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美国少女在TK上,怎么把3元发圈卖到超10倍价格
谁能想到?3元拼多多发圈被美国少女卖到78元,TikTok上狂赚六位数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拼多多上刷到几块钱的小玩意儿,随手下单收到货后随手扔在抽屉里觉得“便宜但没啥用”。但谁能想到, 同样是这款“大肠发圈”,16岁的美国女孩Dasha Derkach硬是在TikTok上卖出了10倍价格,还月入六位数。2021年, 还在练芭蕾的她,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发圈,自己动手设计,在亚利桑那州的家里创立了Enchanted Scrunch。两年后 这个品牌成了TikTok上30万粉丝追捧的对象,一条发带卖11.5美元,90%的订单都来自这个平台。她到底做了什么?让一个“3元发圈”翻了10倍还供不应求?
从芭蕾舞者到创业者:一个发圈引发的“叛逆”
Dasha的故事得从芭蕾舞房说起。13岁那年,她是职业芭蕾舞苗子,每天练舞8小时但有个让她头疼的小事——发圈。市面上的发圈要么太紧勒得头疼,要么太滑容易掉,要么设计得“土到掉渣”。她试过各种材质:棉的、 涤纶的、蕾丝的,甚至把妈妈的旧丝袜剪了当发带,后来啊要么滑得像条泥鳅,要么扎得头皮发麻。“练舞时头发散了老师会瞪我,但市面上的发圈真的不行!”她后来在视频里吐槽。

一次偶然 她看到奶奶用旧毛衣的毛线钩了一个发圈,软乎乎的还带点弹性,“戴上就不掉了”。她突然有了个念头:为什么不自己设计呢?要软、要稳、要好看,还得适合不同场合——练舞时用、上学时用、参加派对时用。2021年, 她拿着自己的设计稿,让妈妈帮忙找工厂打样,第一批做了100个发圈,颜色是奶奶织毛衣常用的马卡龙色系,材质选了柔软的氨纶混纺,还加了防滑的硅胶条。
一开始她只在Instagram上发照片,后来啊“点赞的比下单的多”。有个粉丝评论:“好看是好看,但78块钱?我在拼多多买10个才30块。”她没回怼,而是默默记下这句话。后来她发现,TikTok上有很多和她一样喜欢“复古风”的女孩,话题#scunchie有12亿次播放。2021年4月,她发了第一条TikTok视频:穿着练功服,把头发高高扎起,展示发圈“怎么甩都不掉”。视频火了播放量4000多,当天接到10个订单。“我以为没人会买,后来啊订单提示音响了整整一天。”她在后来的采访里笑着说。
TikTok的魔法:15岁女孩如何用“手工感”征服30万粉丝
Dasha的TikTok账号叫@enchantedscrunch, 头像是个扎着粉色发圈、咧嘴笑的女孩。她的视频不是那种“硬广”,更像“发圈日记”。她会拍自己坐在书桌前设计新花色, 妈妈帮她剪布料,爸爸打包订单,奶奶在一旁织毛线边,“全家总动员”的画面让粉丝觉得“像邻居家的小妹妹在创业”。有个视频拍她给发圈染色, 后来啊染到脸上,她举着沾了颜料的发圈笑到直不起腰,评论里有人说“这也太真实了吧,比滤镜好看多了”。
她的视频内容其实很简单:展示发圈的“使用场景”。练舞时怎么扎,上学时怎么配校服,约会时怎么搭连衣裙,甚至“怎么用发圈绑窗帘”。最火的一条视频是“10种发圈扎法”,播放量720万,粉丝从10万涨到30万。“我没想到大家会喜欢, ”她说“我只是觉得,发圈不该是‘随便扎一下’的东西,它可以是造型的‘点睛之笔’。”
她的视频节奏很慢,没有剪辑特效,就是手机拍的日常,但胜在“真实”。她会回复每一条评论,有人问“能定制吗?”她会说“可以 但要等两周,主要原因是都是手工做的”;有人吐槽“发货慢”,她会拍个视频解释“主要原因是每条发圈都要检查有没有线头,我妈妈会盯着看半小时”。这种“较真”让粉丝觉得“她真的在乎产品”。有个粉丝留言:“我买了她家的发圈,用了半年还跟新的似的,虽然贵,但值。”
11.5美元的真相:当3元发圈遇上“情感溢价”
争议总比关注来得快。当Dasha把发圈定价11.5美元时评论区炸了。“拼多多3块钱一个,你卖78?”“抢钱呢?”“是不是割韭菜?”有人甚至翻出她的拼多多链接,说“同样的东西,你赚了25倍”。Dasha没躲,直接拍了个视频回应:“我知道拼多多很便宜,但我们的发圈不一样。”
她举着发圈镜头, 拆解成本:“你们看这个边,是手工包的,机器包的容易起球;里面的硅胶条,是食品级的,不会掉屑;染色的颜料是环保的,不会刺激头皮;还有这个布料,是进口的,洗100次不变形。”她算了笔账:一个发圈的材料成本3美元, 人工成本2美元,包装成本1美元,再加上平台手续费、运费,“其实利润不高,大概20%。”
更关键的是她卖的不是“发圈”,是“情绪价值”。视频里 她会拍粉丝的反馈:一个女孩说“我化疗掉了头发,戴你的发圈觉得又美又自信”;一个妈妈说“女儿自闭症,只愿意戴你家的发圈去学校”;甚至有人把她的发圈送给当新娘的闺蜜,“伴娘团人手一个,成了婚礼的亮点”。这些故事让发圈有了“温度”,粉丝愿意为“美好”买单。“我不是在卖产品,是在分享‘小小的幸福’。”Dasha说。
节日营销:用“限定款”让用户上瘾
Dasha很懂“制造稀缺”。每到节日她都会推出“限定款”发圈,价格比普通款贵2美元,但每次都抢空。2023年复活节, 她出了“兔子系列”发圈,粉色布料上绣着小兔子耳朵,搭配复活节彩蛋图案,“复活节&春天系列”上线3天就卖了500个。圣帕特里克节,她推出了“四叶草系列”,绿色发圈上缀着小四叶草,“爱尔兰粉丝说‘像把春天戴在头上’”。
她的节日营销不是“硬蹭热点”,而是结合场景。比如万圣节, 她出了“幽灵系列”,半透明的白色发圈上印着小幽灵,搭配南瓜发夹,“小朋友戴去讨糖,邻居都说‘这造型太可爱了’”;圣诞节,她出了“雪花系列”,银色发圈上镶着小水钻,“妈妈们买来当圣诞礼物,说‘比玩具更让孩子开心’”。这些限定款不仅拉高了客单价,还让粉丝养成“习惯”——“等她家节日款,就像等圣诞礼物。”
她的官网设计很简单,但“节日氛围”拉满。复活节期间, 网站背景是粉色和黄色的彩蛋,首页写着“Bring Easter Magic to Your Hair”;圣诞节时背景是雪花飘落的动画,首页写着“Sparkle This Season”。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用户觉得“买的不是发圈,是仪式感”。
争议与和解:当“割韭菜”遇上“真粉丝”
价格争议一直没停。有人算账:“拼多多3元,她卖78,差价25倍,这利润比贩毒还高。”Dasha没生气, 反而拍了条视频,拿拼多多发圈和自己的对比:“你们看,这个拼多多发圈,洗一次就变形了边线都开了;我们的发圈,洗了10次还跟新的一样。”她还做了个“暴力测试”:用发圈绑10公斤的哑铃,“拼多多发圈断了我们的还完好无损”。
最绝的是她邀请了一个“黑粉”到家里做客。那个粉丝叫Sarah,是大学生,曾在评论区骂她“抢钱”。Dasha让她亲手做一个发圈:选布料、剪裁、缝边、加硅胶条。Sarah做了2个小时手都酸了“原来这么麻烦”。再说说她戴上自己做的发圈,说“原来78元真的不贵,我收回之前的话”。后来Sarah成了她的“铁粉”,还帮她在学校推广。
更让人意外的是她的用户年龄层很广。17岁的女孩买去上学,35岁的妈妈买去搭配通勤装,57岁的阿姨买来“扎头发显年轻”。有个57岁的粉丝留言:“我有17条你家的发圈,不同颜色不同款式,每天都换着戴。我孙女说‘奶奶比我还潮’。”这种“全年龄段”的吸引力,让她的品牌有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数据说话:从每周2单到每周500单,TikTok的“流量密码”
Dasha的生意增长曲线很陡峭。2021年刚转TikTok时 每周只有2个订单;2022年,每周订单涨到100个;2023年,每周订单稳定在500个,90%的订单来自TikTok。“TikTok是我们的‘超级销售员’,”她说“一条视频火了订单就跟洪水一样涌来。”
她的粉丝转化率很高,平均能达到5%。主要原因是她的视频不是“泛娱乐”,而是“精准种草”。比如拍“练舞发圈扎法”, 会@舞蹈博主;拍“通勤发圈搭配”,会@职场博主;拍“亲子发圈”,会@母婴博主。这些博主会转发视频,粉丝看到“自己领域的人推荐”,就会下单。有个舞蹈博主转发她的视频后她的订单一夜之间涨了30个。
她的复购率也很高,能达到40%。主要原因是她会“宠老粉”。比如推出“会员专属款”, 只有老粉能买;比如给老粉寄“小礼物”,比如手写的感谢卡、免费的发夹;比如定期搞“老粉福利”,比如“买2条减5美元”。有个粉丝说“我每个月都要买一条,主要原因是觉得‘支持她就像支持妹妹创业’”。
行业启示:低价不是唯一出路, 故事才是“硬通货”
Dasha的成功,给跨境电商上了一课。现在很多卖家沉迷“内卷”,拼价格、拼广告,后来啊利润越来越薄。但Dasha证明:小众赛道也能破圈,关键是要“讲好故事”。她的发圈不是“刚需”, 但她用“练舞女孩的烦恼”“全家手工制作”“粉丝的真实反馈”这些故事,让“发圈”变成了“有情感的载体”。
她的运营策略也很“轻”。没有请网红代言,没有投巨量广告,就是靠“真实的内容”和“真诚的互动”。她会回复每一条评论,会拍视频解释价格,会邀请粉丝到家里做客。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她和粉丝之间没有距离感,粉丝会觉得“她不是老板,是朋友”。
更关键的是她抓住了“Z世代”的消费心理。现在的年轻人买东西,不只是看“性价比”,更看“情绪价值”“社交价值”。她的发圈能让他们“在朋友中显得特别”“在社交媒体上被点赞”,这就是“社交货币”。就像她说的:“我不是在卖发圈,我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
未来:16岁少女的商业野心
现在的Dasha,已经不是那个只会练舞的小女孩了。她的品牌已经 到海外市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都有她的粉丝。她正在开发新产品,比如发夹、发绳、甚至“发圈套装”,目标是“成为女性头饰领域的‘小而美’代表”。她说:“我想证明,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有想法,就能做成事。”
她的故事,给很多想做跨境电商的人带来了启发。不要只盯着“低价爆款”, 要学会“用内容打动人”;不要害怕“争议”,真诚是最好的“公关”;不要小看“小众需求”,精准的用户群体才是“最忠实的客户”。就像她的TikTok简介写的:“Small scrunchies, big dream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