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厂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开启一场说干就干的快时尚跨境出海之旅
快时尚跨境出海:巨头们的执念与现实的差距
跨境服装电商的赛道上, SHEIN像一匹黑马,用十年时间跑出了千亿美元估值。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坐不住了阿里、字节、拼多多、唯品会,纷纷带着资金和流量杀入这片市场。他们的动作很直接——上线独立站、推出新品牌、挖供应商,看起来像一场“说干就干”的集体冲锋。但问题来了:这些手握资源和流量的大厂,真的准备好复制SHEIN的成功了吗?还是说他们只是被表面的繁荣迷惑,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
万亿市场的诱惑:服装电商成跨境新蓝海
服饰及鞋履品类, 这几年在跨境出口B2C电商市场里简直像坐了火箭。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 2017年这个品类还只占市场17.4%,到了2021年,直接飙到27.4%,成了跨境出口的老大。更让人眼红的是预计到2026年,这个数字会冲到33.2%。增量空间有多大?算笔账就知道, 欧美市场已经是成熟战场,美国2021年服装电商渗透率37.5%,比整体电商零售渗透率高出16个百分点,2025年预计能到48.7%。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更夸张,增速全在30%以上,像是刚被发现的金矿。

国内服装产业链的底子,成了巨头们敢冲的底气。嘉御资本卫哲说过国内越红海的品类,供给链越强劲。服装产能过剩是事实但柔性供应链这几年越练越精,成了新的“设备”。谁把这堆产能对接到海外谁就可能赢。SHEIN的成功, 就是最好的证明——整合国内工厂,用数据算法猜爆款,小单快返,把传统服装业的“半年设计、三个月生产”压缩到“七天设计、七天上架”,成本压下去,价格打下来欧美消费者哪能不买账?
SHEIN的模板:成功背后藏着多少“坑”
SHEIN的模式看起来简单, 就三个核心:供应链是底座,数据算法是大脑,快速反应是手脚。但真要复制,没那么容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也是“说干就干”,后来啊炸了战舰没炸油仓,再说说还是输了。大厂们现在学SHEIN,可能也只看到了“炸战舰”的表面没摸清“油仓”在哪。
小单快返:看似简单的供应链壁垒
SHEIN的“小单快返”, 业内吹了很久,但具体怎么玩的?国内某服装代工厂老板说过 跟SHEIN合作,他们先发100件试销,市场反馈好,马上追单500件,再不行就停产。这种模式下工厂不用压库存,SHEIN也不用担风险。关键是数据算法——他们用AI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趋势,猜哪款裙子能火,哪件T恤会爆。2022年双11期间, SHEIN一款碎花连衣裙卖了20万件,靠的就是提前三个月从数据里嗅到的“法式复古”风。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 SHEIN形成了飞轮:数据驱动设计,快速生产上线,低价卖出爆款,热度反哺流量,流量再带来更多订单,供应链越转越快,成本越压越低。国内大厂也想学,但供应链整合不是挖几个供应商就行的。SHEIN合作过的工厂有上千家,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用系统打通了从面料采购到生产的全流程。阿里AllyLikes当年直接去挖SHEIN的供应商,后来啊呢?供应商是挖来了但生产调度、库存管理这些“后台”没跟上,订单一多就乱套,再说说只能草草收场。
巨头的“抄作业”困境:AllyLikes与If Yooou的折戟
阿里2021年9月上线的AllyLikes, 顶着“阿里巴巴试验性项目”的光环,一出来就炸了圈。模式跟SHEIN几乎一模一样:女装、独立站、低价、主打欧美市场。连挖供应商的套路都学得像——阿里直接去找SHEIN的合作工厂,谈更好的分成。后来啊呢?上线初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下载量接近1万,算是小高潮。但问题跟着来了:付费流量持续下滑,到2022年4月,直接归零。原因很简单:SHEIN靠早期Facebook、 Google的流量红利,用几美元就能买一个用户,现在巨头们入场,流量成本翻了几倍,AllyLikes烧不起,只能眼睁睁看着用户掉头走。
字节的If Yooou更惨。2022年11月上线,打着“TikTok生态快时尚”的旗号,想用短视频流量带货。开局确实不错, TikTok账号粉丝蹭蹭涨,但用户点进独立站一看,商品跟SHEIN、AllyLikes撞车严重,价格没优势,设计也没亮点。更致命的是 字节习惯了“流量-转化”的短平快打法,快时尚却需要“用户沉淀”——今天买了裙子,明天还想买搭配的上衣。If Yooou没做社群运营,也没会员体系,用户买了一次就再也不来了流量自然越走越窄。2023年初,If Yooou的日活用户已经不足千,成了又一个“出道即巅峰”的案例。
巨头的“曲线救国”:从TEMU到NOWRAIN, 打法有何不同
直接学SHEIN碰了壁,大厂们开始换思路。拼多多搞了个TEMU,专攻低价;唯品会推了NOWRAIN,押注TikTok。这两条路,看起来跟SHEIN不一样,但真走起来照样踩坑。
TEMU的“性价比闪电战”:用低价撕开欧美市场
TEMU的打法,拼多多玩得很熟——补贴。2022年9月上线美国市场,直接把9.9美元的连衣裙、19.9美元的牛仔裤往外卖。烧钱力度有多大?有数据说TEMU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比SHEIN高3倍,但客单价只有SHEIN的一半。效果呢?上线两个多月,就登顶美国APPstore免费购物应用榜单,把亚马逊和SHEIN都甩到了后面。
但问题来了:低价能吸引用户,留不住用户。欧美消费者买TEMU的便宜货,图个新鲜,但质量参差不齐,退换货率高达20%,远超行业平均的8%。更麻烦的是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能烧多久?拼多多自己都说不准, 2023年Q1,TEMU的海外营销费用占了营收的60%,再烧下去,拼多多的老本都可能亏进去。
TEMU的另一个短板是供应链。虽然拼多多在国内有强大的供应链资源,但跨境物流和清关一直是痛点。美国消费者下单后平均要10天才能收到货,比SHEIN的7天慢了不少。SHEIN在海外有30多个海外仓,TEMU到现在还主要依赖国内直邮,时效和成本都占不到优势。有跨境物流从业者透露, TEMU为了压缩成本,用的都是 cheapest 的物流方案,丢件率比行业平均高5%,用户体验差了一大截。
NOWRAIN的“TikTok捷径”:流量能否转化为订单
唯品会的NOWRAIN,算是巨头里走得最“巧”的一个。2023年,唯品会没自己推独立站,而是借道TikTok,用短视频带货。NOWRAIN的TikTok账号, 主打“平价韩风”,粉丝很快冲到10万,还拿到了TikTok Shop的Seller Gold Award,稳居女装类目前三甲。看起来NOWRAIN找到了“流量-转化”的密码:用短视频吸引年轻用户,再引导到独立站下单。
但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Q2,NOWRAIN独立站的复购率只有5%,远低于SHEIN的15%。问题出在哪?TikTok的流量是“公域”,来了就走了NOWRAIN没把用户沉淀下来。SHEIN的做法是用户下单后自动加入会员社群,定期发优惠券、新款预览,甚至搞“用户投票选设计”。NOWRAIN呢?独立站除了卖货,没任何互动,用户买完就走,下次想不起你。更关键的是 NOWRAIN的产品设计和SHEIN高度重合,都是韩系、碎花、基础款,价格还比SHEIN贵10%,消费者凭什么二次复购?
大厂们的“软肋”:钱和流量之外 还缺什么
资金、流量、供应链,这些大厂都不缺。但为什么学SHEIN总是学不像?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了最关键的东西:对快时尚行业的敬畏,和“慢工出细活”的耐心。
供应链整合:从“挖供应商”到“造体系”的鸿沟
SHEIN的供应链,不是一天建成的。2012年, 创始人许仰天在南京珠江路租了个小办公室,带着几个人手工上传服装图片,找广州的工厂小批量试产。后来才慢慢打通工厂、面料商、物流商,用系统把全流程串起来。这套体系,SHEIN花了10年时间打磨,现在能实现100件起订,7天生产,3天发货。国内大厂呢?阿里、字节想快速复制,直接去挖SHEIN的供应商,给更高分成,后来啊挖来了“零件”,却没拼出“机器”。某被挖走的工厂老板透露, 跟SHEIN合作时他们用的是SHEIN的ERP系统,生产进度、库存数据实时同步;跟阿里合作后还得用阿里的系统,两套系统不兼容,生产效率反而低了30%。
柔性供应链的另一个关键是“风险共担”。SHEIN跟工厂合作, 是“保底+分成”模式——工厂不用担心卖不出去,SHEIN承担库存风险;卖得好了工厂能拿更多分成。大厂们为了控制成本,大多采用“买断制”,工厂生产多少,大厂全收,但卖不掉的库存得工厂自己扛。2022年, 某快时尚品牌跟阿里合作,生产了10万件“Y2K回潮”卫衣,后来啊市场不买账,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工厂亏了200多万,直接退出了合作。
品牌思维:平台型巨头的“卖货”基因vs品牌运营
阿里、 字节、拼多多,骨子里都是“平台思维”——流量来了货卖出去就行,用户是谁,复不复购,不重要。但快时尚不一样,它需要“品牌温度”。SHEIN的成功,不只是低价,更是“懂你”。他们的社群里 用户会讨论“哪款裙子更适合梨形身材”“这个颜色的卫衣显白吗”,SHEIN的设计师会根据这些反馈调整产品。甚至有用户在SHEIN买衣服,发现尺码不合适,客服主动提出帮忙修改,不收额外费用。这种“用户至上”的细节,是大厂们学不会的。
阿里的AllyLikes, 界面跟淘宝海外版几乎一样,商品堆得满满当当,用户点进去不知道看什么;字节的If Yooou,短视频内容全是“9.9元秒杀”“买一送一”,没一点品牌调性;拼多多的TEMU,连品牌LOGO都懒得设计,就是个“便宜货”的代名词。反观SHEIN,有自己的品牌VI,定期搞时装周,跟KOL合作出联名款,甚至拍短视频讲设计灵感。2023年SHEIN在巴西搞的“快时尚可持续周”, 邀请了当地环保博主,讲“旧衣改过”,一下子圈粉无数。品牌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是靠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的,大厂们想靠“卖货思维”做品牌,怎么可能成功?
流量焦虑:红利褪去后 获客成本如何控制
早年的SHEIN,赶上了Facebook、Google的流量红利期。那时候,在Facebook投广告,1美元能带来2美元的营收,ROI高得吓人。现在呢?欧美流量成本翻了5倍,SHEIN自己都开始转向TikTok、Instagram这些新平台。大厂们入场时红利早没了只能在红海里厮杀。
TEMU烧钱补贴,就是流量焦虑的典型。2023年,TEMU在美国的超级碗广告,30秒花了1400万美元,比亚马逊还多。但广告带来的用户,留存率低得可怜。有行业数据显示,TEMU的新用户,30天后留存率只有8%,而SHEIN能达到25%。为什么?主要原因是SHEIN的用户是“品牌用户”, 买的是“SHEIN的款式”;TEMU的用户是“价格用户”,买的是“便宜的东西”。一旦有更便宜的平台出现,他们会立刻走人。大厂们想靠流量砸出品牌,后来啊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未来之路:大厂要趟过哪些“河”才能上岸
快时尚跨境出海这条路, 大厂们不是不能走,但得放下“巨头”的身段,像SHEIN一样,从零开始打磨。供应链、品牌、流量,这三座山,每一座都得慢慢爬。
供应链本地化: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协同”
想降低物流成本、 提升时效,海外仓是绕不开的。SHEIN在北美、欧洲有30多个海外仓,能实现3天达。大厂们现在也开始布局,比如TEMU在2023年上线了美国海外仓,但覆盖范围还很小,只能覆盖东海岸。未来 得把供应链延伸到东南亚、中东这些新兴市场,比如在印尼建厂,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再通过RCEP关税优惠,把成本压下来。某跨境物流服务商透露, 2023年有超过20%的快时尚品牌开始考虑“东南亚生产+中东销售”的模式,这种“全球协同”的供应链,可能是大厂们的破局点。
私域精细化运营:从“流量收割”到“用户留量”
公域流量越来越贵,私域才是王道。SHEIN的WhatsApp社群, 有500万用户,定期发新品预告、专属优惠券,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3倍。大厂们该学这套:用户下单后引导加入社群,搞“老带新”活动,甚至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比如阿里可以搞“AllyLikes设计大赛”, 让用户投票选下季爆款,选中的用户能免费拿衣服,还能署名。这样既增加了用户粘性,又能精准捕捉市场需求,一举两得。
新兴市场卡位:东南亚、 中东的“第二增长曲线”
欧美市场卷不动了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才是新的增长极。东南亚的年轻人占比高, 对快时尚接受度强,电商渗透率才5%,增长空间巨大;中东的女性消费者,喜欢宽松的款式、亮丽的颜色,国内很多工厂都能满足。SHEIN已经在巴西试点商城模式, 阿里2023年11月在西班牙推Miravia,其实也是在为进入欧洲新兴市场探路。大厂们可以提前卡位, 比如在越南建仓,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轻奢快时尚”,价格比欧美低30%,设计更符合当地审美;在中东搞“斋月特供”,推出长裙、头巾搭配套装,抢占节日消费红利。
快时尚跨境出海,从来不是一场“说干就干”的豪赌,而是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国内大厂们有钱有流量,但缺了SHEIN那样的“死磕”精神——死磕供应链,死磕用户,死磕细节。如果只想着复制模式、砸钱抢市场,再说说很可能像日本偷袭珍珠港一样,赢了局部,输了全局。真正的出海, 不是把国内的东西卖到国外而是把“国内供应链”变成“全球供应链”,把“卖货思维”变成“品牌思维”,把“流量收割”变成“用户留量”。这条路,大厂们还有很长要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