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韩国上半年电商销售额为何激增,巨头间的竞争如此激烈

数据不会说谎:韩国电商市场到底有多“疯”?

打开韩国统计局的报告, 数字跳得让人眼晕——今年上半年韩国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7.2%,达到42.53亿韩元,占零售总额的49.8%,比去年同期又高了几个点。线下零售商还在为4.3%的增长沾沾自喜时电商玩家已经把速度踩到了油门底。更夸张的是跨境进口, 规模同比暴涨54.9%,其中来自中国的商品成了绝对主力,这数字让欧美市场的同行看了直呼“羡慕嫉妒恨”。

要知道韩国才五千万人口, 挤在全球电商销售额第五的位置已经够让人意外了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还说他们2025年可能冲到第四。这哪是中等国家该有的数据?明明是“人均网购狂魔”现场。互联网普及率早就摸到天花板, 智能手机人手一部,支付系统比东京地铁还顺滑,这些老生常谈的“基础设施优势”之外藏着更深层的变化——韩国人的购物习惯,正在被一群看不见的手彻底 。

韩国上半年电商销售额大涨,巨头厮杀激烈
韩国上半年电商销售额大涨,巨头厮杀激烈

从渗透率看消费习惯的剧变

49.8%的电商渗透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花100块钱,有50块是通过鼠标或手指点出去的。去年这个时候这数字还是47.3%, 一年时间涨了两个多点,换算成实际规模,相当于凭空多出一个中型电商平台的全年流水。这种增长不是靠“双十一”这样的单节点刺激, 而是从年头到年尾的持续发力,连带着线下零售商都开始焦虑:“客户是不是都跑到手机里去了?”

变化藏在细节里。以前韩国人逛明洞、 弘大是周末标配,现在打开Coupang、Gmarket的APP,就能摸到商场同款甚至独家折扣。服装、美妆、家居这些传统线下强项,线上增速反而最快。产业通商资源部的报告里特别提到, 户外活动增多带动了运动装备线上销售,但谁都知道,真正拉动增长的是“懒得出门”的年轻人——他们宁愿多花2000韩元运费,也要享受“隔天送到”的特权。

跨境电商:进口额暴涨背后的推手

54.9%的跨境进口增长,像一剂强心针扎进跨境电商圈里。特别是中国商品,几乎撑起了半边天。速卖通的韩国团队最近可能做梦都会笑——今年上半年他们的用户增长数据具体多少没公开, 但从韩国海关的进口清单能看出端倪:3C电子、家居小物、母婴用品这些“中国制造”的老三样,进口量同比翻了一倍不止。有在首尔做代购的韩国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以前帮人代购要蹲专柜, 现在直接从速卖通下单,包邮还比免税店便宜。”

“反向海淘”这个词最近在韩国电商圈很火。以前是韩国人满世界抢爱马仕、LV,现在是他们蹲点等Temu、速卖通的补货。原因简单粗暴:便宜。韩国本土电商平台一件基础款卫衣要5万韩元,同款在速卖通加上运费也就3万出头,质量还差不多。这种价差像磁铁一样吸走了原本在线下消费的中产家庭, 连带着传统零售商不得不跟进打折,后来啊就是“越卖越亏,不卖更亏”的恶性循环。

巨头们的“韩战”:本土派VS国际军VS新锐玩家

韩国电商市场现在就像个热闹的角斗场, 老牌选手还没站稳脚跟,新玩家已经拎着砍刀冲进来了。Coupang这个本土霸主,用户数2791万,稳坐头把交椅,但日子并不好过。速卖通在后面追得紧, Temu又带着“价格屠夫”的名号杀入,Gmarket、SSG这些老牌玩家也没闲着。大家抢的不是用户, 是“再说说10%的市场”——毕竟电商渗透率已经接近50%,再往上爬,每涨一个点都得从对手嘴里抢肉吃。

Coupang:本土霸主的防守反击战

Coupang手里最大的牌是“火箭配送”——下单前半夜, 收货后白天这种物流速度在韩国市场几乎成了标配。为了守住这个优势, 他们今年上半年砸了不少钱:在釜山新开了三个分拣中心,招聘了2000名临时配送员,连带着5月份的销售额冲到20.87万亿韩元,创了历史新高。但问题也跟着来了——物流成本像气球一样吹起来了 财报显示上半年物流费用同比增了23%,比营收增速还高。

更头疼的是价格战。Coupang以前靠“正品+快送”吃定了高端用户,现在速卖通、Temu用低价撬开了中产市场的口子。他们不得不跟着降价,后来啊就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有内部员工透露, 为了应对Temu的“9.9元包邮”攻势,Coupang的部分家居品类毛利率直接从30%砍到了15%,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速卖通:中国出海军的“低价闪电战”

速卖通在韩国的打法简单粗暴:用中国供应链的“价格肌肉”砸开市场。2024年第一季度, 他们在首尔搞了场“中国好物节”,找了十几个韩国本土网红直播,一款智能手表卖29900韩元,比韩国线下专柜便宜一半,后来啊3天卖了10万台。这种“爆款+低价”的组合拳,让韩国本土电商集体失眠。

但速卖通也有软肋。物流曾是他们的硬伤, 今年上半年他们联合韩国邮政搞了“专线提速”,从中国到首尔的时间从7天缩到3天但偏远地区还是要5-7天。有消费者在NAVER社区吐槽:“买的衣服到了流行季都过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在仁川租了个保税仓,把热门商品提前囤到韩国,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换来了“次日达”的体验,用户量跟着涨了35%。

Temu:拼多多系“价格屠夫”的入场搅局

如果问2024年韩国电商圈最火的“新面孔”,非Temu莫属。这个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4月刚上线韩国站,主打就是“极致低价”。1000~30000韩元的价格带,直接把韩国电商的“地板价”拉低了几个档。9.9元的手机壳、19.9元的防晒霜,在韩国年轻人里刷屏,连带着“今天你Temu了吗”成了流行语。

Temu的狠招不止是低价。他们搞了“砍一刀”的韩语版,鼓励用户分享链接砍价,后来啊社交平台全是求砍价的帖子。更绝的是“0元购”活动,每天放1000个免费名额,用户为了抢免费商品,天天打开APP刷新。这种玩法虽然烧钱, 但用户增长速度惊人——上线3个月,韩国月活用户就突破了800万,直追Gmarket。

增长狂欢下的冷思考:激增背后的隐忧

看着这些飙升的数字,很容易陷入“韩国电商市场遍地黄金”的幻觉。但扒开数据看细节,会发现不少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低价竞争像一剂吗啡,短期刺激了增长,长期却可能让整个市场陷入“越卖越贱,越贱越卖”的怪圈。物流瓶颈、利润压缩、同质化严重,这些隐患正在悄悄发芽,等长成参天大树,再想拔就难了。

低价竞争的“双刃剑”:卖家利润被谁吃掉?

跨境卖家群里最近流传着个段子:“以前卖货赚美元,现在卖货赚‘韩元’,还是打折后的。”这不是玩笑。据韩国跨境电商协会2024年Q2调研, 68%的中小卖家表示利润率同比下滑15%-25%,部分品类甚至降到了个位数。某卖家居家服的老板在朋友圈抱怨:“去年一件睡衣卖3万韩元, 赚8000,今年Temu同款卖1.8万,我被迫降到2.5万,后来啊销量没涨多少,利润直接腰斩。”

更残酷的是巨头们为了抢市场,把“低价”当成了唯一标准。平台算法只看销量和价格,不看质量和服务,后来啊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有实力的卖家还能勉强保住利润,中小卖家只能在成本线上挣扎,有的甚至贴钱赚吆喝,就为了维持店铺权重。这种“内卷”模式能持续多久?没人敢打包票。

物流瓶颈:当“次日达”遇上爆单潮

韩国消费者对物流的“变态要求”是全球出了名的。Coupang的“火箭配送”把大家惯坏了现在买个东西隔天不到,就能差评。但问题是 跨境电商的物流链条太长,从中国工厂到韩国消费者手中,中间要经历报关、清关、分拣、配送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卡壳,都会导致延误。

今年5月韩国购物节期间, 速卖通的订单量暴增300%,后来啊仁川口岸堵得水泄不通,平均清关时间从2天延长到5天。大量商品滞留港口,消费者等得火冒三丈,投诉量同比激增45%。Temu更惨, 由于没有自建物流,只能依赖第三方,偏远地区配送时间动辄10天以上,不少商品收到时已经过季,只能退货。物流跟不上,再好的低价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卖家求生指南:在红海里找蓝海的3个密码

韩国电商市场看似一片红海, 但仔细观察,总能找到躲开价格战的“避风港”。与其跟巨头拼低价、拼流量,不如拼“差异化”——拼对用户的理解,拼对本地化的深耕,拼对趋势的把握。那些能在韩国市场活下来的卖家,都不是靠“便宜”两个字,而是靠“不可替代”的优势。

垂直细分:别跟巨头拼SKU, 拼“懂用户”

韩国电商有个特点:大平台什么都卖,但什么都不精。与其在海量商品里挣扎,不如扎进一个小众领域,做“小池塘里的大鱼”。比如有个卖“大码韩服”的卖家, 放弃了大平台的流量扶持,自己建了个独立站,专门针对35-55岁的韩国女性,推出改良版韩服,面料舒适版型宽松,价格虽然比快时尚高30%,但复购率高达42%,远超行业平均的23%。

另一个案例是“宠物智能用品”。韩国宠物数量超过1500万,但宠物电商渗透率才15%。某卖家聚焦“老年宠物用品”, 推出带加热功能的宠物窝、智能喂食器,通过韩国宠物社群做精准营销,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80%。这说明,与其在红海里抢食,不如自己挖个池塘养鱼。

本地化运营:从“翻译中文”到“说韩语”

很多跨境卖家以为“把商品挂到平台”就是本地化,其实差得远。韩国消费者对“本土感”的要求极高,从客服用语到营销话术,从支付方式到节日促销,都得“入乡随俗”。有家卖美妆工具的卖家, 初期用中文客服翻译成韩语回复,后来啊被用户吐槽“像机器人”;后来招聘了韩国留学生,用韩语聊天还加入韩国流行语,客服满意度从65%飙升到92%。

支付环节更是关键。韩国人习惯使用“移动支付+分期付款”,但很多跨境平台只支持信用卡。有卖家接入韩国本地支付平台KakaoPay和Naver Pay后转化率直接提升了28%。节日营销也要跟上,比如韩国的“父母节”“儿童节”,提前一周推定制礼盒,比平时销量翻3倍不止。本地化不是“加分项”,是“必选项”。

反向布局:借势“反向海淘”的流量红利

韩国消费者热衷“反向海淘”,其实藏着巨大商机。与其卖中国商品到韩国,不如把韩国特色商品卖到中国。比如“韩国家庭料理调料包”, 中国消费者想复刻韩剧里的美食,但买不到正宗调料,有卖家抓住这点,在抖音、做内容引流,卖调料包+教程套餐,客单价89元,复购率35%。

另一个方向是“韩国小众设计师品牌”。韩国年轻人喜欢独特、有设计感的商品,但本土小品牌缺乏出海渠道。有跨境服务商专门对接这些设计师, 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卖到东南亚、欧洲,抽成20%,今年上半年已经帮20多个品牌打开了国际市场。这种“反向出海”的模式,既避开了与中国卖家的直接竞争,又能赚取高溢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