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3亿美金,复购率91%
从帆船鞋到“丑鞋”顶流:Keen的3亿美金密码
户外鞋履市场里总有些品牌“不走寻常路”。当Crocs凭借洞洞鞋在全球狂揽40亿美元时 另一个曾被归为“小众”的品牌Keen,2022年悄悄突破了3亿美元营收大关——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的复购率高达91%。这双曾被吐槽“像外星船鞋”的Keen,到底抓住了什么?
一双鞋如何颠覆传统户外市场?
2003年的美国鞋展上,Martin Keen带着他的第一双鞋Newport亮相。这位出身制鞋世家的竞技水手, 早就受够了传统帆船鞋的“反人类”设计:皮革材质闷脚、系带麻烦、脚趾完全暴露在甲板碰撞风险下。他想要的鞋,得一边满足“保护脚趾”“防水透气”“像袜子一样贴合脚型”三个看似矛盾的需求。

Newport的出现直接 了帆船鞋历史。它首创了“脚趾保险杠”——一块厚实的橡胶包裹前掌, 踩在甲板上再也不用担心脚趾被撞青;鞋面用的是透气网布,下雨天还能当小雨靴穿;最绝的是那套绳索调节器,两根编织绳通过滑块自由收紧,不管脚宽脚窄都能像定制款一样贴合。当时的行业媒体《鞋类新闻》直接给它颁了“年度最佳新品”, 但没人想到,这双“功能怪鞋”会成为Keen的敲门砖。
有意思的是Newport一开始只打算卖给水手,后来啊用户自己“玩出了花”。徒步爱好者发现它防滑耐磨, 远足时比登山鞋轻便;城市通勤者觉得它好穿脱,雨天不怕积水;连户外博主都在推荐:“这双鞋能从海边穿到山顶,不用换鞋。”Keen后来干脆把Newport定位成“全能户外鞋”, 覆盖帆船、徒步、日常通勤等场景——这种“不设限”的产品思路,反而让它的适用人群不断扩大。
区域差异:北美中老年、 欧洲潮人、亚洲Z世代的“分食”
Keen的全球扩张,像一场“因地制宜”的实验。在它的老家北美,主力用户依然是50岁以上的徒步爱好者。总经理John Jansen曾坦言:“在美国,Keen还不够‘酷’。”这些老用户认准的是“耐穿度”——有人穿了Newport五年,鞋底纹路还清晰可见,比真皮鞋还抗造。Keen甚至针对这群用户推出“终身修补服务”, 坏了寄回修,不额外收费,这种“老派”做法反而让北美复购率稳在70%以上。
跨过大西洋,欧洲年轻人给Keen贴上了“gorpcore”标签。厌倦了传统运动鞋的千篇一律,他们开始把Uneek当成潮流单品。在柏林的街头, 经常能看到年轻人穿着Uneek配工装裤;在法国的露营地,Uneek成了“户外社交货币”——“穿这双鞋的人,肯定懂露营”。Keen欧洲团队顺势调整营销, 不再强调“功能”,而是突出“环保材质”和“手工编织”,把Uneek和“可持续时尚”绑定,2022年欧洲市场营收同比增长35%。
亚洲市场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2016年Uneek刚推出时 Keen亚洲团队还在担心“太丑没人买”,后来啊日本潮人率先在Instagram上晒出Uneek搭配和服的混搭照,韩国设计师在秀场上用Uneek当配饰,中国台湾的KOL直接喊出“丑鞋才是高级感”。亚洲Z世代要的不是“实用”, 是“独特”——Uneek那两根编织绳的廓形,恰好满足了他们“不想撞鞋”的心理。数据显示, 2016-2018年Uneek在亚洲的销售额占比达35%-40%,其中60%是25岁以下消费者,有人一口气买了五双不同颜色的Uneek,配一周的穿搭。
91%复购率背后:消费者为什么“戒不掉”Keen?
91%的复购率是什么概念?平均每个Keen消费者手上有两双以上它的鞋,其中58%的人拥有四双以上,甚至有人集齐了全系列配色。这种“上瘾式”忠诚度,靠的不是营销轰炸,而是“细节里的偏执”。
产品力是根基。Keen的鞋楦设计做了3000多次调整, 不同脚宽、脚高的人都能找到匹配款;鞋垫用的是记忆棉,穿一周后会完全贴合脚型;鞋底纹路深达5mm,防滑测试中比普通运动鞋高出30%。有用户在评论区说:“穿Keen爬山,脚趾不会挤得疼,脚踝不会磨破,这是其他鞋给不了的安心。”
更狠的是“客户关系管理”。2020年疫情期间, 全球供应链断裂,原材料价格上涨30%,同行都在涨价,Keen却把部分主力款降价15%。理由很简单:“老用户经济压力大,不能让他们主要原因是价格放弃我们。”这种“逆向操作”让疫情期间复购率不降反升,北美市场甚至达到92%。Keen还搞了个“生日关怀”计划:用户生日当月会收到一双定制鞋垫, 上面刻着用户的名字和购买日期——成本不高,但“被记住的感觉”让用户愿意主动推荐给朋友。
更深层的,是“身份认同”。Keen把自己定位成“户外生活方式品牌”,而不仅仅是卖鞋。它的官网上全是用户故事:有人穿着Keen走完了太平洋屋脊步道, 有人用Keen鞋底做了个花盆,还有人带着孩子穿Keen去露营。这些故事潜移默化中让消费者觉得“穿Keen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正如创新总监Rory Fuerst所说:“我们卖的不是鞋,是一种‘敢去探索’的生活态度。”
产品创新困局:如何在“Uneek成功”下继续破局?
但Keen并非高枕无忧。Uneek的走红既是机遇,也是枷锁。这双用两根绳子编织的鞋, 成了Keen的“现金牛”——2022年占品牌总营收的16%,预计2028年将达到40%。可问题是Uneek太成功了团队反而陷入了“创新焦虑”。
“我们试过给Uneek加增高垫, 后来啊老用户骂‘失去了原本的舒适’;也试过推出更多颜色,但Z世代说‘还是那两根绳子,没新意’。”一位研发成员透露。Uneek的核心是“极简设计”,加任何功能都可能破坏它的调性。Keen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保留Uneek基因的前提下让新一代消费者觉得“值得买单”?
更麻烦的是竞争。Crocs已经推出了和设计师联名款, 单价炒到500美元;Gucci、Celine等奢侈品牌也推出了“丑鞋”单品,动辄上千元。Keen如果继续走“性价比路线”,会被认为“不够潮”;如果涨价,又可能失去核心用户群体。2023年Q2,Crocs单季度收入10.7亿美元,远超Keen,差距正在拉大。
从鞋类到生活方式:Keen的“品牌扩张”是机遇还是陷阱?
为了破局, Keen开始尝试“品牌扩张”——从鞋类延伸到服装、配饰、背包,甚至钢头平安鞋。2023年推出的“户外生活系列”,包括速干衣、折叠水壶、露营毯,试图让用户“从头到脚都穿Keen”。这种策略短期内确实带动了营收,但风险也不小。
服装类产品的复购率只有鞋类的三分之一, 主要原因是“衣服款式过时快”;背包系列主要原因是设计太“户外”,通勤族觉得“太笨重”。有行业分析师指出:“Keen的核心优势是‘鞋类专业性’,盲目扩张可能会稀释品牌形象。”就像Patagonia从户外服装 到食品,再说说反而模糊了用户认知。
但Keen有自己的算盘。创新总监Rory Fuerst说:“年轻人可能主要原因是Uneek认识Keen,但他们会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服装成为终身用户。”数据显示,购买Keen服装的用户,后续购买鞋类的概率是普通用户的2.3倍。这种“以鞋带品,以品固客”的策略,能否成功,还得看市场检验。
对抗观点:“丑鞋”热潮能持续多久?
现在说Keen“稳了”还为时过早。“丑鞋”热潮本质是“反时尚”的产物——当潮流越来越夸张,消费者反而渴望“舒适”和“不费力”。但这种热潮能持续多久?2010年Crocs也曾风靡全球,但后来主要原因是“土味”标签逐渐沉寂。Keen如果只靠“丑鞋”吃饭,很可能重蹈覆辙。
更重要的是Z世代的“忠诚度”越来越脆弱。他们今天追捧Uneek,明天可能就爱上别的品牌。Keen需要警惕的是:不要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丑鞋”上, 而是要回归“产品本质”——Martin Keen创立品牌时说的“保护脚趾,热爱户外”,这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给跨境品牌的启示:Keen模式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
Keen的成功, 给跨境品牌提供了不少借鉴,但有些“独门秘籍”却学不来。
可复制的:一是“用户故事营销”。Keen不请大牌代言,而是让真实用户发声,这种“真实感”比广告更有说服力;二是“区域差异化运营”。针对不同市场调整产品设计和营销话术, 比如亚洲强调“潮”,欧洲强调“环保”,北美强调“耐用”;三是“客户关系细节”。生日关怀、终身修补,这些小成本动作能极大提升用户粘性。
不可复制的:创始人Martin Keen的“户外基因”。他既是制鞋师,又是水手,懂用户痛点,也懂产品技术。这种“创始人故事”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很多跨境品牌模仿Keen的产品设计,却模仿不了它的“灵魂”。
跨境品牌真正该学的, 是Keen的“偏执”——对产品细节的偏执,对用户需求的偏执,对品牌初心的偏执。毕竟市场潮流会变,但真正的好产品,永远会有人买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