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美国跨境店频繁遭遇中国卖家“狼来了”事件

“狼来了”反复上演:TikTok美国跨境店的开门谣言让卖家心累

网上关于TikTok美国跨境店要开放的消息, 就像村里小孩喊的“狼来了”,隔三差五就来一次。卖家们的心早就被折腾得七上八下——7月底说8月初开, 8月初又传8月底,等到9月都快过半了官方通知还迟迟没影儿。有人信以为真, 提前备好了货、招好了团队,后来啊等来的却是“暂无开放时间”的官方回复,那种憋屈劲儿,比熬夜做listing还让人崩溃。

其实早在6月, 就有小道消息说7月底到8月初会开放中国主体入驻,不少卖家当时就坐不住了。有深圳的3C卖家老王,专门找人办了美国公司,准备了500万的备货资金,就等着TikTok放行。后来啊等到8月中旬,别说跨境店了连个像样的政策更新都没见着。“就像相亲,对方说‘考虑考虑’,后来啊半年了连面都没见上,你说急不急?”老王在卖家群里吐槽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一则关于TikTok美国跨境店与中国卖家之间“狼来了”的故事
一则关于TikTok美国跨境店与中国卖家之间“狼来了”的故事

TikTok的“糖衣炮弹”:补贴是真, 但门槛也是真

虽然开放时间没谱,但TikTok给画的“饼”倒是没停过。6月周受资亲自给美国MCN和商家开会, 承诺10月前免佣金、补贴运费和优惠券,6月底又推出退货成本补贴,说卖家不用再为退货运费发愁。这波操作下来不少卖家又动了心——毕竟佣金和退货成本,可是跨境电商的两大“出血点”。

可真到实操环节,卖家才发现这“糖衣”里裹的“炮弹”也不少。有美妆类目的卖家Lisa试水英国站, 本想着有免佣补贴能多赚点,后来啊平台要求“30天内GMV必须突破10万”,不然不仅补贴取消,还要交违约金。“这哪是扶持,分明是逼卖家烧钱冲量啊!”Lisa的吐槽代表了一部分卖家的真实感受——TikTok的补贴看着诱人, 但附加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中小卖家根本玩不起。

免佣金≠低成本:那些TikTok没说透的“隐性成本”

表面上看, 免佣金确实能省一笔钱,但TikTok的流量逻辑和亚马逊完全不同。亚马逊靠搜索, 卖家投广告能精准触达用户;TikTok靠内容,得靠短视频、直播吸粉,没流量就等于没订单。有深圳的家居卖家小周算了笔账:虽然佣金免了 但为了做内容,他请了3个拍视频的员工,每月工资加起来就要4万,再加上投DOU花的钱,综合成本比亚马逊还高15%。

更让人头疼的是退货补贴。TikTok说承担部分退货费用,但前提是“商品质量问题”或“描述不符”。可美国消费者退货理由五花八门,“不喜欢”“颜色不对”都能退货,卖家根本说不清。有服装卖家反馈, 上个月退了300单,平台只赔了80单的运费,剩下的还得自己扛,“这哪是补贴,简直是‘薛定谔的报销’!”

美国市场的“水土不服”:本土卖家少,中国卖家进不去

TikTok为啥对美国市场这么执着?数据不会说谎。Insider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 2023年美国在线零售销售额能到3845.7亿美元,2027年更是要突破6000亿。这么大块蛋糕,TikTok当然想啃一口。可现实是 2022年11月TikTok Shop美国上线后本土卖家不到100家,到2023年3月,实际还在卖的商家更少,连一半都不到。

本土卖家为啥不买账?美国中小商家习惯了亚马逊、独立站的模式,对TikTok的“内容电商”根本不适应。做亚马逊的卖家知道怎么优化关键词、 投广告,但到了TikTok,得会拍视频、懂梗、能和粉丝互动,这完全是两套玩法。有美国本土卖家直言:“我连TikTok账号都没几个粉丝,让我怎么卖货?”

中国卖家想入局?先过“邀请码”这道坎

本土卖家不积极,中国卖家又进不去。目前TikTok Shop只开放了印尼和英国, 印尼只限本地实体企业,英国虽然允许中国跨境卖家入驻,但必须得有公司主体,还得找客户经理要邀请码。这门槛直接把很多中小卖家挡在了门外——不是不想去,是条件不够。

更让人无奈的是邀请码还“一码难求”。有杭州的卖家李姐找了半个月客户经理,才拿到英国站的邀请码,后来啊被告人知“美国站暂时不开,别等了”。她忍不住吐槽:“TikTok这是吊着卖家的胃口啊, 不给明确时间,也不说彻底没戏,就这么耗着,谁受得了?”

全托管与商城:TikTok的“救命稻草”还是“新坑”?

眼看美国市场推进不顺,TikTok把希望寄托在了全托管和商城模式上。5月16日 全托管在沙特和英国上线,效果确实不错:古尔邦节大促42天GMV增长140%,订单量增长150%;英国夏季大促GMV更是暴涨300%。这些数据让TikTok看到了希望,全托管模式或许能成为打开美国市场的钥匙。

但全托管真的适合所有卖家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做全托管,卖家相当于把定价、运营、售后全交给平台,自己只管供货,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有3C卖家算了笔账,同样的产品,做独立站能赚30%,做全托管只剩15%,“利润低一半,图啥?图个省心?可省心不代表能赚钱啊!”

商城模式:TikTok想“锁死”流量,但用户买账吗?

除了全托管,商城模式也是TikTok的重点布局。7月20日 TikTok官宣和WooCommerce合作,邀请美国独立站商家入驻,想通过商城承接搜索流量,防止用户跑到亚马逊去。毕竟在TikTok上, #amazonfinds的观看量都576亿次了这么大的流量外溢,TikTok肯定不乐意。

但用户养“搜索购物”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习惯了亚马逊“搜关键词、比价格、下单”的美国消费者,会为了买支牙刷专门打开TikTok商城搜吗?有行业分析师指出,TikTok商城至少需要2-3年才能培养起用户心智,现在发力有点为时过早。

半闭环关闭:流量变天卖家何去何从?

更让卖家头疼的是TikTok要关半闭环了。据跨境出口情报局8月4日消息,半闭环8月底关闭,后来TK增长会负责人确认,确切时间是9月12日。这意味着,以后小黄车不能再挂独立站链接,流量只能在TikTok内部消化。

这对很多靠独立站承接流量的卖家简直是“晴天霹雳”。有深圳的家居卖家靠TikTok短视频引流到独立站, 占了总销售额的60%,半闭环关闭后他不得不重新规划流量路径,“要么咬牙做TikTok商城,要么把价格压得更低跟达人分成,不然这60%的订单就没了。”

关闭半闭环:TikTok的“流量霸权”还是“自断后路”?

TikTok关半闭环,说白了就是想把用户牢牢锁在自家生态里。但这么做真的好吗?有卖家担心,强制限制流量外流,可能会让一些优质商家失去耐心,转头投奔其他平台。“TikTok这是想学亚马逊搞闭环, 可亚马逊花了十几年才建成生态,TikTok这么急,会不会步子迈太大?”

说实在的,已经有卖家开始“用脚投票”。有消息称,部分英国卖家主要原因是半闭环关闭,暂停了TikTok的运营,转而加大对亚马逊和独立站的投入。如果更多卖家跟着离开,TikTok的GMV目标怕是要悬了。

对手环伺:TikTok美国市场“腹背受敌”

TikTok在美国市场举步维艰,对手却没闲着。Temu靠着“低价+全托管”的策略, 迅速打开美国市场,2023年下载量多次登顶;SHEIN则凭借柔性供应链,把女装卖成了爆款。比一比的话,TikTok的电商业务起步晚,经验不足,想要在“出海四小龙”的夹击中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更让TikTok着急的是特朗普政府又把“关税大棒”举起来了。如果真的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TikTok跨境卖家的成本优势将荡然无存,到时候别说赚钱,不亏钱就不错了。有卖家悲观预测:“如果关税真来了TikTok美国跨境店可能直接‘凉了’。”

敦煌网的前车之鉴:关税压力下TikTok能扛住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特朗普政府挑起关税战时 敦煌网主要原因是依赖中国产日用品,意外在美国爆火了一阵,但好景不长,到头来还是主要原因是关税压力和运营问题,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如今TikTok跨境电商走的路, 和敦煌网当年很像——都是靠中国供应链优势打美国市场,也都是面临政策风险。

TikTok能复制敦煌网的“爆火”,但不想重蹈其“覆辙”。毕竟 现在的跨境电商竞争比当年激烈得多,Temu、SHEIN这些对手可不是吃素的,TikTok如果拿不出更实在的政策和更清晰的路径,卖家凭什么跟着你“赌”?

未来迷雾重重:卖家是该“冲”还是“等”?

面对TikTok美国跨境店的“狼来了”闹剧, 卖家们陷入了纠结:冲吧,怕政策反复、投入打水漂;等吧,又怕错过风口、被对手甩开。这种两难境地,让不少卖家无所适从。

其实选择“冲”还是“等”,关键看卖家的自身情况。有供应链优势、 资金雄厚、内容团队强的卖家,可以尝试英国站或沙特站的全托管模式,先练练手,积累经验;中小卖家则建议观望,等美国政策明朗了再入局,别被“画饼”冲昏了头。

给卖家的“避坑指南”:别被TikTok的“GMV目标”忽悠了

TikTok定下的2023年200亿美元GMV目标, 听着确实让人心动,但卖家得清醒一点:GMV是平台的目标,不是卖家的目标。别为了帮平台完成KPI,盲目烧货、冲量,再说说把自己套牢了。

与其盯着TikTok的“大饼”,不如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做3C的就把供应链做扎实做美妆的就狠抓品控,只有产品过硬,不管平台怎么变,都能站稳脚跟。毕竟跨境电商的本质还是“卖货”,不是“追风口”。

总的 TikTok美国跨境店的故事,就像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平台在试探,在犹豫,在发力;卖家在观望,在纠结,在冒险。这场“狼来了”的游戏还要演多久没人知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真正懂用户、能赚钱的卖家,才能在这场混战中活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