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智能健身镜在百亿赛道中能否成为众筹新黑马

从资本弃儿到众筹黑马,智能健身镜的翻身仗打得赢吗?

当lululemon以5800万美元估值抛售Mirror, Peloton股价三年跌去80%,整个居家健身赛道似乎都在集体“降温”。资本退潮后留下的不是一地鸡毛,而是对产品力的重新审视。2024年12月, 一个叫AEKE的中国品牌却在Kickstarter上用40天砸出140万美金预售,打破同品类众筹纪录——这块被资本冷落的智能健身镜,突然又成了香饽饽?

当Mirror被抛售,赛道真的凉了吗?

2020年, 疫情让居家健身成了“刚需”,Talon、Peloton、Mirror这些品牌靠着“家庭健身房”的概念,在资本市场一路狂奔。lululemon豪掷5亿美金收购Mirror, 当时谁也没想到,三年后这笔交易会被打上“失败”的标签。估值从5亿美金暴跌到5800万, 不是Mirror不够努力,而是用户发现:一块能照出动作的镜子,配不上5000美金的价格。

百亿赛道杀出新黑马,智能健身镜创众筹记录!
百亿赛道杀出新黑马,智能健身镜创众筹记录!

Fortune Business的数据给行业浇了盆冷水:2022年全球家庭健身器材市场规模111.5亿美元, 2030年预计165.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5%。这个数字看起来还在增长,但对比疫情动辄30%的增速,赛道确实从“沸点”降到了“温火”。更麻烦的是 Mirror的暴雷让用户对“智能健身镜”多了个心眼:花大价钱买的,会不会只是一块昂贵的“电子相框”?

但市场降温不代表机会消失。后疫情时代,用户对居家健身的需求从“有没有”变成了“好不好用”。那些只靠营销噱头活着的品牌被淘汰,真正懂用户的产品反而迎来了窗口期。就像AEKE,它没在资本最热的时候入场,反而等赛道冷静了才出手——这步棋,下得比想象中聪明。

AEKE的140万美金:一场精心策划的“信任游戏”

2024年12月, AEKE在Kickstarter上线「力量镜K1」,目标金额5万美金,后来啊40天拿下140万美金,超额完成2959%。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场关于“信任”的精准狙击。

用户投钱给众筹项目,本质是在买“确定性”。AEKE很懂这点:它在项目首页直接甩出“30天试用、 2年质保、快速发货”三大承诺,还用时间线罗列了生产进度、预计交付时间——连工厂流水线照片都贴了出来。这招直接戳中海外用户的痛点:怕钱花了货没发,怕货到了是残次品。信任感一旦建立,掏钱就少了犹豫。

价格策略也藏了心机。AEKE的众筹价在2000-4000美金,比Peloton的便宜一半,但比普通健身镜贵不少。它没走“低价走量”的路线,而是设置了“早鸟折扣”:越早买,折扣越大。这制造了“不买就亏”的紧迫感,也让第一批用户成了“品牌合伙人”——毕竟谁不想炫耀自己是“早期支持者”?

更绝的是它对“免订阅费”的强调。Peloton、Mirror靠课程订阅赚钱,用户一年要掏几百美金。AEKE直接喊出“所有课程免费”,这刀扎得精准:用户不是不想健身,是不想被“长期割韭菜”。140万美金预售里 70%的用户都冲着“一次性付费,终身免费”去的——这哪是买镜子,分明是买了份“健身自由”。

硬件堆料之外AI健身镜的“真功夫”在哪?

智能健身镜早就卷成了“硬件竞赛”:谁屏幕大、谁音响好、谁摄像头像素高。但AEKE没走这条路,它把赌注压在了“AI懂人”上。

用户健身最怕什么?动作错了伤身体,练错了没效果。AEKE的自研AI算法直接解决了这两个痛点:锻炼前能做六大维度身体评估, 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锻炼中实时监测动作姿态,错了就立刻提醒。有个用户在测评视频里说:“以前在家深蹲膝盖总内扣, 镜子会直接语音提示‘膝盖向外打开’,比请私教还严格。”这种“即时反馈”的体验,普通镜子给不了。

硬件上它也藏着巧思。数字伺服电机能模拟五种发力模式, 配合智能配件能实现“自动增重”——用户不用手动换配重,镜子自己就知道该加多少斤。43英寸4K屏配上2.1声道音响,练搏击时能感受到拳风呼啸,练瑜伽时能看清脚趾的细节。这些设计不是堆参数,而是让用户觉得“这镜子真的懂健身”。

最绝的是它的“空间兼容性”。设备占地仅0.3m²,城市公寓、一居室这些小户型也能塞下。不用时能当全身镜,折叠后靠墙立着不占地方。有用户在评论区晒图:“30平的小公寓,镜子一放,客厅瞬间变健身房。”解决了空间痛点,等于把“健身门槛”从“需要大房子”降到了“只要有地方站人”。

社媒矩阵:用“真实感”撬动海外用户的钱包

众筹成功只是第一步, 要让海外用户记住AEKE,得靠社媒“种草”。但它没走硬广路线,而是用“真实感”打动人。

YouTube上, AEKE没拍那种“科技感爆棚”的广告片,而是让创始人出镜,讲自己为什么做这个品牌:“我在健身房见过太多人动作受伤,就想做一块能‘教’人正确健身的镜子。”这种“创始人故事”比广告更有温度, 评论区有个粉丝说:“看到创始人说‘用户不是小白鼠’,我就决定买了。”

达人营销也玩得很细。它没找那种百万粉丝的大V, 而是选了精准垂类博主:比如华人科技博主@Gizmochina,粉丝多是华裔和留学生,视频中他拆箱、装镜、试练,从“开箱5分钟搞定”到“AI纠正动作太准”,5.1万次曝光里转化率高达8.7%。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这些用户相信“自己人”的推荐,比品牌自说自话更有说服力。

Instagram和Facebook上, AEKE没发产品海报,而是鼓励用户晒健身成果:有人晒出练出马甲线的对比图,有人分享“跟着镜子练了3个月,腰椎不疼了”。这些UGC内容比广告真实评论区里“求链接”“问型号”的留言比比皆是。有用户说:“看到那么多和我一样的人用这镜子,觉得买它不会错。”

百亿赛道的生死局:免订阅只是第一步

AEKE的140万美金预售漂亮,但赛道里的“生死局”才刚开始。免订阅、AI纠错、空间设计这些优势,很快会被对手模仿。Mirror的教训就在眼前:靠营销火一时靠产品才能活一世。

最大的挑战是用户留存。健身镜不是“买回去就吃灰”的家电,得让用户持续用起来。Peloton的失败就在于:用户买了镜子,发现课程要额外付费,慢慢就不练了。AEKE虽然免了订阅费,但怎么保证课程内容不腻?它在YouTube上更新“每周新课程”, 还搞了“直播跟练”“群组打卡”,把健身变成社交活动——用户练的不是瑜伽,是“和姐妹一起打卡”的乐趣。这种“社交粘性”,比单纯的课程更新更有效。

价格门槛也是个坎。2000-4000美金的价格,注定只能瞄准中高端用户。AEKE的对策是“分层产品线”:后续可能会推出简化版,价格降到1000美金以下覆盖更多用户。但低价版会不会牺牲AI体验?这是个两难。就像业内有人说的:“健身镜不是镜子,是‘家庭私教’,价格太低,用户反而会觉得‘便宜没好货’。”

更麻烦的是AI技术的同质化。现在几乎所有健身镜都说“AI智能”,但AI的“智能程度”千差万别。AEKE的优势在于自研算法,但大厂入场后技术差距会被迅速拉小。比如2025年初, 某国际品牌推出了“3D动作捕捉”技术,能精准到“手指弯曲的角度”,这比AEKE的“姿态监测”更先进。技术竞赛里没有永远的领先,只有持续的投入。

健身镜的下半场:比的不是技术, 是“懂人”

智能健身镜的百亿赛道,早就不缺技术,缺的是“懂用户”。AEKE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抓住了三个关键:信任感、体验感、陪伴感。

信任感靠“透明”建立:从生产进度到质保承诺,把用户可能担心的风险提前解决。体验感靠“细节”:AI不是冷冰冰的代码, 而是能说“膝盖再往外一点”的私教;硬件不是参数堆砌,而是能适应小户家的“空间魔术师”。陪伴感靠“社交”:让健身从“一个人的事”变成“一群人的狂欢”,用户练的不是身体,是归属感。

未来的竞争,会比的不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谁能真正“懂人”。就像AEKE创始人说的:“用户要的不是智能健身镜,是‘不用出门也能练得专业’的信心。”这种信心,才是百亿赛道里最稀缺的“黑马基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