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消费者除了电热毯,还有哪些跨境热销商品值得卖家关注
欧洲的冬天越来越难熬了。天然气价格翻倍, 电费上涨35%,英国每户家庭能源账单预计超3000欧元——这些数字像针一样扎在欧洲消费者的钱包上。有人开始盘算, 与其开着暖气让整个屋子暖烘烘,不如买个电热毯暖被窝;有人发现,热水瓶比电热毯更省电,但烧水壶的能耗又成了新的问题。在这场“精打细算的冬季生存战”里 跨境卖家们嗅到了商机:电热毯只是开始,那些能帮欧洲人“抠”出温暖、省出效率的商品,正在悄悄改变跨境选品的逻辑。
取暖设备细分市场:从“整体升温”到“局部加热”
电热毯的走红,本质是欧洲消费者取暖策略的转变——从“全屋供暖”转向“局部精准加热”。这种转变背后是能源账单的压迫感。德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8月的数据显示, 72%的家庭计划将冬季暖气温度调至20℃以下而去年这一比例只有41%。当整屋供暖成为奢侈品,那些能“定点温暖”的小设备就成了香饽饽。
暖脚宝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亚马逊英国站, “USB暖脚垫”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增长230%,某店铺月销超过2000件,用户评论里反复出现“放在办公桌下写论文不冻脚”“比开空调省电太多”。更离谱的是加热围巾, TikTok上#heatedscarf话题播放量破1.2亿次一条带三档调温、充电3小时可用8小时的围巾,在速卖通上能卖到25欧元,比国内同类产品贵3倍,但欧洲消费者愿意为“通勤路上不缩脖子”买单。

还有更细分的——宠物电热毯。英国宠物用品协会2023年9月报告指出, 38%的宠物主表示“能源涨价后不敢给整个屋子供暖,但宠物不能冻着”。浙江义乌某卖家告诉《跨境卖家内参》, 她家的宠物电热毯从9月出口量暴涨300%,客户多为德国、法国的宠物用品连锁店,“他们甚至要求印上‘节能认证’标志,毕竟欧洲人现在买什么都看能耗表。”
节能家居:省下的电费就是赚到的“隐形收入”
取暖设备解决“当下冷”,节能家居解决“长期贵”。欧洲消费者现在买东西,先算的不是“多少钱”,而是“能省多少钱”。这种“省电思维”,催生了一批黑马产品。
智能温控插座就是其中之一。德国电商平台Otto上, 某品牌智能插座月销超5000件,用户评价里“睡前设好1小时后关闭电热毯,省了20%电费”被高频提及。更夸张的是节能灯泡, 飞利浦一款LED节能灯在法国亚马逊家居品类排名前20,转化率高达12%,比普通灯泡高出5个百分点——欧洲消费者愿意为“每年省下30欧元电费”多付10欧元溢价。
门窗密封条也火了。英国一家卖密封条的店铺老板在TikTok上拍视频:“你家冬天漏风吗?用这个条子贴在窗户缝,暖气流失减少40%,一个月能省15镑。”视频播放量800万,店铺月销从1000件飙到8000件。数据不会说谎:英国能源部2023年7月测试显示, 普通家庭通过门窗密封,冬季取暖费可降低18%-22%。
生活用品升级:用“小改变”对抗“大不便”
能源危机不只影响取暖,还改变了生活习惯。欧洲人开始琢磨:怎么在少用电器的情况下把日子过舒服?这种“低成本舒适需求”,藏着跨境卖家的机会。
保温杯和焖烧杯突然成了“硬通货”。星巴克在欧洲推出的保温杯销量同比激增180%, 但中国卖家的机会在更细分领域——某品牌焖烧杯在德国速卖通上月销3000+,用户评价里“上班带热饭,不用微波炉省电”被点赞1.2万次。有意思的是 保温杯垫也成了爆款,带加热功能的垫子在亚马逊法国站转化率15%,比普通垫子高8%,“冬天喝咖啡不会凉,不用反复加热水”成了核心卖点。
还有保暖内衣的“黑科技升级”。传统秋衣太厚重, 新型石墨烯保暖内衣在意大利电商平台ePrice卖到断货,某深圳卖家透露,这款产品2023年8-10月出口量增长400%,复购率35%,“欧洲人发现,与其穿三件普通衣服,不如穿一件‘科技保暖’,既省电费又省洗衣机费。”
宠物经济:毛孩子的“过冬刚需”不容忽视
欧洲人把宠物当家人, 自己精打细算,也不能委屈毛孩子。宠物取暖用品成了跨境新蓝海,而且客单价比普通产品高30%-50%。
宠物加热垫是基础款。亚马逊德国站, “宠物加热垫”月销超4000件,德国某宠物连锁店采购经理告诉《跨境行业观察》,他们从中国采购的加热垫售价35欧元,比本地同类产品便宜15欧元,但平安性完全通过欧罗巴联盟认证,“欧洲人现在只认‘便宜又平安’,正好是我们的优势。”
更高端的是宠物智能窝。带恒温控制、 活动监测、APP控制的智能窝,在法国速卖通上售价89欧元,月销800件,用户评价里“出门上班自动调低温,省电还实时看狗子状态”成了口碑传播点。数据显示, 欧洲宠物智能用品市场规模2023年预计达28亿欧元,同比增长35%,其中取暖类占比超20%。
卖家策略:别跟风, 要“预判需求”
看到电热毯热销就冲进去,大概率会接盘。真正聪明的卖家,在需求爆发前3个月就开始布局。浙江某家电卖家分享经验:“2022年6月, 我们就注意到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涨了80%,预判取暖设备需求会提前爆发,7月就联系工厂生产电热毯,9月上架时正好赶上需求高峰,利润比同行高20%。”
产品细节也要“本土化”。德国消费者注重平安, 电热毯必须带CE认证和过热保护;法国人喜欢设计感,暖脚宝要做成马卡龙色;英国人讲究实用性,加热围巾必须可机洗。某卖家因没做英式插头适配,英国站退货率高达30%,换了插头后直接降到5%。
内容营销要“讲痛点”。与其说“我们的电热毯多好”,不如拍视频“德国妈妈用暖脚宝给孩子冲奶粉,手不冻了1小时电费才2欧”。TikTok上,跨境卖家用“真实场景+数据对比”的内容,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3倍。
风险提示:警惕“短期红利”陷阱
当然不是所有取暖产品都能火。有些品类看似需求大,实则藏着坑。比如大功率电暖气, 德国2023年10月规定,2000W以上电暖气必须通过更严格的能效认证,认证周期长达2个月,等拿到证时可能需求已经过去了。
价格战也要慎打。电热毯国内出厂价50元, 跨境卖到100元很正常,但有些卖家为了冲量,卖到80元,后来啊利润微薄,还拉低了市场价格。某深圳卖家透露, 他们坚持卖120元,主要原因是“欧洲消费者愿意为‘省电30%’的功能多付钱,拼价格不如拼价值”。
再说说别忘了政策风险。欧罗巴联盟2024年1月起将实施新的能效标签,要求电热毯必须标注“每小时耗电量”,不符合的产品会被下架。提前布局认证的卖家,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未来趋势:从“冬季爆款”到“全年刚需”
能源危机不会马上结束,但消费者的需求会从“应急取暖”转向“长期节能”。那些能“一物多用”的商品,比如可折叠电热毯、太阳能充电暖手宝,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节能生态”。有卖家开始打包销售“节能套装”:电热毯+智能插座+保温杯, 组合价比单买便宜15%,客单价提升50%,复购率也更高。这种“场景化解决方案”,或许才是跨境卖家的终极玩法。
欧洲的冬天很冷,但精明的卖家总能找到温暖商机。电热毯只是开始,那些真正懂欧洲消费者“抠门哲学”的卖家,才能在这个冬天赚到盆满钵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