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带货主播为何纷纷涌向东南亚?

东南亚的诱惑:不只是流量, 更是供应链的“新大陆”

2023年6月,路透社甩出一则消息:TikTok未来几年要在东南亚砸下数十亿美元,死磕电商业务。这消息像块石头砸进国内直播圈, 激起千层浪——辛巴团队刚在泰国搞完“产业链溯源直播”,小杨哥传出要借道TikTok杀进东南亚,连“交个朋友”都悄咪咪在泰国拉了260万粉丝的@Pinkysavika和1300万粉丝的@atom2255搞了场直播。东南亚这地方,到底藏着什么宝贝,让国内带货主播前仆后继往里跳?

说到底,还是“便宜”。国内直播卷成麻花了佣金越压越低,坑位费贵过黄金,主播们眼睛盯着东南亚的供应链,跟饿狼见了肉似的。辛巴去泰国不就为这个?政府接待得跟亲爹似的,顺便把国内榴莲价打下来——这哪是去带货,分明是去“扫货”的。国内MCN机构的人更实在:“他们可能是想把东南亚的产品或者特产带回国内,以一种跨境贸易的形式带货。”说白了东南亚成了他们的“后花园”,货便宜,人工便宜,连直播场地租金都比国内一半还少。

“网红”的迁徙:带货主播涌向东南亚
“网红”的迁徙:带货主播涌向东南亚

但流量这东西,从来不是单向的。TikTok在东南亚的用户数早就破亿了年轻人刷短视频的时间比吃饭还长,可电商渗透率才多少?不到20%。国内直播带货刚起来那会儿,不也是从“试试水”开始的?主播们算过账:现在进去,相当于在2019年的抖音抢位置,晚了可就没汤喝了。东南亚的诱惑, 从来不是单一的“流量红利”,而是“流量+供应链”的双重暴击,这俩加起来比国内的内卷香多了。

国内主播出海:从“降维打击”到“水土不服”

刚开始,谁不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辛巴团队落地泰国时估计心里想:凭我在国内的粉丝量,东南亚不得跪着求我?后来啊现实给了他一巴掌——国内头部主播的粉丝,在东南亚基本等于“无效流量”。辛巴的账号在泰国TikTok粉丝才多少?十万不到,还不如当地一个卖榴莲的野生网红。小杨哥更惨, 他那套“搞笑带货”的梗,翻译过去菲律宾人根本get不到,直播间在线人数三位数,还不如国内一场普通夜播。

语言是第一道坎,但不是再说说一道。国内主播带着翻译过去,讲产品时磕磕巴巴,跟念稿子似的,粉丝早跑了。更要命的是文化差异。辛巴在泰国喊“家人们,买它!”泰国人一脸懵:“家人们?我认识你吗?”国内主播惯用的“全网最低价”“再说说10单”在东南亚根本不管用, 当地消费者更信“朋友推荐”,而不是“主播吹牛”。今年4月, 马来西亚网红View Chin就栽跟头了——250万粉丝的账号,被老婆曝出黑历史,一夜之间掉粉50万,当地品牌方连夜发声明“停止合作”。这在国内算啥?顶多被网友骂几句,在东南亚,直接社会性死亡。

更尴尬的是“供应链出海”的伪命题。辛巴去泰国搞“产业链溯源”,说是让粉丝看源头,其实是想找便宜货。可东南亚的供应链哪有那么好啃?物流成本比国内高30%, 清关动不动就卡半个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主播想找稳定货源,比在国内坑位费还难。阿豪在印尼做TikTok电商,直言:“他们没这个实力。”国内主播习惯了国内成熟的供应链,到了东南亚,连找个靠谱的货代都得求爷爷告奶奶。

三种出海模式:个人IP的“独木桥”与MCN+TSP的“双车道”

个人IP:粉丝“跨不过海”的鸿沟

国内头部主播的命根子是“个人IP”,可这玩意儿在东南亚就是个“水土不服”的典型。辛巴、小杨哥的IP标签是“东北大汉”“搞笑兄弟”,翻译过去直接失真,东南亚消费者不认。就算强行复制人设,也得从头开始——从0涨粉?不如在国内躺赚舒服。View Chin的翻车已经证明:东南亚粉丝的忠诚度比国内还低,人设一旦崩塌,连挽回的机会都没有。

更麻烦的是“供应链出海”的局限性。国内主播去东南亚,本质是想把东南亚的便宜货拉回国内卖,而不是真做本地市场。辛巴的泰国直播,榴莲是便宜了可运回国内运费比榴莲还贵,再说说算下来还不如在国内批发。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模式,在东南亚根本走不远——当地消费者要的是“本土好货”,不是“中国转手货”。

MCN:风险分散, 但“水土不服”难免

比起个人IP,MCN出海明摆着更“聪明”。他们不依赖单一主播,而是搞“矩阵”,孵化一批本地网红,分散风险。“交个朋友”就是典型案例——2017年就在印尼成立公司, 2020年又杀到美国,2023年6月在泰国拉了当地明星搞直播,美妆、母婴、电子一把抓。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就算一个网红翻车,还有其他顶着。

但MCN的坑也不少。国内MCN习惯了“国内那一套”——找网红、谈坑位费、催转化,到了东南亚全不管用。林宗儒的M-commerce在菲律宾, 办公室搬了三次才找到满意的地方:“国内机构来这边做,长期看可能问题不大,短期看都得吃吃亏。”水土不服不是说说而已, 连招人都成问题——国内员工看不上东南亚的薪资,本地员工又不懂国内直播的套路,两边鸡同鸭讲,再说说项目黄了一半。

TSP:比MCN更“重”, 却更懂本地市场

真正能在东南亚活下去的,是TSP。TSP在国内很少人提,但在东南亚,它是“服务商之王”。M-commerce的林宗儒说:“我们不仅仅是培养达人来带货, 还在帮品牌方去做直播间——配主播、配设备、做脚本、搞剪辑,连投流都包了。”这哪是MCN?简直是个“直播代运营公司”,比国内的MCN“重”多了却更懂本地市场。

TSP的厉害之处在于“绑定品牌”。国内MCN靠坑位费赚钱,TSP靠品牌服务费分成,更稳定。比如M-commerce给某本土美妆品牌做直播代运营, 从选品到投流全包,后来啊品牌直播间转化率提升35%,直接把TikTok官方都惊了。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 让TSP在东南亚活得比MCN滋润——毕竟品牌方比主播更靠谱,不会主要原因是人设翻车就跑路。

本土化不是“翻译内容”, 是“扎根土壤”

“本土化想真正干好,意味着你的事业重心都在往国外转移了可能下一代人甚至变成东南亚华侨了!”常驻东南亚的阿豪这话不假。国内主播总想着“把国内模式复制过去”, 后来啊被现实打脸——东南亚不是中国的缩小版,文化、语言、消费习惯,样样不同。

最直观的是办公室。林宗儒说:“能不能顺利地租到满意的办公室,都是个问题。”国内MCN随便找个写字楼就能开工, 在东南亚不行——要招本地员工,就得去商业中心,租金贵一倍;要留本地员工,就得给高薪水,比当地同行高30%;要做本地内容,就得请本地编剧,连段子都要重新写。M-commerce在菲律宾, 国内员工占比不到2%,剩下全是本地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够招到我们想要的人!”

更深的是“文化渗透”。国内主播习惯了“高喊口号”式带货,在东南亚不行。菲律宾人喜欢“亲切感”, 主播得像朋友一样聊天不能太“销售”;马来西亚人喜欢“细节”,产品参数得讲得清清楚楚,不能只吹“便宜”;泰国人喜欢“娱乐”,直播得加歌舞,不然没人看。林宗儒的团队为了适应本地文化,连主播的说话方式都改了——“以前在国内说‘家人们,冲啊!’,现在在菲律宾说‘伙计们,这个东西真的好用,我试过了!’”

最麻烦的是“权限下放”。国内机构出海,总想着“掌控全局”,后来啊事事亲力亲为,反而搞砸了。林宗儒说:“我们把具体的施行层面‘完全放手给菲律宾的同事们去做’——他们更懂当地消费者喜欢什么 什么时候直播效果好,用什么投流策略。”国内来的高管只负责定方向,具体运营全交给本地团队,这才是本土化的“精髓”。

出海不是“一锤子买卖”, 是“一场持久战”

国内主播总想着“快速赚钱”,东南亚不是这样的地方。林宗儒算过一笔账:在东南亚做直播电商, 前半年基本是“烧钱”模式——办公室租金、员工工资、设备采购、网红孵化,样样要钱。M-commerce在菲律宾,前半年亏了200多万,直到第8个月才勉强盈利。“国内机构来这边做,短期看都得吃吃亏。”阿豪说“水土不服”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得熬。

更头疼的是“主播忠诚度”。国内MCN签网红, 靠的是“独家合约”,在东南亚不行——本地网红更“自由”,今天在你这儿直播,明天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挖走。林宗儒说:“许多被培养的主播往往无法长期留在组织当中,有可能造成前期培训成本的损失。”M-commerce的解决方案是“利益绑定”——网红的佣金分成比同行高10%, 还给股权激励,这样才留得住人。

盈利模式也是个难题。国内直播带货靠“坑位费+佣金”,在东南亚行不通——品牌方预算少,坑位费给不起;佣金低,主播没动力。TSP的模式更靠谱:品牌服务费+分成,比如代运营直播间,收固定服务费,再拿销售额的5%分成。这种模式虽然“重”,但利润稳定。M-commerce今年Q1的盈利,有60%来自TSP服务,剩下的才是网红带货。

未来会怎样?东南亚的直播电商肯定是大趋势,但不是谁都能分到蛋糕。个人IP的主播, 大概率会被淘汰;MCN如果想活下去,必须转型TSP;TSP会越来越“重”,从“代运营”变成“全链路服务商”。阿豪说:“东南亚诱惑力实在太大,但不是谁都能啃得下。”想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就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本土化不是“翻译内容”,是“把自己变成本地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