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国产充气床垫在TikTok上6240万次观看后
6240万次观看背后中国气垫在海外露营圈掀起了什么风浪?
6240万次观看,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TikTok里每10个露营视频就有1个在晒气垫。这玩意儿到底有啥魔力,能让老外放弃地铺,非得把中国产的气垫往野外搬?2023年春天 一条国产充气床垫的短视频突然在TikTok上爆火,评论区里全是“where to buy”“my back thanks you”,直接把国内做户外气垫的工厂订单推爆了。有人说是运气好,有人说是跟风炒作,但剥开这层热度,你会发现这场出海狂欢里藏着中国供应链最狠的底牌。
2170亿美元户外市场,露营睡具凭什么突然C位?
人类骨子里就爱折腾,往城市外跑,往山里钻。这两年露营成了全球性的“病”, 欧美人周末开着房车扎进森林,东南亚人带着帐篷冲进海滩,连日本上班族都开始学着在河滩上搭帐篷过夜。Statista的数据显示, 2022年全球户外运动电商市场规模已经干到2170亿美元,2025年预计能冲到2485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实实在在的万亿级赛道。

但你知道吗?露营装备里最不起眼的反而是睡具。过去大家要么睡地垫硬得硌骨头,要么带个笨重的折叠床,直到中国气垫杀进来。亚马逊美国站的数据显示, “outdoor air mattress”这个词月搜索量飙到12万次价格从$28.94到$149.95不等,月销量能冲到52000单。更绝的是 eBay上某国产气垫直接标“sold out”,页面挂着“restock in 3 days”,老外追着问“什么时候补货?”
TikTok算法的“意外宠儿”
为啥偏偏是中国气垫?2023年3月, 一个叫“@camplife”的TikTok账号发了个15秒视频:一对美国夫妇在加州红杉林里搭帐篷,铺开蓝色气垫,丈夫躺上去夸张地打滚说“比我家床还舒服”。视频加了#airmattress标签,没想到直接炸了。6240万次观看,430万点赞,评论区里“link pls”刷了屏。这事儿现在回头看,纯属算法的“无心插柳”。TikTok当时正在推“#campinggear”话题, 这个标签曝光量已经32亿次而气垫作为露营场景里最直观的“舒适感”符号,天然容易火。
但火起来之后问题也来了。有人质疑“中国气垫会不会一晚上就漏气?”“材质安不平安?”这些质疑反而成了反向营销。国内某品牌直接在TikTok上发“暴力测试”视频:用刀划不破、重压不漏气、-10℃不发脆。评论区里“Chinese quality always surprises me”的评论多了起来。
从代工厂到网红品牌, 大自然户外的“野蛮生长”
说到这场爆火的“幕后推手”,不得不提浙江大自然户外用品。这家2000年成立的厂子, 早年给国外大牌做代工,2022年突然杀到台前,靠充气床垫在海外市场净赚1.99亿元。他们的打法很野:先靠亚马逊铺量,再借TikTok打品牌,再说说用独立站锁客。
2022年Q3,大自然户外财报显示营收8.03亿元,同比增长8.84%。这个数字背后是他们啃下了200多个海外品牌的ODM订单,连沃尔玛的户外专柜都是他们的气垫。但你以为他们只靠代工?错。他们偷偷在TikTok上养了20个素人账号, 专门发“气垫露营vlog”,账号粉丝从0做到50万,转化率比广告高17%。有人问他们为啥不投官方广告?运营总监说:“老外更信‘真实的人’,不信广告牌。”
便携性是个伪命题?不 是“懒人经济”
做户外用品的人总说“便携性第一”,但大自然户外发现,老外要的不是“轻”,是“傻瓜式”。他们的气垫带电动充气泵,插上充电宝3分钟就能鼓起来收的时候一按按钮自动抽气。这个功能看似简单,却解决了露营族最大的痛点——谁想在野外累得半死还手动打气?亚马逊上有个评论特别扎心:“以前搭帐篷2小时现在15分钟就能躺下多出来的时间能多喝两杯啤酒。”
当然便携性也有代价。电动泵会增加重量和体积, 但大自然户外用“模块化设计”化解了:泵可以单独拆下来当充电宝用,气垫折叠后比背包还小。这种“一物多用”的思路,让他们的气垫在亚马逊“best seller”榜单上挂了整整8个月。
环保材质的“军备竞赛”,中国品牌在较什么劲?
2023年夏天欧洲市场突然对环保材质吹毛求疵。德国某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部分PVC材质气垫在高温下会释放有害物质。这事儿一出,国内做气垫的厂子连夜开会换材料。大自然户外直接上TikTok晒检测报告:“我们的气垫用的是食品级TPU,可降解,啃一口都没事。”评论区里“eco-friendly hero”的评论刷屏,订单量直接翻倍。
但环保这事儿,不能光喊口号。某同行为了降成本,用回收塑料做气垫,后来啊老外用了一次发现“有股怪味”,退货率飙到35%。这教训说明,海外消费者对环保的敏感度远超想象,他们要的不是“环保标签”,是“能摸得到的安心”。比如大自然户外在气垫包装上印了个小树苗标志, 扫码还能看到材料来源的区块链记录,这种“透明化”操作,比打十句“我们很环保”都管用。
人体工学设计,戳中“打工人”的腰
你以为老外买气垫就图个软?大错特错。现代人腰不好,露营也不想遭罪。大自然户外的气垫在腰部做了15°倾斜支撑,颈椎部位加了记忆棉,连侧睡的人都能垫住腰窝。有个美国用户在TikTok上发视频:“以前露营完腰疼三天现在睡醒能直接做俯卧撑。”这条视频播放量破800万,直接带火“腰友好气垫”这个细分品类。
但人体工学这事儿,不能想当然。某品牌盲目跟风,在气垫上加了“按摩凸点”,后来啊老外反馈“像睡在鹅卵石上”。大自然户外为此成立了一个“海外用户测试群”, 找100个露营爱好者免费试用,根据反馈改了5版模具才定稿。这种“死磕用户”的劲儿,才是他们能在海外站稳脚跟的关键。
2.5亿美元市场,国产气垫的“下半场”怎么打?
globenewswire的数据显示, 2022年全球充气床垫市场规模1.4亿美元,2028年预计能冲到2.5亿美元。这个增长背后是露营从“小众爱好”变成“生活方式”。但市场大了竞争也狠了。现在亚马逊上搜“camping air mattress”, 前10名里有7个是中国品牌,价格战打得比春运抢票还凶。
价格战没意思,得玩点“骚操作”。大自然户外最近在试水“智能气垫”:内置传感器能监测睡眠质量, 数据同步到手机APP,还能根据翻身次数自动调节软硬度。这功能听着玄乎,但TikTok上有个科技博主实测后说:“这玩意儿能让我在野外睡出五星级酒店的感觉。”这条视频让他们的智能气垫预售量破了10万单。
别只盯着欧美, 东南亚才是“潜力股”
很多人做出海只盯着欧美,其实东南亚的露营市场正在野蛮生长。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年轻人流行“城市露营”,周末在公园里搭帐篷铺气垫,拍照发ins。2023年双11,大自然户外在Shopee马来西亚站的销量同比增长200%,某款折叠气垫直接卖断货。他们发现, 东南亚用户更在意“颜值”,于是把气垫做成莫兰迪色系,还送配套的收纳袋,后来啊“颜值党”买单比“功能党”还狠。
但东南亚市场也有坑。物流成本高,关税乱,某品牌主要原因是没算清清关费,再说说每单亏20块。大自然户外的做法是:在马来西亚建了个海外仓,本地发货3天到,运费比国内还便宜。这种“本土化”运营,才是破局的关键。
从“爆火”到“长红”,中国气垫出海的生死局
TikTok上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2023年5月,某品牌跟风发了个“气垫蹦迪”视频,后来啊播放量只有30万,评论区冷冷清清。这说明,单靠短视频引流不行,得有真东西撑着。大自然户外的做法是:把TikTok流量导到独立站, 用“会员专属折扣”“露营装备套装”锁客,复购率做到了35%。
但独立站也不是万能的。2023年8月,他们的独立站被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损失了200万订单。这事儿让他们意识到,出海不仅要会卖货,还得会“防守”。现在他们专门成立了网络平安团队,每周做一次渗透测试,这才算把“护城河”筑起来了。
说到底,6240万次观看只是个开始。当中国气垫开始让老外躺在地上不想回家时这场出海游戏才算刚摸到门道。便携、环保、智能、颜值……这些词背后是中国供应链最狠的“组合拳”。但市场永远在变,今天靠爆火出圈,明天就得靠硬实力说话。毕竟露营圈里能让人反复买单的,永远不是噱头,是躺上去就不想起来那种舒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