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Temu大促极致压价,卖家接近崩溃
大促狂欢下的无声尖叫:Temu低价狂欢, 卖家在刀尖上跳舞
打开Temu首页,满屏的“0.99美金起”“限时免运费”标签晃得人眼晕,评论区里“1美金买3件T恤”的晒单刷了屏——消费者笑开了花,卖家却快哭了。2023年Temu Week期间, 某个热门耳机店铺销量冲破10万单,社媒上全是“Temu包裹开箱”的狂欢视频,但很少有人知道,这10万单背后卖家可能每单只赚了3美分,甚至亏本。
你敢信?一个在1688上拿货价60元的收纳盒,Temu要求卖家按11元供货。2023年3月, 深圳家居卖家李明在招商群里看到平台发来的调价通知,当时就懵了:“成本都覆盖不了这价怎么报?”他试着拒绝, 后来啊商品被卡在仓库不上架,库存积压了20万元,再说说只能含泪降价——赔本赚吆喝,成了那批卖家的真实写照。

压价套路:从“砍一刀”到“逼到墙角”的进阶
Temu的压价不是简单砍个20%、 30%,而是有一套“组合拳”。2024年5月Temu大促前夕, 杭州3C卖家张丽发现,平台系统自动把她的厨房小工具申报价从15元调到了8.5元,理由是“市场价低于预期”。她找客服申诉,得到的回复是:“建议调整至8.5元,否则可能影响商品曝光。”更绝的是货已经入仓了平台突然通知:“需在24小时内确认新价格,否则视为放弃销售,商品销毁处理。”张丽再说说算了笔账:8.5元的供货价, 加上头程运费、平台佣金,每单亏2.3元,2000单就是4600元——不卖,货没了;卖,亏到底。
“货到仓再砍价”是Temu卖家最怕的套路。2023年11月, 深圳某电子卖家的2000台蓝牙耳机已入仓,平台突然发来通知:“市场调研显示,同类产品均价18美元,需将申报价从22元降至15元。”卖家拒绝后平台直接下架商品,要求“降价后重新审核”。等了半个月,降价申请通过了但大促期都结束了只能以日常价清库存,亏了8万多。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操作,Temu卖家叫它“过河拆桥式压价”。
“白嫖”横行:卖家的“自救”变成“互害”
被逼到绝境的卖家,开始琢磨“歪招”。2023年4月, 抖音账号“跨境老王”分享过一个“零成本操作”:从Temu采购0.05美金的户外折叠椅,申请仅退款,收到货后贴上亚马逊标签,以1.99美金上架。老王说:“Temu的退款率高达30%,但只要你选品对,亚马逊卖10单就能覆盖成本。”这种“薅Temu羊毛”的操作在卖家圈悄悄流行, 甚至有人建了“白嫖互助群”,共享“仅退款话术”和“高退款率产品清单”。
更讽刺的是Temu的低价还成了其他平台的“货源库”。2024年Prime Day期间, 亚马逊上某无商标手机壳售价69美金,但Temu同款只要15美金——有卖家直接从Temu批量采购,换包装后上架亚马逊,销量比原卖家还高30%。亚马逊卖家群里有句话:“Temu不是竞争对手,是‘供应商’。”这话透着无奈,也透着荒诞。
亚马逊的反击:低价补贴还是跟风内卷?
Temu的低价攻势把亚马逊逼急了。2024年8月, 亚马逊宣布:对价格低于10美元的商品推出新FBA费率,物流成本降20%;一边启动“官方折扣补贴计划”,自动给商品挂20%折扣码,卖家不用掏钱。某亚马逊家居卖家算了笔账:原价15美元的收纳盒, 挂折扣码后卖12美金,虽然单价降了但主要原因是物流成本降了利润反而多了5%。
但亚马逊的“反击”真的帮到卖家了吗?未必。2024年Q3, 亚马逊“轻小商品计划”取消后大量低价卖家涌入,同一产品的报价从19美金降到14美金,再降到9.99美金——有人戏称:“亚马逊学Temu,学成了‘低价内卷’。”更麻烦的是 亚马逊的自动折扣码让卖家失去了定价权,某3C卖家说:“我想卖19.9美金,平台非要给你挂15美金的折扣,你不接受,流量就没了。”
卖家流失:Temu的“低价依赖症”开始发作?
极致压价正在反噬Temu。2024年Q1数据, 第三方监测机构SimilarWeb显示,Temu家居类目卖家数量环比下降15%,汽配类目下降20%。有卖家在论坛吐槽:“今天报10元,明天平台说8元,后天说6元——这哪是做生意,是‘比谁命硬’。”更关键的是 卖家流失导致SKU减少,2024年5月Temu户外产品SKU数量比3月少了12%,部分商品甚至出现“无货可卖”的情况。
消费者也开始对“低价疲劳”。2023年Q4, Temu复购率从35%降至22%,某第三方调研显示,45%的消费者觉得“Temu东西太便宜,质量没保障”。拼多多副总裁曾说过“Temu核心是开拓市场,不是盈利”,但靠牺牲卖家换来的市场份额,能撑多久?
破局之路:除了降价,卖家还能拼什么?
被Temu“压到崩溃”的卖家,开始找新路。2023年10月, 深圳宠物卖家王芳放弃Temu,专注做亚马逊上的“智能宠物喂食器”——Temu同款报价15元,她卖39.99美金,利润率40%。她的秘诀是“做小众定制”:在喂食器上刻宠物名字,加APP远程控制功能。“Temu做不了定制,拼不了服务,这就是我的机会。”王芳说她的产品虽然单价高,但月销量稳定在500单,利润比在Temu卖1万单还多。
多平台布局也是“避险良方”。杭州某电子卖家一边运营Temu、eBay和独立站,Temu走量,eBay做利润,独立站做品牌。“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Temu是‘流量入口’,但不能是‘全部’。”2024年Q2,他的独立站复购率达到48%,抗风险能力远超纯Temu卖家。
供应链:低价的“底牌”,还是卖家的“死穴”?
Temu的底气,藏在供应链里。2023年,Temu在广东、浙江建了10个“超级供应链中心”,直接对接工厂,砍掉中间商。某家居工厂老板透露:“Temu要求年采购量超1000万, 单价给到比1688低20%,但账期只有30天。”对工厂 Temu是“大客户”,但对卖家这成了“死穴”——Temu能绕过卖家直接找工厂,卖家的价值被无限压缩。
但供应链不是Temu的“专利”。2024年6月,SHEIN推出“供应商直连计划”,工厂可以直接开店,拿货价比传统模式低15%。某服装卖家说:“SHEIN给工厂留了10%利润,Temu只给3%——工厂肯定选SHEIN。”当Temu的“压价”遇上SHEIN的“共赢”,谁更吸引供应链,一目了然。
低价狂欢的尽头:谁在笑,谁在哭?
Temu的低价大促, 消费者赚了便宜,平台抢到了流量,但卖家的眼泪都流进了供应链的“成本黑洞”。2024年7月, 跨境电商卖家联盟做了一份调研:68%的Temu卖家表示“利润不足5%”,32%的卖家“考虑退出”。某行业大佬说:“靠牺牲卖家换来的增长, 就像饮鸩止渴,今天你能压价11元,明天就能压到8元,直到卖家死光。”
亚马逊的反击、卖家的逃离、消费者的疲劳——Temu的“极致低价”正遭遇三重夹击。2024年Q2,Temu美国市场下载量环比下降8%,是上线以来首次下滑。拼多多曾喊出“3年超越SHEIN”,但没了卖家的支持,这个目标怕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极致低价成为唯一武器,卖家的血汗和平台的野心,到底谁会先撑不住?这或许是Temu大促狂欢背后最该被问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