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和越南,TikTok电商未下线
印尼风暴眼:TikTok电商下线背后的连锁反应
10月4日印尼TikTok Shop突然下线的消息, 像块石头砸进东南亚电商的池塘,涟漪一圈圈扩散到马来西亚和越南。很多人开始慌了觉得“下一个会不会是马来?”“越南是不是也要跟着学?”但冷静下来看,其实没那么简单。印尼的下线不是孤例,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博弈——不只是电商平台的竞争,还有本土商业保护主义的抬头。比下线更让跨境卖家心里打鼓的是 印尼紧接着传出要限制中国商品进口的消息,这才是真正可能波及Shopee和Lazada的“核弹”。但马来和越南的情况,跟印尼压根不是一回事。
从“禁售”到“限制进口”:印尼的真正意图
印尼政府10月5日发布的通告里那句“保护本土中小微商家”才是核心。他们不是单纯讨厌TikTok,是讨厌TikTok把流量都抢走了。传统电商平台Shopee和Lazada在印尼深耕多年, 本土商家早就形成了生态,后来啊TikTok带着短视频和直播杀进来用更低的价格和更直观的带货方式,把本土商家的蛋糕切走了一大块。

数据显示, 2023年上半年TikTok Shop在印尼的GMV增速超过200%,远超Shopee的35%和Lazada的28%,本土商家能不急吗?所以下线TikTok电商只是第一步,限制中国商品进口才是“釜底抽薪”——想从源头上掐断跨境卖家的供应链。这个政策如果落地,那些在Shopee和Lazada上卖中国商品的卖家,同样会遭殃。
马来越南:政策“悬而未决”与平台的求生欲
跟印尼的“一刀切”比起来马来西亚和越南的态度简直像在“打太极”。马来西亚数字部部长10月7日说“正在研究印尼政策”,注意,是“研究”,不是“效仿”。越南更直接, 只是指出TikTok在“卖家信息存储不充分”等细节上不合规,要求整改,压根没提“下线”两个字。为啥?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市场跟印尼的“本土保护”需求不一样,他们更需要TikTok带来的流量和就业机会。
马来西亚:数字部“研究”中的谨慎平衡
马来西亚的电商市场早就被Shopee和Lazada垄断,本土中小商家其实活得挺憋屈。2023年Q2的数据显示, Shopee在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高达65%,Lazada也有22%,剩下13%里还有一半是独立站,留给新平台的空间太少了。这时候TikTok带着短视频和直播杀进来 对马来西亚消费者来说是新鲜事,对本土商家是“新渠道”的机会。
你说政府会为了“保护本土商家”得罪这么多KOL和消费者吗?估计不会。所以马来西亚现在的“研究”, 更像是给本土商家一个“定心丸”——“我们看到了你们的担忧,但不会轻易效仿印尼”。
所以政府就算想管, 也得掂量掂量——真把TikTok电商赶走,本土商家少了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就业岗位也会跟着少。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的KOL生态已经跟TikTok深度绑定了。像Bryan Wee这种搞笑博主, 粉丝超过800万,平时接广告、带货的收入占了他总收入的60%以上,要是TikTok电商没了他直接失业。
越南:整改而非封杀,支付合作暗流涌动
越南的情况更有意思。他们的问题不是“本土保护”,而是“监管跟不上”。越南数字经济部10月8日发布声明, 说TikTok在“卖家信息存储”“数据跨境传输”等方面不合规,要求30天内整改。注意,是“整改”,不是“下线”。这说明越南政府其实欢迎TikTok电商,只是希望它能在自己的规则里玩。更关键的是 越南支付平台ZaloPay在3月7日就官宣成为TikTok越南的首个钱包支付合作伙伴,计划3月启动电商业务。
对比印尼的“一棍子打死”, 越南的做法明摆着更聪明,既保护了本土支付企业的利益,又让消费者能继续享受TikTok电商的便利,政府还能拿到税收和数据监管权,一举三得。
这可不是随便选的支付方式, ZaloPay是越南本土最大的电子钱包之一,用户超过3000万,跟TikTok合作,等于把越南的支付生态直接拉进来了。你说越南政府会允许这个合作“黄掉”吗?不太可能。毕竟支付合作落地了电商业务才能顺畅运转,数据监管也才好跟进。所以越南的“整改”,更像是给TikTok“划红线”——“你可以进来但别乱来”。
卖家真实处境:有人撤离, 有人加码,有人观望
面对印尼的“下线”和马来越南的“悬而未决”,跨境卖家的反应分成了三派:一派是“恐慌型”,赶紧把印尼的库存低价甩卖,转战马来越南;一派是“机会型”,觉得马来越南的监管漏洞是机会,趁机加码投入;还有一派是“观望型”,觉得政策没落地,先不动,等等看。哪种对?其实都没绝对的对错,关键看你的资源和风险承受能力。
“剥离印尼”与“转战马来越南”的生存游戏
轻资产卖家最容易走“剥离印尼”这条路。深圳有个做服装的跨境团队, 2023年9月在印尼的TikTok Shop月销售额有80万人民币,10月4日下线消息一出,他们当天就把库存挂到了Shopee和Lazada,打7折清货,两周内回款50万,剩下的30万留着当马来越南的启动资金。10月15日 他们在马来西亚的TikTok Shop重新上架,主打“同款不同价”,马来西亚的客单价比印尼高20%,主要原因是当地消费者更愿意为“设计感”买单,11月月销售额就冲到了60万人民币。
这种“快进快出”的方式,适合资金量小、反应快的卖家。但如果你是重资产卖家,比如在印尼租了海外仓,堆了几十万库存,就没这么容易了。广州有个做家居的卖家, 在印尼雅加达的海外仓还有20万库存,想转卖到马来西亚,但海运要15天清关还要7天等货到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11月的黑五大促。所以他们只能跟本地服务商合作,用“空运+小包”的方式先发一部分测试市场,剩下的慢慢等海运。
本土化团队的“信息差”优势:以马来西亚为例
能“加码”马来越南的卖家,大多有本土化团队。比如深圳的卖旺跨境,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有个5人本土团队,专门负责TikTok账号运营和达人沟通。2023年10月, 他们发现马来西亚本土KOL Ms Puiyi的粉丝互动率突然上升,赶紧联系她合作,推一款中国生产的唇釉。Ms Puiyi用“马来西亚本地女孩的日常妆容”为主题拍视频, 唇釉的价格定得比中国本土高15%,但主要原因是是“本地博主推荐”,转化率达到了8%,比中国卖家的平均转化率高了一倍多。
这种“信息差”不是普通卖家能有的——本土团队知道哪个KOL最近流量好, 知道本地消费者喜欢什么风格的内容,甚至知道什么时候马来西亚有“开斋节”这样的节日可以提前备货。卖旺跨境的负责人说:“没有本土团队, 你根本不知道马来消费者的‘痛点’在哪里只能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走。
数据说话:马来越南TikTok电商的真实潜力
别光听政策的风吹草动,得看数据。马来越南的TikTok电商,到底有没有搞头?
越南市场:ZaloPay合作后的支付生态升级
越南的支付方式一直是个大问题。以前TikTok越南只接受信用卡和银行转账, 但越南的信用卡渗透率只有20%,大多数人用现金或电子钱包。ZaloPay合作后情况完全不一样了。2024年3月, TikTok越南推出“先用后付”服务,用户用ZaloPay下单,可以30天后再还款,后来啊订单转化率提升了35%。更关键的是 货到付款虽然按道理讲不被允许,但越南消费者习惯了“先看货再付款”,所以很多卖家还是会偷偷用。
这对跨境卖家简直是“雪中送炭”——不用再担心COD的坏账问题了。
ZaloPay合作后 TikTok越南推出了“COD+电子钱包”混合支付,用户可以先付30%定金,剩下的货到付,这样既降低了卖家的坏账率,又满足了消费者的习惯。数据显示, 2024年Q1,越南TikTok Shop的COD订单占比从60%下降到40%,电子钱包订单占比从20%上升到45%,卖家的回款周期从30天缩短到15天。
马来西亚达人生态:从“搞笑博主”到“带货顶流”的变现路径
马来西亚的TikTok达人,已经形成了“从搞笑到带货”的成熟路径。Bryan Wee是个典型例子, 他2022年开始拍搞笑视频,粉丝从0涨到800万,2023年开始带货,主要是零食和日用品。他的带货逻辑很简单:“搞笑视频吸引流量,再用‘生活场景’展示产品”。比如他拍过一个视频, 自己边吃零食边吐槽“加班太累了只能靠零食续命”,视频里出现的薯片和巧克力,第二天就卖断货了。
这种“头部达人+矩阵”的模式, 已经成为马来西亚TikTok电商的主流,跨境卖家如果想进入马来西亚,找达人合作是“绕不开的一步”。
数据显示, Bryan Wee的带货转化率平均在5%-8%之间,比马来西亚本土卖家的平均转化率高出一倍。更厉害的是“矩阵式带货”, 他手底下有20个中腰部达人,每个粉丝100万-200万,负责不同品类:有的卖美妆,有的卖家居,有的卖服装。2023年黑五期间,这个矩阵的带货GMV超过了200万马币,折合人民币300多万。
风险预警: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不管马来越南的政策多稳定,TikTok电商的风险一直都在。比如2023年12月, 越南突然要求所有跨境电商卖家必须提供“越南语的产品标签”,否则下架产品;2024年1月,马来西亚规定TikTok直播带货必须“暂停30秒,展示产品资质”,很多直播所以呢中断。这些“小动作”随时可能出现,所以“单一渠道依赖”是跨境卖家最大的忌讳。
“TK能力平移论”:短视频、 直播、达人建联的复用价值
深圳有个做3C产品的卖家,2023年在印尼TikTok Shop被封后没有直接放弃,而是把短视频和直播团队转移到了马来西亚和越南。他们的团队本来就会拍“产品使用场景”的短视频, 到了马来西亚,就把场景从“热带雨林”改成“城市公寓”,到了越南,又改成“乡村小院”——内容形式没变,只是调整了本地化的元素。
Sky老思说:“TikTok电商的核心不是‘平台’, 而是‘短视频、直播、达人建联’这些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复用的,哪怕平台换了也能快速适应。
后来啊2024年Q1, 他们在马来西亚的TikTok Shop月销售额达到了150万人民币,越南也做到了80万人民币。更关键的是 他们把达人建联的经验也复用了过去——在印尼积累的“达人资源库”里有很多马来西亚和越南的达人,只是之前没合作过。现在通过“旧人带新人”,很快就搭建起了达人合作网络。这种“能力平移”的方式,比从零开始搭建团队快得多,也省得多。
海外仓备货的“谨慎哲学”:以越南为例的库存策略
重资产卖家最怕的就是“库存积压”。越南的海外仓租金比中国高30%,而且仓储效率低,很多卖家把货发到越南,要等7-10天才能上架。所以“谨慎备货”是必须的。广州有个做家居的卖家,2023年在越南的海外仓积压了50万库存,差点亏本。2024年他们调整了策略:先产品, 爆款才发海外仓,非爆款就用“直邮+小包”的方式,卖多少发多少。
后来啊2024年Q1,他们的库存周转率从30天缩短到15天资金占用减少了40%。更聪明的是 他们跟越南本土的“海外仓服务商”合作,这些服务商能提供“一件代发”服务,卖家不用租整个仓库,只需要把货放在服务商的仓库里卖一件,服务商就发一件,这样既降低了仓储成本,又提高了效率。数据显示, 2024年越南有60%的跨境卖家采用了“服务商海外仓”模式,比2023年的30%翻了一倍,这说明“轻资产运营”已经成为越南市场的主流。
未来展望:东南亚社交电商的“多极化”趋势
印尼的下线不是东南亚社交电商的“终点”,而是“转折点”。未来 东南亚的社交电商会朝着“多极化”发展:TikTok会在马来越南深耕,但Shopee和Lazada也会推出自己的短视频和直播功能;本土社交平台比如越南的Zalo、马来西亚的Kwai也会加入战局。对跨境卖家“多平台布局”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与其担心“TikTok会不会下线”,不如想想“自己的团队能不能适应不同平台的规则”。毕竟市场永远在变,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过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