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菲律宾对跨境电商征收1%预扣税,这将对众多卖家产生哪些影响

1%预扣税落地, 菲律宾卖家炸锅了

2024年1月15日Lazada突然发布通知,说要按菲律宾政府要求,把符合条件的卖家总汇款额的一半扣除1%交给国税局。消息一出,不少卖家的手机直接被客户和供应商的消息轰炸。有人连夜算了笔账:上个月汇了80万比索,这一下就要被扣4000比索,利润直接缩水5%。更让人头疼的是 这事儿不是Lazada单方面决定的,是菲律宾政府2023年12月27日就敲定的第2023-16号《收入条例》,说白了想躲都躲不掉。

政策到底说了啥?免税门槛划在哪

菲律宾国税局这次的新规,简单说就是“向在线卖家收1%预扣税”。但别急着慌,人家也留了活路——不是所有卖家都得交。免税门槛就两条:要么你上一年度的汇款总额不超过50万比索;要么今年到目前为止,累计汇款没到50万比索。50万比索折合人民币大概6万多, 对做小件商品、客单价不高的卖家这个门槛其实不算太低,但对做大家电、手机这类高单价商品的卖家,可能几个月就踩线了。

波及众多卖家,菲律宾开始征收1%预扣税
波及众多卖家,菲律宾开始征收1%预扣税

更麻烦的是境外商家也得在菲律宾注册,不然这1%的税照样扣。这相当于把跨境卖家的合规成本又往上提了一档。以前可能注册个公司、 找个本地代理就完事,现在还得专门跑一趟税务流程,对本来就对菲律宾市场不熟的卖家简直是雪上加霜。

小卖家暗自松气, 大卖家直呼“肉疼”

“还好我去年只卖了30多万比索,这波稳了!”做手工艺品的小林在卖家群里发了条消息, 后面跟了个“捂脸”表情——哦不对,不能有表情,那就说“后面跟了个庆幸的表情”。小林在Shopee菲律宾站卖编织包, 客单价平均300比索,一天卖10个,一个月也就9万比索,全年算下来108万比索?不对,等下她去年8月才开店,实际只做了5个月,汇款总额45万比索,刚好卡在免税线边缘。像她这样的小卖家, 在菲律宾其实不少,2022年数据显示,大概有200万实体商家转型做了在线卖家,其中大部分都是个体户,年流水能超过50万比索的估计不到三成。

但大卖家就没这么幸运了。做家居用品的李老板, 去年在Lazada菲律宾站卖了800万比索,按新规,这1%就是8万比索,够他在马尼拉租一个月的仓库了。“之前算利润时没把这税算进去,现在发现纯利率直接从12%掉到10.8%。”李老板说他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把产品价格涨2%,但怕涨价后客户流失,毕竟菲律宾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得很。2023年菲律宾电商用户渗透率预计到57.4%, 但竞争也激烈,Shopee和Lazada经常搞促销,卖家涨价的空间真不大。

实体店老板不干了:“凭啥只收他们1%?”

“不公平!实体店要交12%的增值税,他们在线卖东西才交1%,这叫什么公平竞争?”菲律宾零售商协会主席Roberto S. Claudio在2023年11月就跳出来喊话,要求政府提高网络卖家的税率。他的理由很简单:疫情后 大量实体商家转做线上,但税收政策没跟上,导致线上卖家成本太低,挤压了实体店的生存空间。PRA做过调研, 2023年马尼拉商圈的小型百货商店,倒闭率比2022年高了15%,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户都跑到线上买了。

但线上卖家可不这么觉得。“实体店有实体店的成本,我们有我们的成本。”做3C配件的王经理说他要在深圳备货,找菲律宾本地快递合作,还要处理退换货,每一项都是开销。“1%看着少,但对我们这种走量薄利的,已经是刀刀见血了。”王经理的店铺2023年在Shopee菲律宾站卖了500万比索, 被扣2.5万比索后他立刻砍掉了两款利润最低的数据线,转主推高利润的手机壳。

数字经济成新增长点, 政府不“放水”了

菲律宾政府这次下决心收税,也不是平白无故的。2022年数字经济给菲律宾GDP贡献了2.08万亿比索, 占了9.4%,其中电商增长最快,达到了26.5%,贡献了4161.2亿比索。这么大的蛋糕,政府自然想分一杯羹。更别说菲律宾人口结构年轻, 30岁以下占了60%,到2030年人口还要增长900万,这些年轻人都是未来的消费主力,电商市场只会越来越大,现在不把税收规范起来以后更难管。

“以前线上交易太分散,国税局根本抓不到每个卖家的税。”菲律宾税务专家Maria Santos解释,现在通过平台代扣代缴,相当于把税务链条打通了。而且, 2023年12月1日《互联网交易法案》刚生效,规定电商平台要对交易负责,卖家出了问题,平台也得跟着担责。这相当于给电商生态上了双保险:既要管好交易平安,也要管好税收平安。

卖家们怎么扛?有人收缩有人转战

面对1%的预扣税,不同卖家有不同的应对招数。小卖家们普遍选择“收缩战线”——少上新SKU,集中精力推爆款。“以前恨不得把所有产品都挂上去,现在只挑那些卖得好、退货率低的。”卖母婴用品的陈姐说 她把原本的20个SKU砍到8个,2024年1月的销量虽然没降,但物流成本和退货率都降了算下来比被扣税前还多赚了2%。

大卖家则开始琢磨“转嫁成本”。做家电的刘总在马尼拉找了本地代理商,让代理商负责仓储和配送,自己只做供货。“代理商能拿到更低的快递费,还能承担一部分税收,我虽然利润薄了但不用操心售后问题。”刘总说 这种模式他试了3个月,2023年第四季度的客户投诉率从8%降到了3%,复购率反而提高了5个百分点。

跨境卖家更直接——要么放弃菲律宾市场,要么注册本地公司。“有个深圳的同行,2023年12月政策一出,立刻把菲律宾站的店铺关了转攻越南。”做服装的张先生说越南的电商税收还没这么严格,而且年轻人口也多,算是“曲线救国”。但也有卖家选择硬扛, 比如在宿务注册了公司,专门处理税务问题,虽然前期投入了10万比索,但2024年1月汇款时没有被扣税,算下来比被扣1%更划算。

未来还会更严?卖家得学会“政策预判”

别以为1%预扣税就是终点。PRA主席Claudio已经放话,1%太低,建议提到5%。虽然政府目前没回应,但2023年菲律宾财政部曾公开表示,要“逐步完善数字经济税收体系”。这意味着什么?以后税率可能会涨,免税门槛可能会降,甚至可能会要求卖家像实体店一样,每月申报增值税。

“以前做电商,只要会选品、会运营就行,现在还得懂政策。”做了5年跨境电商的李强感慨, 他现在每周都会花两小时看菲律宾BIR的官网,还订阅了本地税务咨询公司的邮件。“2023年12月政策出台时 我提前半个月让财务准备了注册材料,所以1月份的税顺利扣了没耽误资金周转。”李强说 他的店铺2023年卖了1200万比索,被扣6万比索后他立刻调整了预算,把原本准备投流的钱,拿出一部分请了本地税务顾问,“这笔钱花得值,至少知道什么时候该交税,怎么交才不亏”。

菲律宾电商市场就像一块正在发酵的蛋糕, 政府想要多分点,卖家想要多留点,中间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对小卖家 50万比索的免税线是救命稻草;对大卖家如何在成本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是活下去的关键;对跨境卖家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管政策怎么变, 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那些能快速适应、灵活调整的卖家,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里分到自己想要的那一块蛋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38.html