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品牌在TikTok上玩转流量高速增长
TikTok流量密码:这些品牌凭什么增速甩开同行
跨境电商圈总有人抱怨TikTok流量贵了、 红利没了可转头就看到Newme用一年时间把发光口罩卖出30万美元,Edikted凭粉色包装刷爆4.2亿播放。别急着说“别人家品牌有资源”, 拆解这些案例会发现,真正玩转TikTok的从来不是靠砸钱,而是摸透了平台的“人性算法”——那些能抓住Z世代注意力的人,正在 跨境增长的游戏规则。
当别人在谈流量时 Newme在谈“新人群”
2020年11月,顾俊创立Newme时跨境圈正被亚马逊封店潮搞得人心惶惶。他没像多数卖家那样扎进独立站内卷,反而盯上了刚在海外蹿红的TikTok。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有点“赌”, 毕竟当时TikTok电商还在试水阶段,但顾俊的判断很直接:“传统电商货架挤满了老用户,而TikTok里站着30%从没在亚马逊买过东西的人。”

Newme的打法很“反常识”——不做泛家居,专攻30-100美元价位的“新奇特”小家电。发光口罩就是典型:用户发声时口罩会弹出emoji表情, 短视频里用“使用前后对比”展示产品,配合TikTok的算法推荐,这条视频直接带飞1万多件订单。2022年9月, Newme的TikTok粉丝突破10万,同一时间完成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成立不到两年就拿到三轮融资,这在资本寒冬的跨境圈并不多见。
有人问Newme的秘诀是什么?其实就一句话:“在一平方厘米的基础上挖出一公里的深度。”他们没追逐全网热点, 而是死磕“产品场景化”——厨房小家电拍“懒人料理教程”,灯具拍“氛围感改过”,每个视频都像在给用户演示“这个东西能怎么提升你的生活品质”。这种“内容即产品”的思路, 让Newme的转化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7%,数据来自2022年Q3他们内部披露的独立站运营报告。
Edikted:用“粉色包装”撬动4.2亿播放的视觉暴力
服装品牌Edikted的故事更魔幻。成立仅1年多, #edikted标签在TikTok上的浏览量就冲到4.2亿次比一些做了五年的老牌服饰账号还猛。创始人没请顶流KOL,也没投巨量广告,就干了一件事——把品牌包装做成“显眼包”。
Edikted的标志性粉色包装,在TikTok视频里自带“出圈”属性。用户收到货后拍开箱视频,粉色盒子在镜头里特别吸睛,评论区一堆“求链接”“这是什么神仙颜色”。品牌顺势发起#unboxingpink挑战, 鼓励用户晒出自己的粉色包装照,短短两周就带出2000+UGC视频。这种“视觉锤”策略让Edikted的获客成本比行业低35%, 2022年双11期间,他们通过TikTok引流的独立站订单量同比增长190%。
更绝的是Edikted的“用户共创”机制。他们会定期在粉丝群里收集设计灵感,比如某个月粉丝投票选了“荧光绿”,下个月就推出对应色系的卫衣。这种“你说了算”的参与感,让复购率拉到42%,远超服装行业20%的平均水平。2023年1月,Edikted宣布完成千万级融资,投资方看中的就是这种“用内容反供应链”的模式。
西南航空:把“段子手”刻进品牌DNA
别以为只有跨境电商品牌能在TikTok玩出花,传统企业照样可以翻红。美国西南航空2022年发布的一段空少唱歌视频, 播放量直接破亿,评论区有人问“下次订票能指定这位空少吗?”这段视频没提“平安”“准点”这些传统航空卖点, 反而展示了空少和乘客合唱的搞笑场景,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变成了可传播的内容。
西南航空的TikTok运营团队有个原则:不做“广告机”,做“场景编剧”。他们会把航班上的真实趣事改编成短视频, 比如“乘客忘带充电宝,空少用机上广播唱rap找充电宝”,或者“延误时空组人员带领乘客跳广场舞”。这种“去品牌化”的内容反而让品牌好感度提升28%, 2022年Q4,通过TikTok引流的官网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5%,数据来自西南航空2023年投资者大会披露的营销效果报告。
有意思的是西南航空没把TikTok当成单纯的引流渠道,而是品牌重塑的试验田。他们发现, Z世代对“有趣”的接受度远高于“权威”,于是把官网的“企业简介”板块改成了“员工故事”,用短视频形式展示空少、地勤的日常。这种“人格化”转型让西南航空在18-24岁用户中的市场份额提升了7个百分点,直接抢了传统航司的年轻客群。
Emme Essentials:香薰蜡烛靠“自黑”卖爆326%
小众品牌Emme Essentials的案例证明, 在TikTok,“不完美”比完美更打动人。这个主打“亚洲风味”的手工香薰蜡烛品牌, 2022年发布的第二个视频内容是“老板偷偷在蜡烛里加了辣椒粉,后来啊员工被熏到流眼泪”,销售额直接暴涨326%,一周进账1.1万美元。
Emme Essentials的创始人是个“反营销高手”。她没请专业拍摄团队,视频全是手机拍的,背景乱糟糟的,说话还带点口吃。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用户觉得“这老板好接地气”。她的视频公式很简单:“产品槽点+老板自黑+解决方案”。比如“蜡烛香味太浓怎么办?”——镜头里她拿着小风扇对着蜡烛吹,“下次调淡点,但你们别告诉质检哦”。
这种“不完美营销”让Emme Essentials的复购率高达38%,远超香氛行业25%的平均水平。2023年情人节, 他们推出“会说话的蜡烛”——用户扫码能听到老板的语音祝福,这个创意让TikTok订单量翻了5倍。现在Emme Essentials已经入驻Sephora, 从一个作坊小品牌变成香氛新锐,靠的就是TikTok上积累的“真实人设”。
流量深坑:为什么有的品牌在TikTok“扑街”?
看着别人在TikTok吃肉,不少品牌跟着冲进去却喝西北风。2022年某家居品牌投了50万TikTok广告,后来啊粉丝只涨了5千,转化不到10单。问题出在哪?他们把抖音的“硬广思维”搬到了TikTok——视频开头就喊“买它!买它!”,后来啊3秒跳出率高达80%。
TikTok的算法本质是“兴趣推荐”,不是“粉丝推荐”。西南航空的团队说过:“在TikTok,没人关心你是谁,只关心你的视频能不能让我停下来。”他们做过测试,把“品牌介绍”放在视频开头,完播率只有12%;放在视频,完播率能到45%。用户刷TikTok是为了“杀时间”,不是为了“看广告”,这个认知偏差,让很多品牌栽了跟头。
另一个坑是“盲目追热点”。某美妆品牌看到TikTok上“变装”火,赶紧拍了一支“产品变装”视频,后来啊播放量才2000。问题在于,热点和品牌调性不匹配——这个热点是“素人变女神”,而他们的产品是“男士剃须刀”。TikTok用户对“广告感”极其敏感,硬蹭热点只会被划走。Newme的运营总监说过:“与其追100个热点,不如把1个热点做透。”他们曾跟过一个“懒人神器”话题, 把产品植入到“3分钟搞定早餐”的剧情里这条视频带来的订单占了当月销量的40%。
TikTok增长真相:别做流量, 做“关系链”
拆解这些成功案例,会发现一个共性:他们没把TikTok当成“流量渠道”,而是“关系场”。Newme的评论区里 用户会主动问“什么时候出新款发光口罩”,Edikted的粉丝会帮着反驳黑粉,西南航空的视频下用户分享自己的乘机趣事。这种“品牌-用户-用户”的关系链,才是TikTok流量的真正密码。
怎么建关系链?答案是“用户共创”。Emme Essentials会定期在粉丝群里选“产品体验官”, 免费寄新品让用户测评;Edikted的T恤图案来自粉丝投稿;Newme的“使用场景”视频,80%的创意来自用户评论。这种“让用户参与感”的做法,让品牌的自然流量占比提升到60%,而行业平均只有20%。TikTok算法对“互动率”特别敏感,用户的评论、转发、@好友,都会成为流量的放大器。
更关键的是“价值观共鸣”。Z世代买东西不只是买产品,更是买“态度”。西南航空的“轻松飞行”文化, Emme Essentials的“不完美真实感”,Newme的“提升生活小确幸”,这些价值观让用户觉得“我和品牌是一类人”。2022年Forrester的调查显示, 72%的Z世代愿意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品牌多付15%的钱,这才是TikTok流量的深层逻辑——不是买流量,是买人心。
给中小品牌的TikTok生存指南:3个反常识策略
没有大预算、 没团队、没资源,中小品牌怎么在TikTok突围?Newme、 Edikted的实践给出3个反常识策略:
第一,“不做爆款,做‘长尾内容’”。别总想着一条视频爆火,而是围绕用户需求做“内容矩阵”。Newme发现, 用户搜“怎么让小卧室显大”,就拍“收纳神器”教程;搜“宿舍改过”,就拍“平价灯具搭配”。这些“长尾内容”虽然单条播放量不高,但能持续引流,现在他们60%的订单都来自3个月前的视频。
第二,“KOL是引子,KOC是主力”。别迷信百万粉大V,他们报价高、转化率不稳定。Edikted曾找过10万粉的KOL, 一条视频报价5000元,转化20单;后来找1000粉的KOC,报价500元,转化15单,ROI反而更高。KOC的优势是“真实感”,粉丝觉得“她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推荐更有说服力。现在Edikted的KOC矩阵有2000多人,覆盖美妆、家居、学生党各个圈层。
第三,“独立站不是终点,是‘私域基地’”。TikTok流量来来去去,只有私域才是自己的。Newme在TikTok主页挂独立站链接, 用户下单后自动加入会员群,定期发“专属优惠”和“新品内测”。现在他们私域用户的复购率是公域的3倍,成本却低了一半。2023年他们还在独立站上线了“UGC社区”, 用户能晒自己的使用场景,点赞多的能得优惠券,这种“闭环运营”让独立站GMV月均增长22%。
TikTok的下一波红利:藏在“搜索场景”里
很多人不知道,TikTok正在变成“搜索引擎”。谷歌内部数据显示,40%的Z世代遇到问题先搜TikTok,而不是谷歌。比如“怎么修拉链”“宿舍神器推荐”,这些长尾关键词的搜索量一年增长了300%。这意味着,TikTok的流量逻辑正在从“推荐”向“搜索”延伸,这对品牌来说是新的机会点。
Newme已经布局了“搜索优化”策略。他们在视频标题和描述里埋用户常搜的关键词, 比如“小卧室收纳神器”“宿舍必备平价好物”,现在这些关键词在TikTok搜索页的前三名都是他们的视频。某家居品牌做了同样的优化, 2023年Q1通过搜索引流的流量占比从15%涨到35%,转化率提升了18%。这和SEO的逻辑很像,只不过平台变成了TikTok,关键词变成了用户的“日常提问”。
更值得关注的是“直播搜索”。TikTok直播正在从“卖货”向“答疑”转变。西南航空的直播里空少会回答“机票改签怎么最划算”“哪些座位不靠窗”,顺便推荐他们的会员服务。这种“有用+有趣”的直播,让用户停留时长从5分钟涨到25分钟,订单转化率提升40%。未来谁能在TikTok做好“搜索场景”,谁就能抓住下一波流量红利。
写在再说说:流量增长的本质是“用户思维”
看完这些案例, 你会发现TikTok上增长快的品牌,都没把“流量”当目标,而是把“用户”当朋友。Newme认真回每条评论, Edikted把粉丝建议变成产品,西南航空记得每个用户的趣事,Emme Essentials自黑博用户一笑。这种“用户思维”,才是TikTok流量的底层逻辑。
跨境行业总在追逐新平台、 新算法,但商业的本质从未变——谁能真正理解用户,谁能和用户玩在一起,谁就能在任何一个时代增长。TikTok的流量红利不会一直有,但“用户红利”永远存在。那些现在还在纠结“要不要做TikTok”的品牌,不妨先问问自己:你真的懂你的用户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