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在美国上线后,其平台模式SHEIN
从“单打独斗”到“开门迎客”:SHEIN的急转弯
跨境电商的江湖从来不缺变数,曾经的“独角兽”SHEIN最近的动作格外扎眼。2023年5月6日 这家起家于快时尚的零售商突然宣布,要在全球市场推“平台模式SHEIN Marketplace”。说突然也不突然——毕竟上个月刚在巴西试水,紧接着就杀到美国,动作快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要知道,SHEIN一路走来靠的是“自营+小单快返”的独门绝技,怎么突然就想起开放第三方卖家了?这背后藏着不少故事。
有人说是被“逼”的。2022年9月, 拼多多旗下的Temu突然杀入北美,短短两个月就冲上了购物类APP下载榜榜首,直接把SHEIN挤到了第二。Temu的玩法更狠:极致低价、全托管模式,把“低价内卷”玩到了极致。SHEIN虽然稳坐快时尚头把交椅,但面对Temu的“闪电战”,心里肯定不踏实。更麻烦的是 速卖通在阿里爸爸的加持下开始卷“全托管”,TikTok Shop靠着内容电商风生水起,跨境电商赛道突然挤满了“打群架”的玩家。SHEIN再不找条新路,可能就要被围剿了。

还有人说是“贪念”作祟。Financial Times的数据显示, SHEIN给2025年定下的目标是585亿美元年营收、75亿美元净利润——对比2022年的227亿营收和7亿净利,相当于三年要利润涨10倍。这目标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靠卖自有衣服怕是够呛。开放平台,吸引更多卖家进来SKU多了流量大了营收自然能往上冲。只是这“开门迎客”的生意,真的那么好做吗?
Temu的“闪电战”:留给SHEIN的时间不多了
说到Temu的冲击,SHEIN的团队估计至今还有点心悸。2022年9月Temu上线,主打“极致低价+全托管”,说白了就是“你只管供货,我包运营”。这招对中小卖家太有吸引力了特别是亚马逊上被高额佣金压得喘不过气的卖家,纷纷往Temu跑。数据显示, Temu上线仅两个月,美国日活用户就突破了500万,直接把SHEIN从北美购物APP榜首拉了下来。
SHEIN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以前用户想买低价快时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现在多了一个“更便宜”的选择。更麻烦的是Temu的供应链打法跟SHEIN有点像——都是小单快返,但价格更低。SHEIN一件T恤卖9.9美元,Temu敢卖4.9美元;SHEIN包邮要7天Temu包邮只要3天。用户用脚投票,SHEIN的流量和订单增速明显放缓了。
这还没完。速卖通也在2023年推“全托管”, 阿里爸爸的物流和流量加持下速卖通的低价商品能24小时达;TikTok Shop靠着短视频和直播,把“边看边买”玩出了花。跨境电商赛道突然从“一超多强”变成了“群雄逐鹿”,SHEIN再不转型,可能就要被拍在沙滩上了。
敏捷供应链:SHEIN的“老本”还能吃多久?
提到SHEIN,绕不开的就是它的“敏捷供应链”。这套模式简单说就是“小单快返”:根据实时数据预测爆款, 先下小单试水,卖得好就追单,卖不好就砍单,从设计到上架最快7天就能完成。靠着这套模式, SHEIN把库存周转率做到了行业顶尖——传统服装品牌库存周转要3-6个月,SHEIN只要30天。这套“独门绝技”让SHEIN在自营时代活得风生水起。
但现在要开放第三方卖家,这套“老本”还吃得香吗?问题来了:第三方卖家跟SHEIN的自营团队不一样, 他们不一定懂“小单快返”,可能还是按传统模式备货,库存积压了怎么办?更关键的是物流。SHEIN自营的时候, 能通过海外仓和本地配送把时效压到7天但第三方卖家大多是“自发货”,时效慢不说退货率还高——用户等了半个月收到一件不合适的衣服,早就没耐心了。
SHEIN当然知道这些问题。2023年5月, 美国业务总裁George Chiao透露,公司计划在美国建三个大型配送中心,把配送时间缩短到3-4天。一边在土耳其建厂,在波兰、美国设仓,想把“自营的履约能力”分给第三方卖家。但说到底,供应链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第三方卖家愿不愿意配合SHEIN的“节奏”,还是个未知数。
小单快返vs第三方自发货:模式冲突的隐忧
举个具体例子。假设一个第三方卖家想在SHEIN上卖一款连衣裙, 按照SHEIN的“小单快返”模式,他应该先下100件试水,7天后根据销售数据决定要不要追单。但很多卖家习惯了“备大货”, 直接下了1000件,后来啊卖不出去,积压的库存只能打折处理,利润全砸进去了。这种“节奏不合拍”的问题,在平台开放初期可能会集中爆发。
还有物流。SHEIN自营的时候,用户下单后直接从海外仓发货,3天就能到。但第三方卖家大多在国内, 走的是国际快递,时效慢不说退货运费也是个问题——虽然SHEIN承诺前3个月承担退货运费,但之后就要卖家自己掏腰包。退货率高了卖家不乐意,用户体验也会打折扣。
更麻烦的是SHEIN的自营业务和第三方卖家可能会“抢资源”。比如仓储空间、物流配送能力,优先给谁?如果第三方卖家总等不到仓,发货慢,用户只会骂SHEIN“效率低”。这种“左右手互搏”的风险,SHEIN必须提前想清楚。
第三方卖者的“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
对第三方卖家SHEIN的吸引力确实不小。最直接的就是佣金——前3个月0%,之后全品类10%,对比亚马逊的15-20%,便宜了不少。更诱人的是“0流量费”,SHEIN庞大的用户基础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用上。还有“定价权”,卖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和利润定价,不用像在亚马逊上被平台各种“指导”。
已经有不少亚马逊卖家“跳槽”过来了。有卖家在社交媒体上透露, 2023年4月就接到了SHEIN招商经理的入驻邀请,给的优惠力度很大:前3个月免佣金,SHEIN承担退货运费,还能学SHEIN的“小单快返”模式。一些做3C配件的卖家也动了心, 比如安克创新,2023年5月就在SHEIN上线了部分产品,价格比亚马逊便宜了20%-30%。
但“香饽饽”背后也有“烫手山芋”的隐患。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发货”的物流体验。有卖家试过一件衣服从国内发到美国,光物流就要10天用户收到后早就不想要了退货率高达30%。对比SHEIN自营的3天达,体验差距太明显。更关键的是SHEIN目前还没有官方仓库,卖家得自己找货代,一旦物流延迟,很容易差评。
Anker们的选择:低价换流量还是品牌价值?
安克创新入驻SHEIN的案例很有意思。作为知名的3C品牌, Anker在亚马逊上卖得不错,但SHEIN上的价格明显更低——比如一款充电宝,亚马逊卖29.99美元,SHEIN卖19.99美元。这到底是“促销冲量”还是“长期策略”?如果是前者, 那SHEIN可能帮Anker短期拉高销量;但如果是后者,长期低价可能会损害Anker的品牌形象——用户会觉得“Anker就是便宜货”,以后就算想提价也难了。
中小卖家也有顾虑。SHEIN的用户大多是追求“极致低价”的年轻人,对价格敏感,对品牌忠诚度低。卖家就算能拿到流量,也很难“留住”用户——今天在这家买,明天看到更便宜的就去别家了。这种“流量来了又走”的循环,让不少卖家对SHEIN的“长期价值”打了个问号。
还有“内卷”风险。SHEIN开放平台后卖家肯定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抢流量,卖家可能会不断降价,再说说陷入“比谁更惨”的恶性循环。到时候,佣金低、流量大的优势可能就被“低价内卷”抵消了卖家赚不到钱,自然不愿意留在平台。
本土化还是“水土不服”?SHEIN的本地牌打得响吗?
SHEIN这次推平台模式,特意强调要“引入各个市场的本地品牌、商家”。在美国市场,SHEIN已经开始接触本土设计师和小众品牌,希望借助他们的“本土基因”更懂当地消费者。比如美国消费者喜欢“复古风”“户外元素”,本土品牌可能比中国卖家更懂怎么设计;本土品牌的“本土口碑”也能帮SHEIN摆脱“纯中国低价货”的标签。
巴西试水的经验可能给了SHEIN一些信心。2023年4月, SHEIN在巴西推出平台模式后很快吸引了几百家本土卖家入驻,其中不少是卖“巴西特色服饰”的小品牌。数据显示,这些本土卖家的加入让SHEIN在巴西的客单价提升了15%,复购率也上涨了10%。这说明“本土化”确实能帮SHEIN打开新市场。
但“本土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差异”。比如美国消费者对“尺码”的要求很严格, 本土卖家可能更懂怎么标注尺码;美国对“环保”“可持续”的关注度很高,本土品牌可能会强调“环保材料”,但中国卖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点。SHEIN需要帮卖家解决这些“文化适应”问题,否则本土卖家可能“水土不服”。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卖”:品牌形象的蜕变阵痛
SHEIN一直被贴着“中国快时尚”“低价”的标签, 现在开放第三方卖家,特别是本土卖家,是想往“全球平台”的方向转型。但“转型”的过程往往伴因为“阵痛”。比如第三方卖家如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很容易拉低SHEIN的整体口碑——用户本来冲着SHEIN的品质来的,后来啊买到一件“山寨货”,下次就不来了。
还有“假货风险”。亚马逊、速卖通这些大平台一直被假货问题困扰,SHEIN开放平台后怎么防止假货混入?SHEIN说要“严格筛选卖家”,但具体怎么筛选?是看资质还是看产品?如果筛选不严,假货泛滥,SHEIN辛苦建立的“信任”可能一夜崩塌。
更关键的是“品牌调性”的把握。SHEIN以前是“时尚、年轻、低价”,现在要变成“全球平台”,品牌形象会不会变得模糊?用户可能搞不清“SHEIN到底是卖什么的”——是快时尚,还是什么都卖的“杂货铺”?这种“身份认同”的混乱,可能会让SHEIN失去核心用户的青睐。
围剿与突围:跨境电商的“三国杀”局面
现在的跨境电商赛道,简直就是“三国杀”。SHEIN、Temu、速卖通,三足鼎立,各有各的优势。SHEIN的“底牌”是供应链和用户基础, Temu的“底牌”是拼多多的流量和低价策略,速卖通的“底牌”是阿里的物流和生态。TikTok Shop虽然还没完全发力,但“内容电商”的玩法,谁也不敢小觑。
SHEIN的突围点,明摆着是“平台模式”。通过开放第三方卖家,扩大SKU,覆盖更多品类——以前只卖女装,现在可以卖3C、家居、美妆,甚至生鲜。SKU多了用户停留时间就长了粘性自然就上来了。更重要的是 第三方卖家能帮SHEIN“试水”新品类,风险比自营小很多——卖不好就换一家,不用自己承担库存压力。
但Temu和速卖通也不是吃素的。Temu已经在学SHEIN的“小单快返”, 速卖通则借着阿里的物流优势,把“全托管”的时效提到了24小时达。SHEIN想靠平台模式突围, 得拿出点“真东西”——要么供应链效率比他们高,要么用户体验比他们好,要么价格比他们低。否则,用户凭什么选SHEIN?
“三国杀”中没有赢家:用户才是到头来裁判
说到底, 跨境电商的“三国杀”,到头来受益的是用户。以前买一件衣服要等半个月,现在3天就到;以前买3C配件要花大价钱,现在便宜一半。Temu、SHEIN、速卖通互相“卷”,卷价格、卷时效、卷服务,用户只管“坐享其成”。
但对平台“卷”也意味着“烧钱”。SHEIN建仓、招人、给卖家免佣金,哪样不要钱?Temu靠拼多多的补贴打价格战,能补贴多久?速卖通有阿里爸爸撑腰,但长期“烧钱”也不是办法。等资本的热潮退去, 谁能真正活下去,还得看谁能“讨好”用户——不是靠低价,而是靠“靠谱”的产品和“省心”的服务。
用户要的其实很简单:买东西便宜、快、不出问题。SHEIN如果能通过平台模式, 让第三方卖家也做到这三点,那“三国杀”里它就能笑到再说说;如果做不到,用户随时可能投奔下一个“更好”的平台。毕竟跨境电商的江湖,从来不缺“新玩家”。
未来走向:SHEIN的“平台梦”能走多远?
SHEIN的“平台梦”,说白了是想从“亚马逊式的自营”走向“淘宝式的平台”。但淘宝的成功,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小卖家”和“完善的生态”,SHEIN现在有这个“生态”吗?恐怕还差得远。卖家管理、物流体验、品牌调性,每一个环节都是坎。
不过SHEIN也不是没有机会。它的“小单快返”供应链确实能帮卖家降低风险,庞大的用户基础也能给卖家带去流量。如果能解决“自发货”的物流问题, 帮卖家做好“本土化”,甚至建立“卖家培训体系”,让更多卖家学会“SHEIN式的打法”,那平台模式还是能走通的。
只是这条路注定不好走。跨境电商的“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SHEIN的“平台梦”能不能实现,不光要看它自己怎么走,还得看Temu、速卖通们怎么“搅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创新,就只能被淘汰。SHEIN这次“开门迎客”,是破釜沉舟,还是另辟蹊径?市场很快会给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