修环保责任都来了。文鼎海外仓福州总经理姚俊杰算过一笔账:亚马逊上300美元的空调, 不包安装,找加拿大师傅要再花300美元,消费者实际成本600美元。没有海外服务能力,能替代当地中间商吗?
新能源全屋设备更是全程能力的试金石。终端买家要测算房屋面积、看设计图纸、咨询安装细节,还要售后维修质保。没有这些能力,高附加值订单只能眼睁睁看着溜走。福州有个三人团队,2021和2022年每年只忙半年,剩下半年雷打不动旅游。凭什么?两个老板是美籍华人,懂美国华人需求,抓准购物节点,喝头啖汤就走。人家不贪心,货卖完就收手,这才是真本事。
突围方向:找准定位,打造体系能力
行业变了卖家得跟着变。秦奋说:"从高速增长走向结构性增长,要快速找到定位,调整自己。"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分化阶段,与其跟风追风口,不如琢磨自己适合什么。B2B相对稳,像宁波万德福那样集中资金搞B2B,比在B2C里硬撑强。义乌卖家靠一站式集货能力,把小商品生意做到全世界,这就是差异化。新能源类目增长快,但要求高,得有全程服务能力,否则只能看着别人吃肉。
平台也得跟上。如果平台不能帮卖家构建服务能力,未来竞争肯定吃亏。DTC不再等同于独立站,全渠道布局才是趋势。TikTok电商在英国不如越南,就是没融入当地商业文明,没做好新中间商的铺垫。拼多多9月出海北美,能不能成,得看能不能解决本土化问题,不是光靠补贴就行。
这座围城,想进来的人还会越来越多。巨头们激战正酣,中小卖家在细分领域厮杀,光"小而美"不够,得有真本事。风来了钱好赚,风停了才知道谁在裸泳。2023年跨境电商的分化,就是最好的试金石。你是坚守城内,还是准备出城,或者正在城外打量?想清楚自己的SWOT,找准定位,在什么山上就唱什么歌,这才是正经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