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 Now功能上线不到1年

从“救命稻草”到“匆匆过客”:TikTok Now的九个月生死簿

2022年9月,TikTok悄悄在自家应用里塞进了一个新功能——TikTok Now。那时候的TikTok正被全球各地的监管盯着,急需点“不一样的东西”证明自己不只是个娱乐平台。官方说法是“促进真实且自发的联系”,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几乎是照着当时爆红的BeReal抄的作业:前置后置双摄像头,每天随机时间推送,主打一个“不加滤镜的瞬间”。那时候不少行业分析师摇头, 觉得TikTok这是慌不择路,谁能想到,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功能,九个月后就被悄悄关了门。

被寄予厚望的“真实社交”试验

TikTok Now推出那会儿,整个短视频行业都在琢磨“真实社交”这事儿。BeReal靠着“每天一张无预警照片+视频”的设定, 2022年夏天突然火遍全球,DAU冲到1500万,连华尔街分析师都喊它“下一个社交颠覆者”。TikTok急了——自己的用户虽然多, 但本质上还是“内容消费场”,用户刷完就走,粘性不如Instagram、SnapChat这些主打社交的平台。内部会议上有人拍桌子:“我们必须做‘真实’,不然用户迟早被抢走。”于是TikTok Now就这么赶鸭子上架了美其名曰“让社交回归本真”。

突发!上线不到1年,TikTok 或暂停 TikTok Now功能
突发!上线不到1年,TikTok 或暂停 TikTok Now功能

功能设计倒是很简单:每天固定时段, 系统会弹个提醒,用户必须一边打开前后置摄像头,拍张照片或10秒视频,发到“好友动态”里。不能修图,不能剪辑,甚至不能提前拍。听起来挺“真实”的,对吧?但问题来了TikTok的用户是谁?是16到24岁的年轻人, 他们来这儿是为了看搞笑段子、学化妆教程、追明星八卦,不是为了跟“好友”分享“今天午饭吃了啥”。真实社交?对他们可能还不如一条百万点赞的挑战视频有吸引力。

双摄像头下的“自燃陷阱”:用户真的要“真实”吗?

TikTok Now上线头一个月,数据确实还行,日活用户冲到了800万。那时候团队开会,PPT上全是“用户留存提升”“社交粘性增强”的漂亮图表。但没过多久,问题就暴露了。第三方监测机构Apptopia的数据显示, 2022年10月到2023年3月,TikTok Now的DAU暴跌了61%,从800万掉到了300万左右。为什么?用户根本不买账。

你想啊,大中午的,用户正上班上学呢,突然弹个提醒“快拍张照片”,烦不烦?晚上好不容易刷会儿短视频放松,又得举着手机拍自己素颜的脸,谁乐意?更离谱的是这功能还“强制真实”——你想发个好看的,系统不让;想拍点有趣的,时间又卡得死死的。后来啊呢?动态里全是“今天吃的外卖有点糊”“地铁上挤到变形”这种无聊内容,谁有空看?有用户在Twitter吐槽:“TikTok Now让我感觉自己在参加‘谁的生活更惨’比赛, 谢谢,我不奉陪。”

其实TikTok团队可能忽略了:所谓的“真实需求”, 很多时候是用户嘴上说说真让他们“真实”,反而会躲。BeReal能火, 是主要原因是它早期是小众应用,用户觉得“新鲜”“好玩”;但TikTok是巨头,用户对它的期待就是“娱乐”,突然塞个“真实社交”,就像让KTV去卖学术期刊,不搭调。

数据不会说谎:DAU腰斩背后的流量溃败

2023年1月, TikTok内部开了一次闭门会议,主题是“TikTok Now的未来”。会上有人甩出一组数据:使用TikTok Now的用户, 平均每次停留时长只有23秒,比普通短视频少了整整4倍;而普通用户打开TikTok Now的频率,从一开始的每周3次降到了每周0.8次。更扎心的是 广告主根本不买账——TikTok Now的广告位,点击率比普通视频低了72%,转化率更是惨不忍睹,只有0.3%。

为什么数据这么难看?核心问题还是“水土不服”。TikTok的算法逻辑是“内容推荐”, 根据你的兴趣给你推视频;而TikTok Now的逻辑是“社交互动”,需要你主动去看好友动态。这两个逻辑根本冲突。你刷TikTok是为了“被动消费”,不是为了“主动社交”。就像你逛淘宝,突然弹个框“先跟客服聊十分钟再买东西”,你不会觉得贴心,只会觉得烦。

更讽刺的是TikTok Now的用户流失,还拖累了主应用的体验。有用户反馈:“每次打开TikTok,先弹个Now提醒,关了又弹,烦死了差点想卸载。”这等于TikTok为了一个“边缘功能”,得罪了核心用户。2023年3月,TikTok Now的DAU已经跌到了200万以下连一开始的零头都不够。这时候,关停它,只是时间问题。

模仿者的宿命:Snapchat和Instagram的“谋杀克隆”战

TikTok Now不是第一个模仿BeReal的平台,也不会是再说说一个。2022年8月, Snapchat就推出了“双摄像头”功能,几乎照搬了BeReal的每日提醒+双摄像头模式,还加了点滤镜和编辑功能,想显得更“好玩”。后来啊呢?Apptopia的数据显示,Snapchat该功能上线后DAU只涨了5%,不到一个月就回落了。用户吐槽:“这跟BeReal有啥区别?还不如直接用BeReal。”

Instagram更狠,直接测试“坦诚故事”功能,要求用户发无滤镜的日常片段。但Instagram的用户是谁?是爱晒精致生活的人,让他们发“素颜吃泡面”?想都别想。后来啊功能测试了两个月,不了了之。行业里管这叫“谋杀克隆”——主流平台看到小应用火了就赶紧模仿,想把它“掐死在摇篮里”。但事实证明,这种模仿 rarely 成功。用户对小应用的喜爱,往往是主要原因是它的“独特性”,一旦被巨头复制,这种独特性就消失了用户自然就走了。

TikTok Now的失败,其实给所有平台提了个醒:别总想着“抄作业”。用户的真实需求,不是靠模仿就能满足的。BeReal能火, 是主要原因是它抓住了年轻人“厌倦了精致社交,想要点真实”的心理;但TikTok的用户,根本没这个需求。硬抄,只会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

算法的:TikTok生态容不下“自发性”

TikTok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是它的推荐算法。你刷到的每一个视频,都是算法精心计算出来的“你可能喜欢”的内容。这种算法逻辑,决定了TikTok是个“内容消费场”,用户进来就是“被动刷视频”,而不是“主动社交”。TikTok Now想在这个生态里做“真实社交”,就像在流水线上搞“手工定制”,根本不匹配。

举个例子:普通用户刷TikTok, 平均每天要看70个视频,每个视频停留15秒,算法根据你的停留时间、点赞、评论,不断优化推荐。而TikTok Now呢?它需要你主动去“好友动态”里看别人发的照片视频,这完全跳出了算法的推荐逻辑。用户习惯了“刷”,突然要“逛”,能习惯吗?算法也懵啊——它不知道你喜欢看好友的“素颜照”,还是喜欢看“百万点赞的挑战视频”。两边都顾不好,后来啊就是两边体验都差。

更关键的是TikTok的商业逻辑是“流量变现”。普通短视频可以插广告、 带商品链接,转化率高;而TikTok Now的内容都是“日常瞬间”,根本没法商业化。广告主花了钱,投在Now功能里后来啊用户看都不看,谁愿意投?TikTok自己可能也算了笔账:为了Now功能, 每年要投入几百万服务器成本、研发成本,后来啊DAU腰斩,广告收入还上不去,这买卖,不划算。

品牌方的冷遇:0.3%转化率敲响的警钟

2022年底, TikTok想拉着品牌方一起推Now功能,搞了个“真实生活挑战”,让品牌赞助话题,用户发Now内容带品牌标签。当时有几个跨境电商品牌跟风试了试, 比如某快时尚品牌,在Now功能里发了“穿搭挑战”,用户发自己穿品牌衣服的日常照片,赢取优惠券。后来啊呢?两周下来活动曝光量是500万,但转化率只有0.3%,卖出去的衣服还不到200件。对比该品牌普通短视频广告2.1%的转化率,简直是“血亏”。

为什么品牌不买账?Now内容太“生活化”了。用户发的内容可能是“早上挤地铁”“加班吃泡面”,跟品牌产品没啥关系。品牌想卖货,需要的是“场景化内容”,比如“这件衣服适合约会穿”“这个包包上班背超好看”。而Now功能的“真实瞬间”,根本没法植入产品场景。有品牌营销负责人私下吐槽:“在TikTok Now打广告,就像在菜市场贴奢侈品海报,完全不搭。”

更惨的是品牌投入了钱,还没得到啥品牌曝光。Now内容发出去,除了几个好友点赞,根本没流量。普通短视频还能上热门,让更多人看到;Now内容呢,算法不推荐,只能靠好友点赞,传播范围极小。品牌方又不是傻子,试过一次谁还愿意再来?2023年初,几乎所有跨境电商品牌都把TikTok Now的预算砍了转投普通短视频。这对TikTok无疑是釜底抽薪。

真实社交的伪命题:当“自燃”撞上流量逻辑

说到底, TikTok Now的失败,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所谓的“真实社交”,在流量驱动的社交平台里到底有没有存在的空间?TikTok、 Snapchat、Instagram这些平台,核心逻辑都是“流量”——用户越多,停留时间越长,广告收入越高。而“真实社交”的核心逻辑是“关系”——用户之间越熟,互动越多,平台粘性越高。这两个逻辑,根本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你想啊, 在流量逻辑下平台希望你“多刷、多点赞、多评论”,这样才能产生更多数据,算法才能更好地推荐广告;而在真实社交逻辑下平台希望你“少刷、多互动、建立深度关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TikTok Now想一边满足这两个逻辑,后来啊就是两边都做不好。用户既没享受到“真实社交”的乐趣,也没得到“流量娱乐”的快感,只能用脚投票。

其实年轻人不是不要“真实社交”,他们只是不要“被强制真实”。他们更愿意在小圈子里“真实”, 比如微信朋友圈,只有熟人可见;或者在兴趣社群里“真实”,比如游戏群、读书群。但在TikTok这种公域平台,他们只想“表演真实”,而不是“真的真实”。TikTok Now试图打破这种“表演真实”,后来啊当然失败了。

九个月启示录:功能迭代不是“拍脑袋”的游戏

TikTok Now从上线到关停,只有短短九个月。这九个月,给所有做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人提了个醒:功能迭代,不能靠“拍脑袋”,更不能靠“抄作业”。你得先想清楚:你的用户是谁?他们需要什么?你的平台生态,能不能容得下这个功能?

比如TikTok,用户是年轻人,需要的是“娱乐”和“内容消费”,不是“社交”。硬塞个“真实社交”功能,只会让用户反感。再比如BeReal, 它能在小众平台火,是主要原因是它满足了用户“新鲜感”和“小范围真实”的需求;但放到TikTok这种巨头平台,就变成了“不伦不类”。

更重要的是功能迭代得考虑“商业价值”。TikTok Now既不能提升用户粘性, 又不能带来广告收入,反而增加了研发和运营成本,关停它,才是明智之举。对平台 不是所有“新功能”都值得尝试,那些跟核心用户需求、商业逻辑不符的功能,就算再“热门”,也得果断放弃。

TikTok Now的故事,其实是个很典型的“功能失败案例”。它告诉我们: 任何功能,如果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不能为平台带来收益,就算再“真实”,再“创新”,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毕竟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平台的钱也是有限的,把资源花在刀刃上,才是长久之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