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Shop开放食品类目入驻申请
吃货的狂欢还是卖家的“新赛道”?TikTok Shop突然放开食品类目背后
最近跨境圈炸了个消息:TikTok Shop居然开放食品类目入驻了。要知道以前在TikTok上卖零食、特产,基本属于“禁区”,跨境卖家想碰食品类目,平台直接一刀切。现在突然放开, 有人觉得这是流量新风口,也有人担心“坑太多”——毕竟食品这东西,看着简单,做起来全是雷。到底能不能抓住这波红利?咱们得掰扯掰扯。
从“禁售”到“开闸”:食品类目解禁的突然性与必然性
早两年, 跨境卖家想在TikTok Shop卖食品,基本等于做梦。平台对食品类卡得死死的,宠物食品都不让卖,更别说给人吃的了。亚马逊上还能卖食品,但得搞平安报告、成分表标注,一大堆合规材料等着。TikTok倒干脆,直接“不欢迎”。可今年1月, 突然就宣布开放食品类目入驻,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五个国家先试点,支持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公司主体申请。这转变有点快,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啥突然松口?其实早有苗头。TikTok上的美食内容早就火出天际, #foodtiktok标签今年累计观看1066亿次云面包、烤燕麦这些网红食品,靠着短视频病毒式传播,硬是从“小众吃法”变成“全民潮流”。用户被种草得不行,就想买,但平台不让卖,流量只能“种草拔草”两分离。现在放开,说白了就是“顺势而为”——不让流量白白溜走,干脆让卖家来承接需求。不过话说回来开闸太快也可能埋雷,食品这东西,出事就是大事,平台真能hold住吗?
1066亿次观看的密码:为什么TikTok能让食物“病毒式”传播?
TikTok为啥是“美食种草机”?得先看看那些爆款视频。2022年, 连锁餐饮Chiquito出了个“TikTok十大网红美食排行榜”,云面包以34亿次观看登顶,这种用鸡蛋、奶油芝士、塔塔粉就能做的低脂轻食,在国内听着陌生,在海外却成了健康饮食的代表。排名第二的烤燕麦, 13亿次观看,做法简单到“把燕麦倒进烤盘加巧克力片”,愣是被博主们叫成“TikTok烤燕麦”,成了流量密码。
还有更离谱的, 比如粉红酱,一种火龙果酱,一开始被质疑“食品平安问题”,后来啊靠着短视频里粉嫩的颜色、博主们的“亲测推荐”,硬是爆火,5.998亿次观看,现在都准备量产进英国超市了。这些案例说明啥?TikTok上的美食传播,靠的不是“高大上”,而是“简单、新奇、有记忆点”。用户刷到视频,看着食物滋滋冒油的画面、拉丝的芝士、鲜艳的色泽,味蕾直接被刺激,马上就想“买同款”。这种“视觉味蕾刺激”的种草效率,传统电商平台比不了。
定邀门槛:不是所有卖家都能“啃”下食品这块蛋糕
虽然开放了 但TikTok Shop对食品类目可不是“来者不拒”,用的是定向邀制,门槛不算低,但也不至于高到离谱。核心要求就五点:中国大陆或中国香港营业执照、 自己持有的商标注册证书、食品经营许可证、能发货到认证仓的能力,还有当地资质——比如泰国站点得有Thai FDA license,其他四国暂时不用。
这些要求看着常规,但实操里坑不少。比如营业执照, 很多人用个体户注册,后来啊卡在“非个体户”这关;食品经营许可证,得是真实的,不能P图;商标要是自己的,授权也得清晰。最麻烦的是泰国FDA,申请周期长,材料复杂,不少卖家可能直接被这步劝退。所以说想入场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硬通货”,不然连门都摸不着。
“预包装食品”限定下:哪些品类能先上车?哪些还在站台?
这次开放, 明确限定了“预包装食品”,类目主要包括零食、方便速食、粮油主食、调味品、饮料冲饮、烘焙食品原料。酒精饮料直接被排除在外。这范围说宽也宽,说窄也窄——毕竟散装食品、生鲜、现做食品都不让碰,卖家得从“预包装”里找机会。
哪些品类更容易火?看TikTok的热点就知道。方便速食里的螺蛳粉、 自热火锅,靠着“重口味+网红属性”,在东南亚早有受众;零食里的辣条、卤味、坚果,符合海外华人需求,也能吸引当地年轻人尝鲜;烘焙原料里的网红预拌粉,比如“舒芙蕾粉”“巴斯克蛋糕粉”,配合短视频教程,能直接带动“边看边做边买”的场景。反观粮油主食这类“刚需但无趣”的品类, 除非做成“网红大米”“进口挂面”这种带故事IP的,否则很难在TikTok上打出声量。
案例拆解:从“TikTok烤燕麦”到货架商品,转化率能翻几倍?
有卖家已经吃到了这波红利。某国内零食品牌去年底通过定向邀约入驻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点, 主打“健康轻食”系列,把网红烤燕麦、云面包做成预包装产品。团队在TikTok上找美食博主拍“3分钟早餐教程”, 视频里展示烤燕麦的蓬松口感、云面包的轻盈质地,挂上小黄车链接。后来啊烤燕麦单品上线首月, 销量突破10万单,转化率比传统电商平台高出35%,客单价也从12美元提升到18美元——用户愿意为“网红同款”和“场景化体验”买单。
这个案例的关键在哪?不是产品多厉害,而是把“内容种草”和“货架成交”打通了。用户先被短视频种草,产生“我也想吃”的冲动,然后直接点进商品下单,路径短,决策快。有数据说 TikTok上美食视频的“点击-购买转化率”能达到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5%,这就是内容电商的威力。
合规雷区:食品跨境的“生死线”, 比流量更重要的3件事
但食品类目,光有流量可不够,合规才是“生死线”。去年就有个惨痛案例:某卖家把国内的辣条卖到菲律宾, 配料表里用了“辣椒素”,但没按当地要求标注“过敏原”,后来啊被平台下架,店铺直接关停,保证金扣光。这种事在跨境食品里太常见了。
,物流时效得卡死。食品有保质期, 跨境物流慢,到货可能就过期了得选能“次日达”或“三日达”的物流渠道,不然用户体验差,差评一多,店铺就废了。
东南亚5国市场:谁的“胃”更好养?入驻选品要“因地制宜”
虽然同属东南亚,五国的饮食偏好差得远着呢。越南人爱喝咖啡、 吃河粉,方便速食里的河粉自热包、速溶咖啡粉可能好卖;菲律宾人嗜甜,零食里的奶糖、巧克力、烘焙点心接受度高;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清真食品需求大,得选有HALAL认证的产品;泰国人爱酸辣,冬阴功调料、即食酸辣粉或许能成爆款;新加坡消费力强,健康食品、进口精品零食更受欢迎。去年有个做坚果的卖家, 把国内的山核桃、巴旦木统一做成“小包装+网红联名款”,在马来西亚卖得平平,但在新加坡却成了爆款,客单价直接翻倍——这就是“因地制宜”的威力。
从“内容种草”到“货架成交”:TikTok Shop的食品生意怎么玩转?
想在TikTok卖食品,不会做内容基本等于“裸奔”。不能像传统电商那样只放产品图,得用短视频讲故事。比如卖螺蛳粉, 拍“拆箱测评”,展示酸笋的味道、汤料的浓郁;卖烤燕麦,拍“早餐挑战”,用30秒展示从准备到出炉的全过程。关键是要让用户“代入感”强,觉得“这东西我也能做,买了就能复刻网红同款”。
直播也不能少。找本地主播试吃, 用互动,比如泰语主播试吃冬阴功调料时说“这个酸辣味,像妈妈做的”,比单纯介绍产品参数有用得多。还有“限时秒杀”“买赠活动”,配合直播间氛围,刺激用户冲动消费。有卖家做过测试, 同样是卖一款网红零食,短视频挂链接转化率5%,直播时能做到15%——用户看到主播吃得香,自己忍不住就下单了。
开放背后的隐忧:流量狂欢下食品类目会重蹈“低价内卷”覆辙吗?
开放食品类目,卖家一拥而上,会不会搞成“价格战”?大概率会。去年TikTok开放3C类目时就出现过9.9美元的手机壳,利润低到离谱。食品类目门槛比3C低,更容易扎堆,一旦卖同款产品的卖家多了就只能拼价格,再说说谁都没钱赚。
想避免内卷,得做差异化。比如别人卖普通辣条, 你卖“低辣、无添加”的健康辣条;别人卖普通烤燕麦,你卖“高蛋白、代糖版”的功能性燕麦。或者打“地方特色”,比如把云南的鲜花饼、新疆的奶疙瘩做成“小众进口零食”,瞄准追求新奇体验的用户。有数据说 差异化产品的复购率比普通产品高40%,利润也能多20%——与其在红海里厮杀,不如找蓝海深耕。
TikTok Shop放开食品类目,对卖家来说是“机会”,但更是“考验”。能抓住流量红利又能守住合规底线的,才能在这波浪潮里站稳脚跟。至于那些只想赚快钱的,大概率会成为“炮灰”。毕竟食品这生意,看着香,吃起来也得小心“噎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