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开通OBM入驻通道,如何快速成为其官方品牌合作伙伴
Temu的OBM通道打开:品牌出海的新赌桌还是新机会
跨境电商圈最近都在传一个消息:Temu给国内服装品牌开了条新通道——OBM模式。这不是什么小道消息,5月6号就有商家在群里晒出了招商海报,到了7号,官方基本坐实了这个事。说白了 就是Temu不再只找那些贴牌厂了开始直接招国内年销售额过百万的品牌商家,男装、运动户外男装、孕妇装这三个品类优先上车。这事儿挺有意思, 毕竟Temu一直顶着“海外拼多多”的帽子,主打的就是低价走量,现在突然搞OBM,是想摘掉“低价”的标签,还是想换个玩法抢市场?
OBM和全托管, 到底差在哪儿
搞清楚OBM通道前,得先明白Temu原来的模式是啥。以前商家入驻Temu, 基本都是“全托管”——你把货发给平台,平台负责定价、运营、发货、售后商家就当个“供应商”,赚点差价。简单说就是平台说了算,商家不用操心出海的琐事,但也别指望能掌控什么。现在这个OBM模式,听着像是要给商家更多自自主权,但真有那么香吗?

表面看, OBM和全托管确实有点像:商家还是在国内备货,平台负责销往海外后台也能接ERP管理库存。但细看差别大了去了。全托管模式下平台定价是“核价制”,商家报个成本价,平台根据市场情况加价卖,商家没啥话语权。但OBM给头部品牌开了“核价绿色通道”, 直接“品牌比价”——就是你报你的品牌价,平台参考市场同类品牌定价,不用走原来那种繁琐的核价流程。这听着像放权,其实就是平台想让品牌商自己承担定价风险,一边把“品牌溢价”的帽子扣在自己头上。
还有审版流程。全托管时商品得按平台要求审版,可能改尺码、换洗水唛。OBM虽然也要寄样审版,但明确说了“按欧美尺码”,国内尺码和中文洗水唛不用改,实物贴转换码就行。这省了点事,但本质还是得按平台规则来。最关键的是OBM要求商家用“全新主体”开店,老店铺和子店铺都没资格。这门槛不低啊,等于让品牌商为Temu单独开个“灶”,不能拿过去的业绩混着用。
100万年销售额门槛,是筛选还是设障
Temu给OBM通道设的门槛很明确:单店铺年销售额大于等于100万人民币。这个数字说高不高,说低不低,放在跨境电商圈里算是个“腰部品牌”的门槛。为什么是100万?不是50万也不是200万?估计是Temu算过账——低于100万的品牌, 供应链和运营能力可能跟不上OBM的节奏;高于100万的品牌,又可能看不上Temu的“低价基因”,所以卡在中间,刚好是“有冲劲但还没站稳”的品牌。
但问题来了100万是“单店铺”销售额,还是整个品牌的?材料里没细说但按Temu一贯的玩法,大概率是单店铺。这就有点意思了有些品牌可能线下做得不错,但线上就一两个店,年销售额不到100万,直接被挡在门外。而且,还得是“品牌商家”,不是随便开个淘宝店的个体户就能算。这门槛把不少中小商家刷下去了留下的都是“看起来靠谱”的品牌,但到底靠不靠谱,还得打个问号。
更麻烦的是OBM要求商家发布50款以上的商品SPU。这数量不算少,特别是对服装品牌50款意味着至少要准备几百件SKU,库存压力直接拉满。再加上“国内货盘、库存销全球”,和全托管一样,商家得备足货,万一卖不动,积压的库存只能自己扛。这哪是“品牌出海”,分明是“品牌赌命”——赌Temu能帮你把货卖出去,赌海外消费者认你的品牌。
那些“诱人”的扶持, 背后藏着什么
Temu为了吸引品牌商入驻,确实抛了不少好处。比如“品牌直达”专区, 头部品牌能有自己的展示位置,相当于在Temu的商场里开了个“专柜”;还有“全球广告定向扶持”,平台帮你打广告,流量倾斜;更有“金牌运营团队一对一指导”,听起来像贴心小助手。但这些扶持真免费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品牌直达”专区听着高大上, 但位置就那么多,能进“直达”的肯定是头部中的头部,大部分品牌商可能只能在“品牌专区”里混。广告扶持更是如此,平台帮你投广告,钱谁出?大概率是商家自己承担广告费,平台只负责“定向”,也就是告诉你往哪个国家投,投什么关键词。至于“金牌运营团队”, 说白了就是平台派个对接人,告诉你怎么改标题、怎么优化主图,核心的运营策略还得商家自己摸索。
最让人玩味的是“免审版”。全托管模式下商品上架要审版,改尺码、换标签,折腾半天。OBM说“免审版”,但后面又跟着一句“寄样审版,按欧美尺码进行”。这哪是免审版,只是把“国内尺码审版”免了欧美尺码还是要审。说白了就是减少了一道工序,但该审的还是得审。商家别以为“免审版”就能随便上,平台的标准一点没松,只是流程简化了点而已。
OBM模式的“暗面”:品牌商的甜蜜陷阱
表面上看, OBM通道是品牌出海的捷径,不用自己建站、不用自己找物流,平台帮你搞定一切。但真这么简单吗?恐怕没那么乐观。先说说Temu的“低价基因”改不了就算你是品牌,定价也得跟着平台走,想卖高价?难。比如某运动品牌, 在国内卖五六百的冲锋衣,到了Temu上,平台可能只让你卖两三百,溢价空间被压得死死的,品牌形象怎么维护?
接下来竞争太激烈了。OBM通道虽然门槛高,但想进的品牌肯定不少。男装、运动户外男装、孕妇装这三个品类,国内有多少品牌在做?大家挤在Temu这个赛道上,再说说可能还是“价格战”收场。你卖199,我卖189,他卖179,再说说谁都没赚到钱,反而帮Temu把市场做起来了。
还有运营压力。全托管模式下 商家当“甩手掌柜”就行;OBM模式虽然不用管物流售后但店铺运营、商品优化、库存管理都得亲力亲为。特别是库存, Temu要求“国内货盘销全球”,万一某个款式卖爆了补货跟不上;卖不动了库存积压,商家自己兜着。2024年Q2就有个案例, 某孕妇装品牌入驻OBM通道后主要原因是备货太多,加上欧美市场需求波动,积压了价值200万的库存,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反而亏了钱。
真实案例:一个服装品牌的OBM试水记
说再多理论,不如看个真实案例。某国内男装品牌“X先生”, 2024年5月入驻了Temu的OBM通道,年销售额大概150万,主打“轻商务”风格,符合男装品类要求。他们当时看中了Temu的“品牌直达”广告扶持,想着能借平台流量打开海外市场。
刚开始确实尝到甜头。平台给了一波流量扶持,店铺上线3天访客量就突破了10万,转化率有2.8%,比国内淘宝店高不少。但好景不长, 半个月后平台开始要求降价——原来他们卖299元的衬衫,平台觉得定价高了让降到249元。品牌商不同意,后来啊流量直接腰斩,转化率掉到了1.5%。再说说“X先生”妥协了降价保流量,但利润空间被压缩了一半,算下来还不如做全托管赚得多。
另一个案例是“Y运动”, 做户外男装的,2024年6月入驻OBM,他们学聪明了一开始就按平台定价规则来把价格定得比国内低30%。后来啊呢?流量确实上来了但问题也来了——消费者觉得“Y运动”怎么突然这么便宜,是不是质量不行?品牌形象反而受损了。更麻烦的是 主要原因是定价太低,他们不敢投入太多广告费,怕亏本,后来啊店铺一直“不温不火”,卖得好的就几款基础款,溢价款根本没人买。
想快速成为OBM合作伙伴?这3招比“等扶持”有用
看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那OBM通道到底能不能进?怎么快速成为官方品牌合作伙伴?其实与其等平台扶持,不如自己主动出击。结合成功品牌的经验,这3招可能更实在。
第一, 别跟Temu“拼低价”,拼“场景化细分”
Temu的基因是低价,但品牌商不能跟着低价走。你得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场景”。比如孕妇装, 别只想着“舒适”,可以细分到“孕期瑜伽服”“哺乳期外出装”,突出“场景化功能”;运动户外男装,别只说“防水”,可以细分到“城市通勤防风外套”“轻量化徒步冲锋衣”,强调“特定场景下的体验”。2024年7月有个“Z孕妇装”品牌, 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主打“孕期场景化穿搭”,在Temu上卖得比同类品牌贵20%,但转化率反而高了15%,主要原因是精准抓住了目标用户的需求。
第二, 供应链“柔性化”,别赌“爆款”
OBM模式要求备货多,但千万别赌“爆款”。万一赌输了库存压死你。聪明的品牌会做“柔性供应链”——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比如先上线10款,卖得好了再补货,卖不好了就换款。某男装品牌“A先生”2024年5月入驻OBM时 就没按50款上齐,而是先上了20款,通过Temu后台数据看哪些好卖,再追加生产。后来啊3个月后库存周转率比同行高30%,积压库存少了50万。这招比盲目备货靠谱多了。
第三, 把“品牌故事”拆成“用户痛点”,别硬“讲情怀”
品牌出海,光有产品不行,还得有“品牌故事”。但别在Temu上硬讲情怀,海外消费者不吃这套。你得把品牌故事拆成“用户痛点”, 比如运动户外男装,别说自己“做了20年专业户外”,而是说“下雨天骑车,你的衣服真的能防住雨水吗?”——用痛点吸引用户。某运动品牌“B哥”2024年6月在Temu上推“防骑行外套”, 没提自己品牌,就在详情页写“骑行党必备:下雨不湿身,透气不闷汗”,后来啊单周卖出了5000件,转化率高达4.2%,比普通款高了一倍。这就是“痛点营销”的力量,比空泛的品牌故事管用多了。
Temu的OBM通道, 是“跳板”还是“泥潭”
说到底,Temu开OBM通道,对品牌商到底是跳板还是泥潭,关键看你怎么玩。如果你想着“躺平”, 靠平台扶持就能赚大钱,那大概率会失望;但如果你能找到差异化定位,做好柔性供应链,用痛点营销打动用户,说不定真能在Temu上打开一片天。
不过也别忘了风险。Temu的规则说变就变,今天给你扶持,明天可能就收回了。品牌商得想清楚:入驻OBM,是为了短期冲销量,还是为了长期做品牌?如果是前者,可以试试;如果是后者,可能还得自己建站、自己运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毕竟跨境电商这行,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只有“能扛风险”的玩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