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营收亿级美金的箱包品牌July
墨尔本咖啡馆里的创业灵感:July品牌的诞生
2018年的墨尔本,Athan Didaskalou和Richard Li在街角咖啡馆相遇。Athan做咖啡贸易, Richard前家具品牌创始人,两人聊着创业方向,突然发现一个共同点:传统行业里消费者总在为中间环节买单。咖啡豆从产地到店里溢价三倍,家具从工厂到客厅加价一倍,这种“中间商赚差价”的痛点让他们琢磨了很久。直到Richard提起岳父在机场的抱怨——行李箱轮子吵得人头疼, 拉杆卡壳还卡手,两人才突然意识到:箱包行业或许藏着机会。谁能想到,一个行李箱的轮子吵闹,竟催生出一个年收亿美金的品牌。
July的故事不是凭空出现的。创始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啃了4000多条箱包用户评论, 从“轮子静音性差”到“拉杆调节不灵活”,从“边角一摔就坏”到“脏衣服没地方放”,四大痛点被一一扒出来。他们把初始融资的50%砸进研发, 光轮子就迭代了8次再说说锁定了德国Hinomoto静音万向轮,噪音控制在30分贝以下比传统轮子安静一半。这种“从吐槽中找机会”的思路,成了July早期突围的关键。

把用户抱怨变成产品卖点:July的硬核创新
July的经典款Carry On Pro行李箱, 定价295美元,看起来不算便宜,但细节全是用户真实需求的回应。内置10000mAh可拆卸充电宝, 符合航空平安标准,解决机场充电难题;拉杆能从120cm调到190cm,20档调节让不同身高的人都能拉着舒服;边角做成“蛋壳形”设计,抗摔性比直角款提升40%;内层藏了个可拆卸洗衣袋,旅行回来脏衣服直接扔进去,不用跟干净衣服混在一起。这些设计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创始团队自己拖着箱子跑机场、住酒店,真真切切体验出来的。
个性化服务成了July的另一个杀手锏。调研发现,年轻人买行李箱不只是要功能,更要“能发在Instagram上”。July推出免费刻字, 支持英文、中文甚至emoji,8种哑光配色里还有“雾霾蓝”“苔藓绿”这种小众色。2023年和澳洲时尚品牌Oroton联名的海岸蓝系列, 上线5分钟就售罄;2024年为奥运会定制的“金绿配色”,带动官网日均访问量暴涨300%,订单量翻了两倍多。选择个性化服务的消费者, 订单金额平均高35%,复购率也比普通用户高出28%,这数据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箱包行业很少见“终身保修+100天试用”,July偏要这么干。2023年品牌退货率只有3.2%, 但主要原因是有“100天不满意就退”的政策,29%的消费者说“就是冲着这个买的”。有个用户在社交媒体吐槽“用了一年轮子有点晃”,客服直接寄了整套轮子上门,还附了安装教程。这种“把用户当朋友”的售后让July在信任度上甩开了不少同行。
不做“大水漫灌”的营销:July的精准打法
July的社交媒体运营很“佛系”,只重点玩Instagram和TikTok。别人请顶流明星, 他们专找中腰部KOL,让博主展示真实的旅行场景——拖着箱子逛市集、挤地铁、住民宿,转化率反而比明星广告高20%。2023年,July的社媒粉丝涨了30%,其中13万人加入了品牌线上社区,成了“铁杆粉丝”。有个用户分享“用July箱子装了10公斤纪念品从欧洲回来 轮子一点没坏”,被转发了5万次直接带火了“抗摔”这个卖点。
邮件营销更是July的“现金牛”。针对90天内看过没买的用户, 系统会自动发“专属折扣+场景化内容”——比如浏览过商务箱的用户,收到“出差必备:内置充电宝+干湿分离袋”;刚度假回来的用户,可能被推送“旅行收纳神器”。这种精准推送让邮件ROI高达230倍,甚至推动Juliette手提包系列10天售罄。Richard说:“我们发邮件从来不群发,就像给朋友推荐好东西一样,用户能感觉到。”
节假日营销,July也玩出了“因地制宜”。感恩节前两周, 在明尼苏达这种多雪地区,广告主打“大轮子防滑,雪地照样滑”;到了加州,就强调“轻量化+时尚配色,适合周末冲浪”。这种“本地化话术”让美国市场的营收三年增长了400%, 2024年美国营收占比35%,成了仅次于澳洲的第二大市场。
疫情下的生死逆转:July的全球化突围
2019年2月July在澳洲上线, 首月卖了1200个箱子,大多是朋友和前同事捧场。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个“意外客户”——圣诞节前夕, 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抱怨“订单延迟,担心当不了圣诞礼物”,Richard二话不说自己开车把行李箱送上门。这位用户后来在Instagram晒了单, 说“创始人亲自送货,这品牌太暖了”,帖子火了之后甚至引来了一个亿万富豪的投资。这次经历让Athan和Richard明白:DTC的核心不是卖货,是和用户直接建立连接。
只是2020年疫情来了 全球旅行停摆,July订单量骤降70%,仓库堆满了卖不出去的箱子,现金流快断了创始团队甚至开始讨论转型卖保温杯。危机时刻,他们发现美国市场开始逐步开放,于是紧急把重心转向美国。2021年中, July上线美国独立站,在洛杉矶建仓,和当地物流商合作实现3日达,解决了跨境电商“慢”的痛点。首月美国站就贡献了总营收的10%,四个月占比提升到30%,硬生生把公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July的全球化不是“复制粘贴”。进入英国市场时 他们发现当地消费者更看重“环保”,于是推出了可回收材料制作的限量款;在新加坡,针对热带气候设计了“防霉内胆”。这种“入乡随俗”的策略,让July在欧美主流市场站稳了脚跟。2025年, July的产品线从单一行李箱 到4大品类、32款产品、168个SKU,行李箱仍占60%营收,但配饰类增速高达80%,成了新的增长点。
从DTC到全渠道:July的下一步棋
纯DTC品牌走到一定阶段,总会面临“增长天花板”。July的破局点是“线上线下融合”。2024年, July和英国高端百货Selfridges合作,在伦敦门店设置“个性化定制区”,用户可以现场选配色、刻名字,还能体验行李箱的抗摔测试;和君悦酒店合作,住店客人能免费试用July的商务箱,满意了直接在酒店下单。这种“场景化体验”让品牌触达了更多高端用户,线下渠道贡献的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5%提升到了2025年的15%。
数据驱动是July全渠道的核心。官网后台实时追踪用户行为:哪个页面的跳出率高,哪个产品被浏览次数多,哪个地区的用户喜欢哪种配色。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 官网月访问量63.9万,澳大利亚占38.68%,美国占32.99%,品牌相关词“july”带来1.92万次访问,说明品牌知名度在主要市场已经打响了。流量来源里 直接访问占47.46%,搜索流量41.47%,用户不是“搜到才买”,而是“想到就搜”,这种品牌忠诚度是花钱买不来的。
2025年, July年营收预计达1.5亿美元,美国市场占35%,英国、新加坡等新市场占15%。创始人Athan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做下一个新秀丽,而是成为‘年轻人第一只旅行箱’。”从墨尔本咖啡馆的灵感到全球亿美金品牌, July用五年证明:哪怕巨头垄断市场,只要能听懂用户的抱怨,把痛点变成卖点,小品牌也能撬动2000亿美元的赛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